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報】禾本科黍亞科植物小穗植矽體形態分類及應用研究新進展

2021-01-07 騰訊網

NEW RESEARCH

2020年2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CI, IF: 4.106)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團隊葛勇博士等撰寫的學術論文「Phytoliths in Inflorescence Bract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Common Panicoideae Plants in China」(中國黍亞科植物小穗植矽體的初步研究)。

禾本科植物小穗植矽體的研究極大推動了植矽體分類學及考古學方面的應用,然而由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幾種主要的農作物,已經發表的植矽體鑑定標準是否可靠,鑑定的精度到底如何仍未完全詳明。

為了促進小穗植矽體鑑定標準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黍粟等旱作作物為主農業考古方面的應用,本文針對38種黍亞科(禾本科)植物的小穗植矽體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其樣品涵蓋了常見的作物、作物的野生親緣種、雜糧(救荒)作物和田間雜草。在對每一個樣品進行系統的解剖基礎上,對小穗的每一個苞片(包括總苞、第一穎、第二穎、外稃和內稃)進行單獨處理,對其中產生的植矽體類型進行原位觀察和分析,總結了不同苞片類型產生植矽體的規律,並且提出了可以用於屬一級分類的鑑定標準。

圖1. 不同類型的小穗及其苞片

研究發現,黍亞科中稃片產生的特殊類型植矽體:具有分枝狀結構的稃片植矽體(即黍、粟、稗的 Ω、 和β這一稃片類型植矽體,在本文中統一命名為Interdigitating,這一名稱涵蓋了所有這一類型的植矽體)具有更高的分類能力。

通過對Interdigitating這一類型植矽體的特徵進行分解,研究人員一共獲得4個有效的形態特徵,分別是:主體的形狀(main body),乳突的形態(papillae),兩側分支的形態(undulation)以及兩端交接部位的形態(connection),利用這4個形態特徵及其測量指標,能夠從形態和形態參數兩方面有效的區分黍、粟、稗、狗尾草、求米草、雀稗和馬唐屬的植物。

圖2 具有分枝狀結構的稃片植矽體的分布模式及形態

研究還發現,薏苡的外殼中含有大量的植矽體,這些植矽體互相連結在一起組成厚層的矽質外殼(involucre phytolith layer),然而具有堅硬外殼的薏苡(通常用於裝飾)和較脆弱外殼的薏苡(通常用以當做糧食)其外殼中產生不同類型的植矽體:堅硬外殼的薏苡(裝飾用)中植矽體形態一致,為具有瘤狀突起的不規則球形(Blocky amoeboid),這些植矽體之間連結緊密,組成了堅硬不易碎的外殼(需要用錘砸開);較脆弱外殼的薏苡(食用)中植矽體則為常見的啞鈴型和棒型的組合,雖然有些植矽體形態因為擠壓而變形,但這些植矽體之間的連結並不堅固,因此表現出外殼較脆弱(用手指即可碾碎)。由於外殼的硬度是薏苡馴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認為薏苡外殼中植矽體的這種差異能夠應用於探討薏苡的馴化過程

圖3 小穗中常見的植矽體類型

基於本文的研究材料,研究人員認為小穗中的植矽體產生可能受到了基因及分子調控的影響,體現了植物育種過程中的一種防禦機制;同時此次研究認為,基於現有的研究材料,利用小穗中植矽體進行屬一級的分類較為可靠,未來採集更多樣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可能能夠提供組(section,屬以下種以上的一個分類單元)或者種一級的分類標準,進而促進小穗植矽體鑑定標準的不斷完善。

本研究在新發表的植矽體命名規則基礎上對涉及到的植矽體類型進行了重新的修訂和命名,為後續研究中植矽體的命名提供了參照;基於現有材料,研究人員提出了基於形態和形態參數的黍亞科小穗植矽體的鑑定標準,並且發現了可能用於探討薏苡馴化的植矽體特徵,這些方面的研究能夠為準確識別植物種類、復原植被類型、古人植物利用和農業經濟提供可靠的參考指標。

圖4 利用形態參數能夠從屬一級進行分類鑑定

本文合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張健平副研究員,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燦博士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

作者:葛勇

供圖:葛勇

相關焦點

  • 小穗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Finger Protein that Regulates Spikelet Development in Rice」的原創性研究長文,深度解析了水稻NSG1基因參與小穗器官特徵發育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構建水稻花/穗發育基因調控網絡、推動「三花小穗」的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
  • Nature Comm | COM1,大麥花序形態發育的調控新因子
    責編 | 逸雲  禾本科植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類群之一,已經進化出具有複雜的分枝和小穗結構的花序形態,這些花序形態結構特徵是將這些植物在族水平上分類的關鍵。研究表明,禾本科祖先具有複穗狀花序,具體表現為其花序軸具有一級和二級分枝且每個小枝自成一個穗狀花序(圖1a)【1】。
  • 芳香植物分類——禾本科,馬鞭草科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多一個懂你的人」芳香植物分類之——禾本科
  • 科學家發現禾本科作物中葉片直立調控機理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和「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闡釋了穀子的DPY1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一作解讀|小麥VRN1、FUL2和FUL3在小穗發育和穗部形態建成過程中起...
    小穗(spikelet)和小花(floret)是麥類作物花器官的基本結構,它們的發育直接影響到穗粒數和最終的籽粒產量。最近,Development雜誌在線發表了Jorge Dubcovsky實驗室(UC Davis)在小麥穗發育和形態建成方面的研究成果(doi:10.1242/dev.175398)。
  • 陽光中燦爛微笑的植物圖庫 H禾本科 剛竹屬
    G古柯科   古柯屬H組禾本科本科已知約有700屬,近10000種,國產200餘屬,1500種以上。禾本科是單子葉植物中僅次於蘭科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則較之更為廣泛而且個體遠為繁茂,亦即它更能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甚至可以說,凡是地球上有種子植物生長的場所皆有其蹤跡。我國各省區都有其分布,除引種的外來種類不計外,國產200餘屬,1500種以上,可歸隸於7亞科,約45族。剛竹屬本屬50餘種,均產於我國 。目前記錄8種。
  • 史上最全的水稻田禾本科雜草甄別方法!
    答案在文中近些年來,隨著土質的變化,溫度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水稻田裡也禾本科雜草越來越複雜。然而,不同草的抗藥性也不一樣,所以,識別它們對於選藥治理雜草是非常關鍵的,但苗期禾本科雜草看起來區別很小,怎麼辦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比較詳細甄別禾本科雜草的資料,供大家參考。1.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有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Pante等(2015)在綜述整合分類學研究時曾參考此諺語寫道「The first part of knowledge is getting the names right」。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 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竹亞科(Bambusoideae)是禾本科(Poaceae)12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含1600餘種植物,是禾本科第3大亞科,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但也是一個分類比較「困難」的類群。2015年,全球範圍的《維管植物科屬志(禾本科)》只好把該亞族根據葉綠體DNA片段研究揭示的12個支系作為族和屬之間的「分類等級」,沒有使用亞族這樣的正式等級。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系統發育研究中,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double digest RAD-seq)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而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能促進植物生長發育,促進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增加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且對環境無汙染,無疑這類微生物製劑在農業上的應用是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微生物製劑的分類    當前,促進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製劑種類較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水稻增產提供新路徑—新聞...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水稻增產提供新路徑
    新華社重慶8月3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為水稻小穗「變性」提高每穗粒數、從而實現水稻增產提供了可能。該研究由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聯合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植物學國際期刊《植物生理學》上。
  • 蜈蚣草是禾本科蕨類植物的多年生植物,你對它了解多少呢?
    蜈蚣草是禾本科蕨類植物的多年生植物。稈濃密叢生,纖細直立,葉鞘扁平,互相交叉,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非常短,截頭;葉片通常直立,先端漸尖。總狀花序單生,通常拱形,花序梗和它們的軸向節間被微柔毛。小穗無梗卵形,覆瓦狀排列在總狀花序軸的一側;第一個穎片又厚又紙質,頂部尖,沒有翅膀,略顯粗糙。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豆科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豆科植物世界廣布,形態和生活型高度多樣。豆科的經濟價值僅次於禾本科,但豆類植物是人類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在某些貧困地區甚至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
  • 洮谷的兩種禾本科觀賞草
    觀賞草---形態美麗,色彩豐富的草本植物的統稱。自然端樸,瀟灑飄逸,富有田野風趣。季季有景,春夏觀葉,秋季賞色,冬季悅絮;風吹草動,聲響動聽,動態景觀優美;是現代景觀營造中新興的創作元素。多為觀賞價值別致的禾本科植物,莎草科、燈心草科、香蒲科、天南星科菖蒲屬一些具觀賞特性的植物都算在觀賞草之列。芒穎大麥草和假葦拂子茅就是生長於洮谷沃野的兩種禾本科觀賞草(Landscape lace,筆記之景觀花邊)。1.芒穎大麥草 Hordeum jubatum芒穎大麥草 禾本科 大麥屬越年生。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澱粉廣泛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各組織器官中,為其整個生長發育進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質來源和能量供應,同時還作為局部信號分子應答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逆境脅迫。植物澱粉的降解需要多種澱粉水解酶的協作參與。  為更好理解禾本科植物AMY基因的潛在分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餘懋群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琚亮亮對從低等藻類到高等開花植物的78個物種基因組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