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到, 3篇Nat Genet,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

2021-02-06 iPlants

我們公眾號iPlants會不定期對全國各高校及研究所的各研究課題組進行總結,最近已有總結如下:

今天我們關注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進展,其中該課題組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發表了3篇Nature Genetics,破譯了甘蔗基因組、花生基因組及菠蘿基因組等緊張,其可謂是高產,具體如下:

1. 2018年10月8日下午,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來自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題為「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在全球首次公布甘蔗基因組,這是第二個以中國人為主破譯的大宗農作物基因組,是全球第一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同源多倍體基因組,標誌著全球農作物基礎生物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國在甘蔗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聯合美國、巴西等國家的研究機構共同完成,是我國鮮有以高校自主的基因組技術平臺發布的高水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攻克同源多倍體基因組拼接組裝的世界級技術難題,率先破譯甘蔗割手密種基因組,同時還解析了甘蔗割手密種的系列生物學問題,特別是揭示了甘蔗屬割手密種的基因組演化、抗逆性、高糖以及自然群體演化的遺傳學基礎。這些研究不僅將促進甘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更由於甘蔗是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和研究同源多倍體遺傳的模式植物,對人類深化同源多倍體植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2. 2019年4月29日,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來自福建農林大學莊建偉課題組及明瑞光課題組聯合武漢未來組及國內外二十多家科研機構題為「The genome of cultivated peanut provides insight into legume karyotypes, polyploid evolution and crop domestication」的研究論文,以獅頭企(Arachis hypogaea var. Shitouqi)花生為材料,採用三代PacBio SMRT測序為主,結合Hi-C技術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完成了異源四倍體花生栽培種A、B亞基因組共20條染色體的精確組裝,獲得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同時,對來自12個種的52份花生進行重測序,研究結果為花生的基因組結構、生物學特徵、多倍體進化及作物馴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富含有益於心腦血管的油酸、亞麻油酸;白藜蘆醇,纖維,葉酸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被稱作「長壽果」。在我國,花生的產量大約3,649千克每公頃,其貢獻的產油量佔所有油料作物的46%以上,經濟價值位於水稻、小麥和玉米後,位於第四位。花生屬包含81個種,大多為二倍體(2n=2x=20),而栽培種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為異源四倍體(AABB,2n=4x=40)。細胞遺傳學,系統地理學和分子學證據表明,異源四倍體A. hypogaea可能是二倍體A. duranensis(AA)和A. ipaensis(BB)雜交形成,其基因組是野生二倍體的兩倍。亞基因組之間的密切關係和高比例的重複序列增加了栽培花生基因組的組裝難度。對100x PacBio數據進行初步組裝(平均讀長10.25Kb),獲得Contig N50為1.51Mb,基因組大小2.54Gb,為預估基因組的94%。並基於此對5個含有輕微組裝錯誤的Hi-C結果進行調整,最終組裝出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20條染色體,總大小為2.51Gb,佔總組裝長度的98.75%。為了評價組裝效果,與公布的花生BAC雙末端測序數據、三個花生全長BAC序列比對都顯示高度的一致性,另外通過二代測序數據和三代的測序數據進行了鹼基水平的準確性評估和連續性評估,所有的評估結果表明了花生基因組高質量組裝。

利用29個不同組織/條件的Illumina RNA-seq和PacBio Iso-Seq數據輔助注釋,在組裝的Shitouqi基因組中共預測到83,709個編碼蛋白基因,其中功能注釋基因佔76.6%。在1,440個來自BUSCO資料庫的基因集中,有93.1%在組裝的結果中鑑定到,表明花生基因組高質量的組裝和注釋結果。從花生基因組中共鑑定到30,596個非冗餘基因,24,208個同源基因對在兩個亞基因組之間表現出廣泛的差異表達,其中B亞組的顯性表達頻率高於A亞組。

2. 亞基因組結構特徵

比較基因組結果表明花生栽培種B亞組與二倍體A. ipaensis一致性高於A亞組與A. Duranensis之間的一致性。共有629個基因受到基因轉換的影響,有58.7% B轉換為A,41.3% A轉換為B。A和B亞組之間存在較多的倒轉和重組,鑑定到至少6個有明確界限的A、B亞基因組之間的交換或替換,包括染色體3和13之間的10Mb易位。

圖1 花生亞基因組與二倍體A、B基因組基因密度、重複序列共線性關係

3.花生的起源和馴化

花生起源於南美洲,被認為是A和B基因組A.duranensis和A.ipaensis之間的雜交,與二倍體A、B基因組比較,四倍體花生B亞基因組與A.ipaensis之間同源性在99.5%以上,而A亞基因組與A.duranensis之間僅有約97%的同源性。Ks 分布表明A、B基因組的分化預計在260萬年前,與前人報導相同,而二倍體分化產生四倍體A或B基因組約在42-47萬年前,要比之前認為的更古老(圖5a)。

為了研究花生的起源和馴化,作者構建了52份樣品(30個不同生態型異源四倍體花生,18個野生種,4個合成四倍體)的系統發育樹(圖5b)。系統發育樹及測序數據表明野生型四倍體A.monticola形成了subsp. hypogaea和fastigiata生態型,這表明花生可能起源於不同的subsp. hypogaea並且在不同地點獨立馴化,例如秘魯西北地區進化出適應乾旱的生態型(圖5d,箭頭B),東南獨立馴化產生的瓦倫西亞和西班牙生態型在世界範圍傳播(圖5d,箭頭C和D)。這有別於前人預測的花生由A. monticola在阿根廷北部馴化而來。

四個合成四倍體中ISATGR 278和ISATGR 5發生了全基因組的加倍,而另外兩個的A基因組分別是B基因組的1.23和5.93倍,這可能是由於親本染色體由於不相容而在後代中不隨機保留,這進一步支持了作者的假設:存在另一個與B基因組更相容的A基因組供體,而不是A. duranensis。

圖5 花生的進化歷史

3 .  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明瑞光(Ray Ming)教授團隊題為「The bracteatus pineapple genome and domestication of clonally propagated crop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菠蘿的進化路線,並揭示了無性繁殖作物中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馴化軌跡。
大多數穀物,蔬菜是通過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的,而大多數果樹,塊莖和某些觀賞植物是通過嫁接,組織培養等無性繁殖的。有性繁殖的物種在馴化過程中經歷了數百至數千代的同源重組選擇,並在基因組中留下了明顯的特徵。相反,無性繁殖作物的馴化既取決於營養繁殖,又取決於有性繁殖,它甚至可以是一步操作,一旦選擇了克隆,選擇就完成了。因此,無性繁殖的作物可能在馴化後經歷了零到幾次重組和選擇周期,這與有性繁殖的一年生作物形成鮮明對比。而菠蘿是一種無性繁殖水果作物,起源於南美,並在6000年前就已被馴養。那麼菠蘿的馴化是否是「一步操作」到位還是其他呢?我們至今仍然無法得知!

該研究首先通過測序及組裝紅苞鳳梨(Ananas comosus var.bracteatus)的基因組CB5,生成了第二個Ananas屬的參考基因組。同時還對一些菠蘿品種和野生菠蘿物種進行了重新測序。研究發現通過CB5,F153和MD2基因組的比較闡明了纖維生產,顏色形成,糖分積累和果實成熟的基因組基礎。

由於體細胞突變是塑造克隆繁殖植物馴化和多樣化的主要驅動力。體細胞突變的一種來源是轉座因子(TEs)的跳躍。研究發現菠蘿中TE插入位點的高變異性可能是馴化過程中通過體細胞突變導致的新性狀的驅動因素。此外,研究還發現三個主要品種中的兩個中缺乏菠蘿染色體的terminal runs of homozygosity,表明有性重組和體細胞突變都促進了菠蘿的表型多樣性。

1991-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得植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5-1998年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2005年擔任美國夏威夷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Plant Molecular Geneticist);2005-至今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副教授、教授。為《Tropical Plant Biology》共同主編、《Genome Insights》和《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編委。在植物性染色體研究方面,開創了早期性染色體進化研究領域,並長期處於這個領域的前沿。在甘蔗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主要工作集中在甘蔗的糖分和產量相關數量性狀分析、基因組學、分子標記等研究。

微信加群

iPlants專注於植物科學前沿研究報導,已有近十萬學者關注,現組建了15個植物科學研究研究生/教授交流群。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後,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研究生,謝謝)。加小編微信號(ID: iplants123)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請註明學校和專業,否則不予通過。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iplants123 或郵箱:703131029@qq.com

相關焦點

  • Cell| 福建農林明瑞光/西雙版納陳進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
    2020年10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
  • 福建農林秦源課題組在花序形態和花器官發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福建農林大學秦源教授課題組分別在《New Phytologist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031推薦閱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王曉傑課題組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小麥耐旱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Hortic Res 綜述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團隊:順式作用元件在景天酸代謝光合途徑演化中的作用
    這些研究進展使得探討CAM光合作用的起源和演化有了分子生物學基礎。2020年1月,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明瑞光教授團隊題為The role of cis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hotosynthesis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鰱鱅魚基因組進化與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的很多水域都會出現雜草和寄生蟲,便從我國引進了不少鰱、鱅魚等(與草魚、鯉魚一起被稱亞洲鯉魚)來解決這些麻煩,由於沒有天敵,又不是當地的食用魚類,它們反而演變成入侵物種,泛濫成災。研究人員利用短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遺傳圖譜輔助掛載染色體的組裝策略,獲得連續性較好、準確度高的染色體水平的鰱魚和鱅魚基因組;同時對鰱魚20個野生樣本(珠江7個,黑龍江4個和長江9個),鱅魚22個野生樣本(珠江8個,黑龍江4個和長江10個)進行群體重測序分析。該研究揭示了東亞鯉科魚類的進化歷史,並進一步探討了鰱魚、鱅魚物種形成,群體分化的遺傳學基礎。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東華大學查劉生課題組在SERS基底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由於SERS可以使拉曼強度增大幾個數量級,提供了極高的表面檢測靈敏度,為人們刻畫了很好的應用前景,在國際上很快就掀起了SERS研究的熱潮。我國在80年代初期就有一批科學家開始了SERS的研究工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課題組踏入這個領域,幾乎呈指數增長。   在SERS研究領域中,定量分析一直是一個挑戰,而定量分析首要的挑戰是增強基底的均一性和可靠性。
  • 系統總結植物免疫泰鬥Jonathan Jones課題組近5年研究進展!
    郭惠珊課題組系列研究進展大合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團隊康振生院士課題組(頂天立地!西北農林植物免疫團隊近5年發表116篇高水平文章,每年為國家挽回20億公斤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Regine Kahmann課題組(近5年30篇高水平文章!
  • 破解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福建這個高校做到了……
    而今天關於甘蔗我們的福建農林大學有件大喜事要宣布!▼▼▼8日下午,福建農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遺傳學》(Nature•Genetics)當天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甘蔗割手密種同源多倍體基因組」。
  • Advanced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該團隊以麥類作物為研究對象在作物群體遺傳與進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卞建新、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福建物構所鋰硫電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鋰硫電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這些問題通常導致硫的利用率低,循環壽命差,甚至一系列安全問題。如何大幅提高Li-S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和循環穩定性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隔膜也是電池的重要組成之一,其作用是導通離子傳輸並防止電池短路。
  • 俞大鵬-趙清課題組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實驗室」的趙清副教授課題組在俞大鵬教授的帶領下,從2007年起緊緊圍繞該領域內的兩大國際性難題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他們創造性地將壓強作為新的驅動力引入到納米孔中,利用電場作為反向阻力和提取電流信號的載體,通過壓強與電場的雙場調製,大幅降低了驅動力,有效減慢DNA穿孔速度1-3個數量級,並保持了很高的測量信噪比和捕捉率,逼近測序所需要求,為該領域內又一大突破性進展。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中國農業科學院發文量為31篇,排名第1;其次是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論文數量各為22篇;南京農業大學發文19篇,排名第3(圖1)。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
  •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7-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時間:2019-04-04  瀏覽: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鈣鈦礦微型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張青課題組近期在鈣鈦礦微型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文章依次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10.1002/adfm.201601690)、 Small Methods(DOI: 10.1002/smtd.201700163)和The Journal of Physical
  • 在納米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李君課題組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子課題「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生物效應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金屬表面氧分子活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熊宇傑教授課題組發現金屬晶面對於氧分子的活化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以「Surface Facet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a Key Parameter to the Activ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for Organic Catalysis and Cancer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