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竹亞科(Bambusoideae)是禾本科(Poaceae)12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含1600餘種植物,是禾本科第3大亞科,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但也是一個分類比較「困難」的類群。隨著分子系統學以及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竹亞科在族級水平的分類系統已達成一致,即包括3個族,青籬竹族(Arundinarieae)、箣竹族(Bambuseae)和莪莉竹族(Olyreae)。

在竹類植物的3個族中,箣竹族和莪莉竹族的亞族劃分已得到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證據較好的支持,但青籬竹族的亞族劃分卻不明確。前期基於葉綠體DNA片段和葉綠體基因組數據構建的青籬竹族系統發育樹表明,該族可劃分為12個支系,各支系之間的關係未得到解決,且這些支系也不能對應經典分類中的任何一個亞族,很多屬還不是單系。基於有限的核基因片段構建的系統樹,解析度較低,也不能夠為亞族劃分提供依據。2015年,全球範圍的《維管植物科屬志(禾本科)》只好把該亞族根據葉綠體DNA片段研究揭示的12個支系作為族和屬之間的「分類等級」,沒有使用亞族這樣的正式等級。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系統發育研究中,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double digest RAD-seq)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利用該方法可以獲得海量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大大提升系統發育樹的解析度,解決近緣屬及種的關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和郭振華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獲得了青籬竹族30餘屬200多個個體(約佔該族種數的40%)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構建了該族具有高解析度的系統發育樹框架。在該系統發育樹中,青籬竹族的屬間關係得到較好解決,大多數屬的單系得到支持,包括5個主要分支,即真鞭分支(the leptomorph lineage)、假鞭分支(the pachymorph lineage)、貢山竹分支(Gaoligongshania megalothyrsa)、ADH分支(the ADH lineage)和紀如竹分支(Hsuehochloa calcarea)。這些分支與經典分類中的亞族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為青籬竹族的亞族劃分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研究結果以及形態學證據,該團隊與西南林業大學博士張玉霄合作,共同提出了青籬竹族的一個新的亞族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將青籬竹族劃分為5個亞族,分別是青籬竹亞族(真鞭分支)、筱竹亞族(假鞭分支)、貢山竹亞族(貢山竹分支)、懸竹亞族(ADH分支)和紀如竹亞族(紀如竹分支)。該系統顛覆了經典分類中以花序類型為主要分類依據的方法,而是以APG系統的單系原則作為主要標準,結合各主要單系分支的形態共衍徵,進而劃分不同的亞族。在青籬竹族的新亞族分類系統中,營養體形態特徵特別是地下莖類型有較大的系統發育價值。在這5個亞族中,青籬竹亞族(Arundinariinae)和筱竹亞族(Thamnocalaminae)是2個在經典分類中已有的亞族名稱,具有命名學優先權,但在新分類系統中,它們所包含的屬與經典分類系統有很大不同;懸竹亞族(Ampelocalaminae),貢山竹亞族(Gaoligongshaniinae)和紀如竹亞族(Hsuehochloinae)則是新建立的亞族。

此外,在新界定的青籬竹亞族中,在《中國植物志》(第9卷)及其英文版記載的鄂西箬竹(Indocalamus wilsonii)具有非常獨特的系統位置,結合形態特徵及地理分布,將其另立為新屬——雷文竹屬(Ravenochloa),以紀念《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共同主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P. H.雷文博士。雷文對中國及世界植物的分類和生物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並親自推動了中美合作開展竹亞科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

雷文竹屬是一個單型屬,特產於我國華中地區的湖北、重慶和湖南三省市。該種的模式標本系英國探險家,也是《中國-園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的作者E. H.威爾遜1901年5月在湖北房縣採集,1904年被描述為青籬竹屬的一個新種,即鄂西青籬竹(Arundinaria wilsonii)。該種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的地帶,是新界定的青籬竹亞族分布海拔最高的竹種。其形態獨特,花序和小穗特徵更像箬竹屬,因此均被處理為鄂西箬竹。不過,該種營養體形態與赤竹屬接近,曾被發表為赤竹屬的新種(Sasa nubigena)或被置於華赤竹屬(Sasamorpha nubigena),也曾被置於箭竹屬(Sinarundinaria wilsonii)。在119年後,基於分類學、分子系統學和系統發育基因組學證據,這個獨特的竹種終於有了正確的系統學歸宿。

相關研究成果以A new subtribal classification of Arundinarieae (Poaceae, Bambusoide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為題發表在Plant Diversit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No. 31430011)。

圖1 基於ddRAD數據的青籬竹族系統發育樹簡圖。

圖2 雷文竹(Ravenochloa wilsonii)形態特徵。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6826592030033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新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6月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3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獲得了竹亞科青籬竹族30餘屬200多個個體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構建了該族具有高解析度的系統發育樹框架。竹亞科是禾本科12個亞科之一,包含1600餘種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2018-10-15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結合野外調查及館藏標本的研究,團隊成員在東亞地區廣泛收集鼠尾草屬樣本共78種,10變種,3變型,重建了鼠尾草屬東亞分支的系統發育框架,研究了該地區鼠尾草屬雄蕊結構多樣性,深入論證了東亞鼠尾草屬分支為一單系類群,全面澄清了東亞鼠尾雄蕊結構的多樣性並提出了雄蕊演化的新觀點。
  • 北林大樹木學團隊發表楊柳科新屬
    本報訊 記者鐵錚報導 北京林業大學專家日前正式發表了一個楊柳科新屬,將其命名為滇越木屬,隸屬於楊柳科杯蓋花亞科。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楊柳科的分類與系統學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博士尚策及上海辰山植物園青年學者廖帥共同命名了這個新屬。
  • 科學網— 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獲得了79屬175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12個亞科。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且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自上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
  • 球蘭屬植物的分類及分布範圍
    球蘭屬植物的分類及分布範圍球蘭屬Hoya R.Br.由英國著名植物學家Robert Brown於1810建立,其屬名Hoya是為紀念他的好友,英國園藝家Thomas Hoy(圖1)。自球蘭屬建立至今,已陸續發表了600餘種,僅2014年就發表了30餘個新種,這其中雖然存在了大量相同物種被重複發表的問題,但也說明了還有很多種類未被發現。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分類學者確定了該科歧唇花屬、歧傘花屬、辣蕕屬、全唇花屬、膜萼藤屬、喜雨草屬、漱齒木屬及東芭藤屬的系統學位置,並進一步提出了將唇形科劃分為12個亞科的新觀點。然而,荊芥亞科及筋骨草亞科在該科中的系統位置及與其它亞科的親緣關係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 蘭科植物新屬種-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科學家在廣東韶關丹霞山發現一種具有獨特結構的腐生蘭花,經過解剖學、孢粉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確定該蘭花是一個新物種,取名為「丹霞蘭(Danxiaorchissingchiana)」,以丹霞蘭成立了蘭科的一個新屬——丹霞蘭屬(Danxiaorchis),並確定其系統位置,完成其所在的布袋蘭族
  • 科學家在寮國中部喀斯特地區發現肉質多漿竹類新屬
    2020-09-04 20:19:15 來源: 中科院之聲 舉報   全球約有120餘屬、
  • 科學家發現新的新的拓撲絕緣體—鉍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別來自DIPC和UPV / EHU的研究員Ikerbasquehe和Maia G.Vergniory,發現了一類新的材料:高階拓撲絕緣體,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雜誌上,題為《鉍中的高階拓撲》。理論物理學家首先預測了這些絕緣體的存在,這些絕緣體在晶體邊緣具有導電性能而不是在其表面上,並且具有導電性而不會消散的特性。 現在,這些新特性在鉍中通過實驗證明。
  • APG系統——最自然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 北京花友群線上分享第34期
    顧名思義,分類學的主要工作是分類。分類有兩個基本過程,第一是把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個體「編組」為分類群,第二是把分類群「評定」到分類等級系統中的合適等級(比如界、門、綱、目、科、屬、種等)上,由此就建立了分類系統(或者更準確地說,林奈式分類系統)。其實,植物分類學的歷史悠久,而且它是在人類識別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 ZJLS:周紅章等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林耐學會動物學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刊登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甲蟲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組周紅章研究員領導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
  • 維管植物新分類系統簡介(乾貨整理)
    開始前的重要概念單系,並系,多系單系群:概念1:一個分類群包含來自於一個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概念2:一個分類群具有共有衍徵(衍生自共同祖先,但共同祖先沒有的性徵)並系群:概念1:一個分類群包含來自於一個共同祖先的部分後代  概念2:一個分類群具有共有祖徵(共同祖先有的性徵)
  • 豆科亞科分類系統變遷
    因此,一個新的豆科亞科分類系統亟待提出。2010年,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s Phylogeny Working Group, LPWG)成立。隨後,三種新分類系統方案(15亞科分類系統;10-12亞科分類系統;6亞科分類系統)被提出(LPWG, 2013; 林彥翔等, 2014)。
  • 習近平:要加快建立垃圾處理系統 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符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有利於創造新的增長點、提高長期增長潛力,而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習近平強調,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問題,都是大事,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 《科學中國人》科學家:建立「再生人」新世界
    大學畢業後,我很想建立嶄新的燒傷創傷治療體系,讓更多的病人享受這一成果,就開始嘗試用燒傷溼潤暴露療法治療病人,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深度燒傷創面上出現的一種從沒有見過的新細胞。1984年,我開始研究跟蹤這種新細胞形成組織的動態規律,並在4年後將其命名為「再生細胞」,將這種細胞再生癒合創面的方式命名為「皮膚再次發育癒合」。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是霸王龍的親屬,但他非常與眾不同
    人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只能通過化石來了解古代的恐龍,並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復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彩色的恐龍世界。實際上,恐龍有很多種,每種都有自己的特點。由於化石埋藏在地表深處,埋在土壤中後會溶入巖石中,所以很難找到化石。因此恐龍的數目仍然未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相信恐龍的百科全書將來會有所改進。
  • B肝理想靶點工具,日本科學家開發,高純度篩選抗HBV藥物系統
    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個有效的系統被開發出來,用於藥物篩選以應對B肝病毒聚合酶。2020年7月31日,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病毒學科科學家Eriko Ohsaki和Keiji Ueda開發了高純度HBV轉錄酶活性區的篩選及其應用。
  • 人體新發現:近些年來,科學家們所發現的7個新的身體部位
    但事實上,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和神秘的機制,你知道嗎?科學家們其實在不斷發現新的器官和關於人體的新秘密。在本文中,小編要為你帶來,近些年來,科學家們所發現的7個新的身體部位.它看起來像一個充滿液體的奇怪形狀的蜂窩壁。當科學家看著人的器官組織時,偶然發現了它。它像減震器一樣收縮和膨脹,並充當在器官內和身體周圍輸送液體的「高速公路」。
  • 追一科技首席科學家楊振宇:對話機器人系統是怎麼煉成的
    追一科技首席科學家楊振宇相比於語音和圖像,自然語言是一個有「更多需求」和「更少標準答案」的領域。紮根自然語言的公司通常也不是從技術和方法出發,而是選擇一個具體的需求,然後用所有可能的方法解決它。追一就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它瞄準的是「對話機器人」這個領域,把問題分類、分解、逐個建立準確高效的機器人,再有序集成起來。三月,機器之心有幸在深圳追一科技總部對首席科學家楊振宇進行了採訪,我們仔細聊了聊「對話機器人是怎樣煉成的」,以及在他眼裡,深度學習與自然語言最好的結合方式是怎樣的。
  • 新實驗室開啟未來科學家的機遇
    對於許多來自高貧困社區的學生來說,成為一名科學家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夢想。科學教育實驗室的開放為聖地牙哥一個社區服務不足的年輕人帶來了新的機會,並為其他社區開闢了一條可走的道路。在城市高地的低收入聖地牙哥社區長大的豪爾赫·裡維拉幾乎沒有夢想成為科學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