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2020-12-19 科學網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地球系統模型(Earth System Models,ESMs)通常被用來預測陸地生態系統和大氣系統在當前和未來碳通量變化及相互反饋。ESM 模型中陸地表面組分(碳通量組成)十分依賴於如何理解環境因素(如溫度)影響葉片水平的碳同化過程。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一個較高的平均日間溫度,這在很多生物群系中的效應正在體現出來,那麼在植被生態系統中植物在光飽和條件下的淨光合速率(Anet)如何響應持續的日間溫度變化即其適應(馴化)程度及內在機制還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這個研究對於無論目前還是未來升溫情境下熱適應對植物功能的重要性是一個關鍵的知識空白,也限制著地球系統模型(ESM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實現程度。

 

眾所周知,當植物經受較高的生長溫度時,其生理狀況、結構、生化調節都能影響最理想光合溫度Topt或者改變其光合能力,雖然無論是來自熱帶還是溫帶(不同熱起源)的植物都會產生適應,但其適應的程度因物種和功能型而有不同(Xiang et al.2013)。如在目前涵蓋了多個生物群系和生境條件的70個相關研究中的150種植物中的76種隨著溫度升高其光合理想溫度增高或者達到淨光合靜態平衡(建設性熱調節,增益性調節),而其他74個物種在高溫時淨光合速率下降(減損性熱調節);並且,常綠樹種增益性熱調節響應的僅為全部案例的36%,低於C3草本、C4植物和落葉樹種,也更顯示解釋其內在機制的迫切性。目前應用最廣泛的C3植物光合作用生化模型(Farquhar et al. 1980)的三個階段(CO2固定酶(Rubisco)受限階段、RuBP再生受限階段、TPU受限階段)的內在生理生化機制都與CO2濃度和植物的生長溫度(Tgrowth)相關且可能影響光合馴化(適應)的程度和趨勢。而目前ESMs 模型只是用Vcmax(最大碳同化速率)和氮之間的一個固定的關係簡單估算植物的光合能力。因此,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要生產力和全球大氣循環關鍵生態系統的熱帶和溫帶森林物種,探究其對光合馴化/適應的內在生理生態機制並採用精確的模型是能成功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向雙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分析模擬了10種森林植物(6種溫帶植物和4種熱帶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對多個生長溫度的響應模型。根據這些植物起源地的溫度狀況將他們分別置於三種不同的日間溫度格局進行熱適應和冷適應,然後對每個生長溫度和共同生長溫度(25°C)進行CO2-Anet響應曲線模擬,計算RuBP 最大羧化速率 (Vcmax)和最大電子傳遞率(Jmax),並提取CO2固定酶Rubisco的豐度,測定其葉綠素含量、氮含量以及葉比重等葉片功能屬性指標。研究結果揭示CO2固定酶(Rubisco)含量變化是決定熱帶與溫帶(溼潤)森林樹種的光合過程對高溫適應性馴化的關鍵:所有物種的葉比重都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25°C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25)隨著生長溫度Tgrowth呈線性下降,伴隨著單位面積上的葉片蛋白質含量和羧化酶(佔全氮)百分比的下降;羧化酶的下降使得最大碳同化速率Vcmax和淨光合速率Anet下降從而限制了葉片在高溫生境下的生長,這也使得目前廣泛使用的模型不能很好地預測光合作用實際狀況,因為目前的模型沒有考慮在雨林樹種長溫度變化對Rubisco豐度的調節作用。因此該文提出一種新模型闡明因為溫度調節導致Vcmax25下降使得Anet降低的效應,彌補了目前光合熱馴化模型不能考慮溫度對Vcmax25的敏感性而導致的研究空白。

 

該研究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獲得中科院公派留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1000290,31370594)的資助。研究成果以Strong thermal accl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wet-forest tree species: the importance of altered Rubisco content 為題發表於國際生態學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2017)。(來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溫帶和熱帶溼潤森林植物在不同生長溫度下淨光合速率An-Cc(葉綠體中CO2分壓)的模型關係

 

 

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電子傳遞效率Jmax對不同生長溫度格局的響應曲線(以25℃為基準表示)

 

 

Rubisco含量在長期和短期光合熱馴化中的作用

 

 

控溫實驗光合測量(Anopterus glandulosus)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生殖策略隨森林演替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殖策略(如種子性狀、生殖物候等)可以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特徵,是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要指標。然而,由於不同物種間生殖策略的巨大差異,相關預測模型的建立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植物生殖策略與資源利用類型存在怎樣的關聯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2017年度經過全球科學家的努力,在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2.1水稻基因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既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近年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高質量的水稻參考基因組序列可謂功不可沒。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並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New Phytologist:汪小凡等被子植物心皮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植物學國際知名雜誌New Phytologist在線刊登了生命科學學院汪小凡教授、黃雙全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a-gynoecial pollen-tube growth in apocarpous angiosperms is phylogenetically widespread and probably adaptive。」
  • 木本植物葉片衰老研究進展
    溫帶地區四季分明,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較高,落葉喬木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樹葉有「春生秋落」的生物學現象.在秋季,葉片由綠色變為黃色或者紅色等顏色,形成絢爛的秋景,這是自然界典型的葉片衰老過程,該過程涉及能量轉化及養分回運,參與了森林中重要的碳循環途徑.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動科學院:絨肉羊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團隊取得原創發現——現代山羊的抗病能力源於近緣物種的基因滲入,闡明了現代山羊廣譜適應能力強源於通過雜交獲得其他物種的MUC6基因, 該基因與其他馴化基因一起,幫助山羊成為最早被成功馴化並廣泛傳播的家畜。
  • The Plant Cell :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最新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的研究成果介紹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的研究新進展。這項研究得到了化學學院趙美萍教授研究組的大力支持,是生命科學學院與化學學院科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 【科研速報】禾本科黍亞科植物小穗植矽體形態分類及應用研究新進展
    禾本科植物小穗植矽體的研究極大推動了植矽體分類學及考古學方面的應用,然而由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幾種主要的農作物,已經發表的植矽體鑑定標準是否可靠,鑑定的精度到底如何仍未完全詳明。
  • 中國園林植物養生保健功能研究進展
    劉敏敏對公路綠化植物固碳釋氧的研究結果顯示:美人蕉、復羽葉欒樹、紅葉李等植物單位葉面積日固碳釋氧量較高。此外,我國近幾年霧霾現象嚴重,植物對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4 殺菌、驅蟲鄭林森等對47種園林植物保健型揮發性物質的研究結果顯示:常春藤、桃葉珊瑚、水杉、海桐、雪松、赤桉殺菌、抑菌物質含量較高,達到45%以上。
  • 一年不到, 3篇Nat Genet,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
    研究團隊攻克同源多倍體基因組拼接組裝的世界級技術難題,率先破譯甘蔗割手密種基因組,同時還解析了甘蔗割手密種的系列生物學問題,特別是揭示了甘蔗屬割手密種的基因組演化、抗逆性、高糖以及自然群體演化的遺傳學基礎。這些研究不僅將促進甘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更由於甘蔗是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和研究同源多倍體遺傳的模式植物,對人類深化同源多倍體植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研究發現,積雪效應主要通過改變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和養分等,影響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和構型。草本植物能夠調節自身生長以適應冬季積雪覆蓋的變化,積雪厚度的增加能夠顯著提高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且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與土壤水分的動態分布存在顯著同步性。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狀(Plant functional traits)通常是指植物對外界環境長期適應與進化後所表現出的可量度、且與植物的生長、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關的屬性,例如,葉片大小、葉片厚度、葉片元素含量、植株高度、種子大小等。
  • 藥用植物卡瓦成分提取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7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汙染生態學學科組研究員王俊在提取藥用植物卡瓦有效活性成分卡瓦內酯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
  • 祁東縣四明山森林公園獲評國家級森林公園(圖)
    祁東縣四明山森林公園獲評國家級森林公園(圖) 來源:紅網 作者:段海橋 羅志宏 編輯:劉飛越 2014-12-18 15:52:56
  • 植物所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