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15 澎湃新聞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7-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期,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許雲平課題組克服新冠疫情的影響,在深淵碳循環、深淵生物食性和深淵汞汙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Deep Sea Research I (JCR 1區)、JGR: Biogeosciences (JCR 1區)、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 (JCR 1區)、Chemical Geology (JCR 1區)、Biogeosciences (JCR 1區)、Organic Geochemistry (JCR 2區)等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主流刊物上。

課題組關於深淵海溝的部分成果

深淵是指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域,它是最不被人類所了解的地球生態環境之一。由於超高的水壓、缺乏光照和接近冰點的溫度,深淵長期被認為是生態荒漠。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深淵不僅具有獨特的生物類群,而且其生物豐度、微生物活性和有機碳埋藏通量遠高於深海平原。深淵科學與技術是海洋學的前沿領域,也是我校海洋學科的特色方向。許雲平課題組自2016年以來,依託我校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平臺,對馬裡亞納、瑪索、新不列顛、克馬德克和阿塔卡瑪5條海溝開展了系統的研究。

在深淵生物食物來源方面,課題組利用生物標誌物和同位素技術研究發現深淵鉤蝦的食物組成明顯受控於上層水體生產力,即使在同一條海溝,隨著生長階段和性別分化,鉤蝦也表現出對腐肉、浮遊植物碎屑以及微生物有機碳需求的差異。這種多樣化的食性特徵是深淵鉤蝦適應極端環境的表現,有利於提高鉤蝦在深淵環境下的存活率。

在深淵碳循環方面,課題組發現新不列顛海溝埋藏了大量的來自陸地的新鮮有機碳,這說明深淵海溝可能是陸源有機碳進入海洋後一個重要的埋藏地。該結果為解釋困擾海洋學界多年的「海洋中陸源有機碳失匯」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運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有機地球化學技術,發現深淵沉積有機物的組成和含量對於深淵微生物群落和古海洋代用指標均有明顯的影響。

在深淵汙染物方面,課題組發現深淵鉤蝦積累了相當高濃度的汞,其中毒性最大的甲基汞含量明顯高於淡水端足類生物。而且深淵生物的汞含量和組成明顯不同於海溝沉積物,揭示來自表層海洋的汞汙染可以通過食物鏈或者鯨落等形式,快速進入深淵並被鉤蝦所富集。

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濟大學海洋地質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上海海洋大學方家松教授團隊、羅敏博士、潘彬彬博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德國不萊梅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南丹麥大學、上海彩虹魚公司的合作者參與了部分工作。

更多精彩

2020年上海海洋大學暑假放假的通知

@學長學姐,畢業季還有很多話想對你說

海大拍了拍你,2020海大高顏值定製海報上線

海大通訊社

來源丨海洋科學學院

編輯丨林小玲 任雨薇

責任編輯丨劉欣

策劃丨上海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 海納網絡文化研究室

原標題:《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院科研動態(36)| 我院吳明娒教授團隊在單晶磷光體雷射二極體器件耐水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的研究論文。但這些LED器件的耐水性較差,在海洋照明顯示、海產養殖捕撈、海洋航行指示和海洋勘探等高溼度環境下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圖1 單晶製備及效果(A)單晶製備示意圖;(B)、(C)和(D)為溶液隨時間的變化;底圖為生長所得到的CTFM單晶。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首先採用簡便的溶劑交換法在室溫下製備了Cs2TiF6:Mn4+(CTFM)單晶(圖1)。
  • 中國海洋大學在熱帶氣旋活動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海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李建平教授(通訊作者)領銜的氣候動力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大量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變化信號,對西太熱帶氣旋的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強度以及移動路徑有重要作用。然而,至今鮮有研究涉及西太熱帶氣旋對ENSO事件強度的年際作用。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02-08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Climate
  • 聚焦丨2020上海交通大學將首次招收海洋科學專業本科生
    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新增備案一個本科專業是海洋科學。本文整理了相關信息,供廣大家長、考生報考參考。研究背景海洋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全球海洋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表總面積71%,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5倍。
  • 中國高校之上海海洋大學
    黃炎培創建於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平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實力強悍,擁有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我國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建設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動水槽,研製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草業學院:草坪草生理生態科研團隊在油菜素內酯調控植物耐鹽性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適當地提高BR水平或增強BR信號轉導有利於提高植物的耐鹽性,然而過量的BR與BR不足一樣對植物的耐鹽性不利。
  • 誰說高中生不能參與前沿科研?上海臨港耀華學生的深淵極客之旅
    深海高科技領軍民營企業,與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研究中心合作研製的深淵科學與技術流動實驗室全海深裝備,即將挑戰馬裡亞納海溝1.1萬米的極限深度。在深海科技應用和商業化之外,彩虹魚公司亦注重深海教育和科普,在臨港成立了「彩虹魚-深淵極客」研學基地。2019年4月,耀華臨港校區與其正式籤訂《研學合作協議》,合作開展了系列STEAM課程及科學參觀活動。
  • 上海海洋大學西湖大學聯合出徵馬裡亞納海溝
    此次馬裡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航次,是「彩虹魚挑戰萬米深淵極限」項目的一個重要節點,海試和科考的每一項成果都對我國的深海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上海海洋大學西湖大學聯合出徵馬裡亞納海溝。 供圖 攝  2013年,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彩虹魚深海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了「彩虹魚挑戰萬米深淵」項目,致力於採用「國家支持+民間投入」「科學家+企業家」的全新模式,搭建一個萬米級、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該實驗室由一艘5000噸級的科考母船「張謇」號、一臺萬米級載人深潛器、一臺萬米級無人深潛器和三臺全海深著陸器組成。
  • 上海海洋大學與中集海洋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哲(右)、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裁王建中(左)代表雙方籤約10月15日,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盛大開幕,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受邀出席,並與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科學探索的道路永無止境11月 國科大各研究組團隊又有許多新的科研進展啦~聚力抗擊疫情 著眼自然生態10在光電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11在亞甲基不對稱碳氫鍵硼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12在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13在氮循環氣候變暖的響應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海洋大學科研育人獲新成效!本科生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
    三全育人進行時|上海海洋大學科研育人獲新成效!如何將如何將本科學生吸引到實驗室,是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及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命題。自2016級卓越教改項目實施以來,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在「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的基礎上率先在卓越班開設四年連續的個性化科研素養訓練課。
  • 上海海洋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如何?
    上海海洋大學是以海洋、水產、食品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研究型大學,是上海市與國家海洋局、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曾經是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也是一所雙非身份擁有一流學科的院校,它的一流學科是水產(含水產養殖、海洋漁業、水產食品、漁業經濟4個領域)。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鋱鎵石榴石基磁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江帶領的透明與光功能陶瓷研究課題組在鋱鎵石榴石基磁光陶瓷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以共沉澱法合成的1.0at% Ce:TGG納米粉體為原料,再結合空氣燒結及熱等靜壓後處理(HIP)技術製備得到了性能優異的Ce:TGG陶瓷。
  • 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特色明顯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上海海洋大學現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學位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6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 這6所大學在「新冠肺炎」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3所不是985大學
    作為我國科研的主要力量,高校也在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研究,為我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那麼,哪些大學已經在新冠肺炎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一、浙江大學疫情發生後,浙江的重症病人都集中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 報考浙江海洋大學 |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海洋科學類(星頡實驗班)依託海洋科學省一流學科和國家一流專業,聯合國內外知名海洋類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全校海洋科學與技術教學科研平臺,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海洋科技人才。,掌握海洋物理、化學和生物科學相關的海洋科學基本理論,海洋調查的基本技能,以及海洋數據的分析處理和數值模擬能力,具有一定的從事海洋科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以及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涵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領域的專業人才。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獲得了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海洋科學聯合專項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  文章連結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是鰻草床保護、管理和修復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有關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系統、定量的研究較為缺乏。  為系統、定量研究鰻草種群補充機制,該團隊選取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兩個典型區域地理種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取樣法、固定樣方法和室內種子萌芽培養等方法,從多個角度對比研究了兩個區域鰻草的有性生殖能力、種子大小、種子庫動態、種子萌發時間等有性生殖過程的差異。
  • 上海海洋大學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來啦
    複試主要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心理情況、專業背景、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對本學科前沿知識及最新研究動態掌握情況、是否具備博士生培養的潛能和綜合素質、外國語綜合運用能力等。7.考試時間及地點(1)初試時間及地點:2020年5月中上旬(2020年4月網上通知),具體時間請關註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相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