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福建農林明瑞光/西雙版納陳進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

2021-02-13 eplants

2020年10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ome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pollinator wasp provide insights into fig-wasp coevolution的研究長文,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揭示了榕屬植物氣生根形成、性別決定、及其與傳粉榕小蜂共演化機制。

榕屬植物 (Ficus) 組成了桑科物種中最大的一個屬,含有約830個種,統稱榕樹。其地域分布廣泛,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距今已有約9000萬年歷史【1】。榕樹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早在新石器時代,約旦河谷的先民已經開始馴化無花果(F. carica)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相傳釋伽牟尼坐於菩提樹 (F. religiosa) 下悟道成佛。作為榕屬大家族中的一員,菩提樹成為了歷代佛門弟子的精神寄託。如今,榕樹作為重要的行道樹遍布大江南北。福州以其榕樹繁多而古美收穫「榕城」美譽。

千年古榕(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攝影:廖振陽)

榕樹分屬於榕屬植物6個不同亞屬,白肉榕亞屬、榕亞屬、無花果亞屬、糙葉榕亞屬、聚果榕亞屬和薜荔榕亞屬。其中,白肉榕亞屬和榕亞屬均為雌雄同株,無性別之分。同時,榕亞屬的380多個物種均可以產生繁茂的氣生根,以「絞殺」著稱。其他四個亞屬大多數榕樹屬於(功能性)雌雄異株榕樹,其雌樹榕果內雄花敗育,只有長花柱雌花,最終生成種子;而雄樹榕果內具有雄花和短花柱雌花,雌花可供榕小蜂寄生,最終產生花粉和花粉運輸載體——榕小蜂。另外,大部分雌雄異株榕樹均無氣生根之茂(斜葉榕等除外)。榕樹花開於果內,又稱隱頭花序。每一種榕樹都需要一種特定的榕小蜂進入果子傳粉。這種專性共生關係形成了獨特的榕蜂共演化系統。榕樹的這些特徵,引發人們提出一系列有趣的科學問題:1)氣生根形成的遺傳機制是什麼?2)何種基因控制榕樹性別決定?3)榕屬的祖先是雌雄同株還是雌雄異株?4)榕樹通過何種機制吸引專性傳粉榕小蜂?5)榕蜂共適應的遺傳機制是什麼?6)不同榕亞屬的起源與系統演化地位是什麼?

為了解析上述科學問題,「榕城」學者聯合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科學家,使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染色質三維構象捕獲 (Hi-C) 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技術成功構建了兩個榕樹(小葉榕、對葉榕)和小葉榕傳粉榕小蜂高質量基因組精細圖譜。其中,小葉榕 (F. microcarpa) 屬於榕亞屬,雌雄同株,具有繁茂氣生根,基因組大小為436 Mb,含有13對染色體;而對葉榕 (F. hispida) 屬於聚果榕亞屬,雌雄異株,不具有氣生根,基因組大小為360 Mb,含有14對染色體。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發現兩者存在大量的結構變異,如染色體斷裂、片段化重複等。這些變異與植物免疫、帖烯類合成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有關,為其適應性演化提供了遺傳基礎。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轉錄組分析鑑定了811個在氣生根尖中特異性高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顯著富集在運輸相關的通路。值得注意的是,與生長素合成、調控與運輸相關的多個基因在氣生根中都有高度表達,如PIN、GNOM、TAR、YUC、IAA14、ARF7/19、PLETHORA2和WOX11等。同時,相比於無氣生根的其他物種(對葉榕、桑樹和擬南芥),部分基因呈現出大量的擴張。這些基因包括與生長素合成 (YUC2, YUC6和TAR),生長素信號級聯反應(CLU1, SINAT5),生長素運輸 (PIN1和GNOM) 以及光受體 (CRY2和PHR2) 相關基因。代謝組分析顯示,小葉榕氣生根中積累大量的IAA生長素(15.65 ng/g),是小葉榕和對葉榕葉片生長素含量的5倍。這些結果表明,在光照刺激下,小葉榕體內生長素大量合成並轉運,從而介導了其氣生根的形成和發育(圖1)。

圖1. 小葉榕氣生根形成和發育的遺傳機制。(A)氣生根中特異性高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參與氣生根生長發育。(B)小葉榕中參與生長素合成、信號轉導、運輸和光受體的基因家族發生了擴張。(C)PIN基因在小葉榕、對葉榕和擬南芥中的系統發育關係。(D)代謝組分析兩種榕樹不同組織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不同組分的含量。(E)氣生根生長發育遺傳機制模式圖。

榕樹的性別是由XY系統決定。在雌樹榕果中,雄花敗育;在雄樹榕果中,雌花由於榕小蜂寄生發育成癭花。研究人員通過構建F1群體並利用不同性別的自然群體重測序數據,發現位於對葉榕12號染色體上的2Mb區間發生重組抑制,鑑定為性別決定區域(圖2)。該區間具有一個MADS-box家族基因,且該基因僅存在於雄性個體中。進一步分析發現,該基因屬於ABC模型的關鍵基因AG同源基因。在擬南芥中,AG控制心皮和雄蕊的發育。雌雄同株的小葉榕只含有一個AG基因,而雌雄異株的對葉榕具有三個AG同源基因。FmAG1和FhAG1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並維持了很強的共線性,是AG的直系同源基因。而FhAG2和FhAG3基因是AG的旁系同源基因,具備相似的表達模式並都只存在雄性個體中。這些結果表明,榕屬植物性別分化以後,AG基因發生了兩次複製,並產生新功能,其中FhAG2位於重組抑制區且是雄性特異性序列,從而形成對葉榕的性別決定的候選基因。對來自不同亞屬的雌雄異株榕樹PCR分析表明,FhAG2可能是榕屬普遍的性別決定因子,而非之前認為的無花果的性別決定基因FcRAN1。榕屬水平的群體重測序分析表明,雌雄同株為榕屬的祖先狀態,且雌雄分化在距今約4750萬年的始新世時期,這一時期氣候變暖,二氧化碳含量劇增。

圖2. 對葉榕性別決定機制的研究和Y染色體的演化。(A)比較分析F1雌、雄遺傳圖譜鑑定重組抑制區。(B)對葉榕12號染色體0-5Mb區間雌雄重測序數據雜合度分析。(C)X和Y染色體比較分析鑑定性別決定區存在一處染色體倒置。(D)JBrowse呈現FhAG2基因只存在於雄性個體中。(E)小葉榕和對葉榕AG基因在不同組織中的表達。SA,SB和SC為三個果實發育的不同時期。

榕樹與榕小蜂在長期的協同演化中形成了穩定的專性互惠共生關係,體現在一種榕樹一般只對應一種特異的傳粉榕小蜂。維繫這種共生關係需要兩者在各自物種分化過程中形成彼此匹配的生物學形態特徵。例如,不同榕樹具有不同大小的果實,相應傳粉小蜂的體型也會有所差異才得以通過狹小的苞片口鑽入榕果中進行傳粉和產卵。這意味著,編碼這類形態特徵的基因在群體演化上趨於保守,過多的變異積累可能會導致互惠共生關係的失衡。研究人員收集到37個在番茄中控制果實發育的同源基因,並發現其中7個同源基因在對葉榕群體中受到純化選擇。這些基因包括三個生長素信號相關基因(ARF7、ARF8和TIR1),兩個ABA合成相關基因(NCED和FLACCA),一個初級代謝基因(SuSy)和一個細胞周期控制基因(CDKA)。相應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相當比例(22.5%, 14/62)的hippo信號通路基因在榕小蜂中受到純化選擇。而hippo通路可以通過調控細胞增殖和凋亡影響昆蟲體型大小。另外,榕樹-榕小蜂專性傳粉關係維持的核心機制在於榕樹通過雌花期榕果釋放特異的揮發物質吸引專一性傳粉者,而傳粉小蜂通過嗅覺受體以及神經網絡調控識別這種揮發信號。基於在中國西南地區同域分布的聚果榕亞屬的全部14種榕樹及其對應的主要專性傳粉榕小蜂的重測序數據,研究人員以聚果榕亞屬為材料,通過揮發物分析和電生理實驗鑑定到該亞屬中三種代表榕樹吸引對應的專性傳粉小蜂的活性氣味成分均具有物種特異性,它們都屬於1)經由甲羥戊酸途徑合成的多種倍半萜組分和2)由莽草酸通路合成的4-甲基苯甲醚。基於聚果榕亞屬的群體分析顯示,五個甲羥戊酸途徑(IPP2, AACT1, BAP1, HMG1和iso-dip異構酶)和四個莽草酸通路相關基因(DAHP, 3-脫氫硫胺素脫水酶和兩個莽草酸激酶)受到純化選擇。與之對應,榕小蜂中存在多個嗅覺感應相關基因(五個OR,一個CSP和一個IR)受到強烈的選擇性清除壓力。以上結果首次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榕樹-榕小蜂在形態和生理方面的協同演化對雙方類群的協同多樣化的重要影響。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臺灣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多家單位協作完成。福建農林大學的張興坦副教授和中科院版納熱帶植物園王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明瑞光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福建農林大學張積森、唐海寶教授,馬曉開、林繼山、趙麗華博士,科研助理張晟鋮、林京、徐秀明、鄧芳,研究生陳帥、王毅斌、石巖、齊睿、楊楊、廖振陽、陳學群、徐鑫丹,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文平博士,華東師範大學陳小勇教授、王嶸副教授,臺灣大學林彥蓉教授、研究生李沂倫參與了本項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相關經費的資助。

1. Berg, C. C.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icus. Experientia 45, 605–611 (1989).2. Kislev, M. E., Hartmann, A. & Bar-Yosef, O. Early Domesticated Fig in the Jordan Valley. Science 312, 1372–1374 (2006).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240-X      值得一提的是,明瑞光教授在高產新作不斷,在2019年發表了3篇Nature Genetics文章,破譯了甘蔗基因組、花生基因組及菠蘿基因組等,具體如下:1. 2018年10月8日下午,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來自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題為「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在全球首次公布甘蔗基因組,是全球第一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同源多倍體基因組,同時還解析了甘蔗割手密種的系列生物學問題,特別是揭示了甘蔗屬割手密種的基因組演化、抗逆性、高糖以及自然群體演化的遺傳學基礎。這些研究不僅將促進甘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更由於甘蔗是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和研究同源多倍體遺傳的模式植物,對人類深化同源多倍體植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標誌著全球農作物基礎生物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國在甘蔗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2.  2019年4月29日,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來自福建農林大學莊建偉課題組及明瑞光課題組聯合武漢未來組及國內外二十多家科研機構題為「The genome of cultivated peanut provides insight into legume karyotypes, polyploid evolution and crop domestication」的研究論文,以獅頭企(Arachis hypogaea var. Shitouqi)花生為材料,採用三代PacBio SMRT測序為主,結合Hi-C技術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完成了異源四倍體花生栽培種A、B亞基因組共20條染色體的精確組裝,獲得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同時,對來自12個種的52份花生進行重測序,研究結果為花生的基因組結構、生物學特徵、多倍體進化及作物馴化提供了新的見解。3. 2019年10月, 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明瑞光(Ray Ming)教授團隊題為「The bracteatus pineapple genome and domestication of clonally propagated crop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菠蘿的進化路線,並揭示了無性繁殖作物中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馴化軌跡。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PacBio長片段測序和Hi-C輔助物理作圖的方法,將觀賞菠蘿bracteatus CB5的基因組組裝到染色體水平。這一高質量的基因組校正了已發表的水果菠蘿F153基因組組裝中的兩處錯誤。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的手段,解析了菠蘿中纖維素合成、花青素積累、高蛋白水解酶含量,糖分轉運和自交不親和機制產生的遺傳學基礎。

1991-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得植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1995-1998年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2005年擔任美國夏威夷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Plant Molecular Geneticist);2005-至今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副教授、教授。為《Tropical Plant Biology》共同主編、《Genome Insights》和《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編委。在植物性染色體研究方面,開創了早期性染色體進化研究領域,並長期處於這個領域的前沿。在甘蔗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主要工作集中在甘蔗的糖分和產量相關數量性狀分析、基因組學、分子標記等研究。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eplants!

實時共享全球植物科學領域的專業信息發布!

相關焦點

  • Cell | 「榕城」學者聯合西雙版納科學家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
    2020年10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 Hortic Res 綜述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團隊:順式作用元件在景天酸代謝光合途徑演化中的作用
    CAM植物分布在36個科的400多個屬當中,其中包括菠蘿、龍舌蘭、仙人掌、火龍果和大多數蘭花等園藝作物中。雖然對於CAM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和生化過程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Fig. 1),但對於CAM光合作用的起源和演化機制尚不清楚。
  •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榕樹和授粉蜂的基因組為榕小蜂的共進化提供了見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04:3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Ray Ming和中國科學院熱帶森林生態重點實驗室Jin Chen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一年不到, 3篇Nat Genet,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
    明瑞光課題組進展,其中該課題組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發表了3篇Nature Genetics,破譯了甘蔗基因組、花生基因組及菠蘿基因組等緊張,其可謂是高產,具體如下:1. 2018年10月8日下午,Nature Genetics
  • 榕樹和榕小蜂的自然演繹
    榕樹因為沒有美麗香甜的花朵,不能引誘蜜蜂和其他昆蟲來為它傳粉。榕樹和榕小蜂除了宿主與寄生蜂的關係之外,榕樹還靠榕小蜂來傳粉。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微小的榕小蜂和龐大的榕樹成為相依為命、缺一不可的模式系統。 然而,王瑞武通過試驗發現,榕小蜂在傳粉中有些個體會採取投機性策略,而不給榕樹傳粉,甚至部分個體完全演化出投機行為的適應性特徵,進而導致一些給植物傳粉的花粉囊完全退化。
  • 【中國科學報】榕樹和榕小蜂的自然演繹
    榕樹因為沒有美麗香甜的花朵,不能引誘蜜蜂和其他昆蟲來為它傳粉。榕樹和榕小蜂除了宿主與寄生蜂的關係之外,榕樹還靠榕小蜂來傳粉。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微小的榕小蜂和龐大的榕樹成為相依為命、缺一不可的模式系統。
  • 福建農林大學:發現「隱花色素」光反應原理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林辰濤教授團隊發表研究論文「擬南芥藍光受體蛋白——隱花色素2光激活與失活機制」。據介紹,該研究首次解析了植物藍光受體蛋白(隱花色素)原初光反應原理,即隱花色素是怎樣工作的:隱花色素是一種「光受體」,即它只在光下才工作。
  • 破解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福建這個高校做到了……
    而今天關於甘蔗我們的福建農林大學有件大喜事要宣布!▼▼▼8日下午,福建農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遺傳學》(Nature•Genetics)當天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甘蔗割手密種同源多倍體基因組」。
  • 在西雙版納的森林裡,在木瓜榕和榕小蜂之間,發生著悲壯的小故事
    水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它們生來迷人誘惑,擁有豐富的滋味和斑斕色彩。今天,在地球某些角落,遠離現代都市、大眾視野之外,仍然有一些奇異的水果,不斷刷新著我們的認知。它們與生存依賴的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在各自生存和繁衍的過程中,彰顯著這個星球上無處不在的生命價值。
  • 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端刊物《Nature》上發表有關...
    張亮生教授在發布會上分享睡蓮研究成果 楊潔攝中國日報福州12月19日電 12月19日,福建農林大學召開睡蓮基因組和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由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主持,南京農業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研究成果
  • 走進西雙版納植物園 遇見生物多樣性之美
    掌上春城訊近日,「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西雙版納植物園」),與多種奇特的動植物邂逅,其中包括昆蟲中的「明星」——外形粉紅淡雅形似蘭花的蘭花螳螂、通過搶救性保護和人工繁育方式獲得的白旗兜蘭
  • 西雙版納植物園:體驗生命的美麗與神奇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西雙版納植物園(以下簡稱「植物園」)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佔地面積約1125公頃,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擁有約250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 走進西雙版納植物園遇見生物多樣性之美
    蘭花螳螂。新華網 馮雨釤 12月5日攝  5日,「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西雙版納植物園」),與多種奇特的動植物邂逅,其中包括昆蟲中的「明星」——外形粉紅淡雅形似蘭花的蘭花螳螂、通過搶救性保護和人工繁育方式獲得的白旗兜蘭、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代表樹種龍腦香科植物,以及榕樹氣生根在石崖上形成的
  • 走進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探訪生物多樣性保護
    榕樹氣生根形成的「樹瀑布」(12月5日攝)。新華網 馮雨釤 攝  多年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持續開展以森林生態學、資源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 Nature Commun | 福建農林大學徐通達課題組揭示生長素合成調控新...
    該研究解析了一種進化上保守的植物生長素合成的調控機制,通過對合成關鍵酶的磷酸化修飾來響應上遊信號進而調節植物體內生長素濃度。該發現也是首次報導的植物生長素合成的翻譯後調控機制。  c-d, 擬南芥TAA1蛋白T101的磷酸化與否決定了體外TAA1蛋白活性的開關。e-f, 擬南芥TAA1蛋白T101的磷酸化與否決定了體內TAA1蛋白的活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類受體蛋白激酶TMK4與TAA1互作並磷酸化其T101位點以負調控生長素的合成,從而參與調控植物根尖分生組織和根毛的生長發育。
  • 第二屆海峽兩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學高峰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召開
    臺灣海洋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合作是促進閩臺人才培養方案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成功搭建海峽兩岸健康食品交流平臺。以點觸面,促進了海峽兩岸食品經濟的健康高速發展。;研究基於菌劑、酶製劑等嘔吐毒素、鏈格孢毒素等汙染的安全控制新策略,解析相關識別機制。
  • 福建農林秦源課題組在花序形態和花器官發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花序結構對植物成功繁殖和作物產量有重要影響。菠蘿是世界上產值第二大的熱帶水果,具有頂生花序,每個花序含有200朵小花。其特有的花序結構和以及已經解析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使菠蘿成為研究花器官發育的良好模型。
  • 我科學家發現「隱花色素」光反應原理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20日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林辰濤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擬南芥藍光受體蛋白——隱花色素2的光激活與失活機制」,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光受體蛋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該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西雙版納的雨林裡
    就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環球人文地理》是教育部主辦的人文地理月刊,發行量超過34萬份,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閱讀群體過百萬,是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雜誌之一。所以編輯約我之後,我就答應了。拖了很長時間,終於最終交稿。《神奇植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