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的新的拓撲絕緣體—鉍

2020-12-14 騰訊網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別來自DIPC和UPV / EHU的研究員Ikerbasquehe和Maia G. Vergniory,發現了一類新的材料:高階拓撲絕緣體,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雜誌上,題為《鉍中的高階拓撲》。理論物理學家首先預測了這些絕緣體的存在,這些絕緣體在晶體邊緣具有導電性能而不是在其表面上,並且具有導電性而不會消散的特性。 現在,這些新特性在鉍中通過實驗證明。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內部絕緣,界面允許電荷移動的材料。 任何雜質和缺陷都不會影響電流的傳導,對電場和磁場的響應也不同尋常。拓撲絕緣體及其物理現象是當代物理學的熱點問題,研究這些獨特的性質是對高性能電子和量子計算等領域有著無窮的價值。

高階拓撲絕緣體

最近,來自巴斯克大學(UPV / EHU)以及聖塞瓦斯蒂安國際物理中心(DIPC)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拓撲材料,它們能在晶體邊緣而不是在其表面具有新穎的導電性。普林斯頓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微結構物理研究所將這種新材料命名為「高階拓撲絕緣體」。

根據理論研究,導電邊緣對於高階拓撲絕緣體非常穩健:拓撲電子的電流不能被雜質阻止,如果晶體斷裂,新邊緣自動也傳導電流。 然而,這些新材料最特別的特性是它們理論上可以導電而不會像超導體那樣在低溫下耗散。這將是高階類拓撲絕緣體的特定屬性。

鉍是拓撲學的

現在,由於巴黎南部大學和CNRS的科學家們也參與了這項研究合作,已經證實,鉍一直被描述為體積拓撲上的元素,遵循高階的廣義體邊界對應,受拓撲保護的導電模式在鉸鏈主體而不是晶體表面。

隨後通過使用對稱性論證,拓撲指數,第一性原理計算和最近引入的拓撲量子化學框架來確定該元素的特殊拓撲性質。

實驗也驗證了這種現象。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譜,證明了位於晶面臺階邊緣的一維態旋轉對稱性的獨特特徵。科學家利用約瑟夫森幹涉儀證明了它們對電子傳輸的普遍拓撲貢獻

最後,這項工作將鉍作為高階拓撲絕緣體,並開闢了識別新鉍的途徑。

原文來自於Nanowerk News,原文題目為Bismuth shows novel conducting properties,由材料科技在線匯總整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Emma Chou • 2019-12-21 15:14:11
  • 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
    科學:基於鉍的納米帶顯示出「拓撲」運輸,這是新技術的潛力!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新興材料的納米帶,並使用磁場來控制其半導體特性,這是利用該技術研究奇異物理和構建新的自旋電子器件或量子計算機的一步,不同於絕緣體或導體的普通材料,拓撲絕緣體同時也是矛盾的 - 它們是內部的絕緣體,但在表面導電,普渡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與電氣和計算機副教授Yong P. Chen說。
  • 我國科學家找到實現高階拓撲絕緣體理論依據—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合肥5月6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喬振華教授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在理論預言低維體系高階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新突破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圖片:Wikipedia然而,人們一直不清楚的是,拓撲絕緣材料能否在室溫下應用於現實設備。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來自東京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科學家將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新工具可用於尋找拓撲絕緣材料
    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帯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帯隙的金屬表面態。這種表面態是由能帶結構的內在拓撲性質所決定,受時間反演不變對稱性的保護,不容易受到缺陷、雜質等外界環境的影響。
  • 進展|鐵磁金屬/拓撲絕緣體異質結中自旋流——電荷流轉換效率調製...
    由於拓撲絕緣體中存在強自旋-軌道耦合,從而導致「自旋-動量鎖定」狄拉克表面態的形成。當三維自旋流從相鄰鐵磁層注入到具有自旋手性結構的狄拉克表面時,通過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產生二維電荷流。自旋流--電荷流的轉換效率等於狄拉克費米子的費米速度和自旋-動量散射時間的乘積,即。
  • 鐵磁金屬/拓撲絕緣體異質結中自旋流-電荷流轉換效率調製研究獲進展
    由於拓撲絕緣體中存在強自旋-軌道耦合,從而導致「自旋-動量鎖定」狄拉克表面態的形成。當三維自旋流從相鄰鐵磁層注入到具有自旋手性結構的狄拉克表面時,通過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產生二維電荷流。除拓撲表面態外,二維電子氣(2DEG)的Rashba效應也可以導致自旋劈裂,從而提高自旋流-電荷流的轉換效率,\(\lambda_{\mathrm{IFEE}}(\text { Rashba })=j_{c}^{2 D} / j_{S}^{3 D}=\alpha_{R} \tau_{S} / \hbar\)。因此通過調控鐵磁金屬/拓撲絕緣體異質結界面的能帶結構可有效提高自旋流-電荷流的轉換效率。
  • 新拓撲絕緣體有可預測的最大能隙
    原標題:新拓撲絕緣體有可預測的最大能隙 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出一種新的拓撲絕緣體,其可作為矽半導體頂部金屬層的特殊材料,將使超高速計算機在室溫下執行快速運算成為可能。該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硒化鉍:引導半導體變革的新材料
    打開APP 硒化鉍:引導半導體變革的新材料 周碧俊 發表於 2018-08-25 11:44:00 《自然材料》雜誌8月17日發表論文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能有效提高計算機處理和記憶效率的新材料。
  • 有機拓撲絕緣體,可否圓夢成真?
    弱相互作用主導的有機材料能否展現拓撲絕緣性質?如何尋找和設計有機拓撲絕緣體?自二維量子自旋霍爾絕緣態獲得實驗驗證之後,表面/邊界導電而體相絕緣、並具有獨特量子學行為的拓撲絕緣體成為了很多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材料學家關注的方向。目前,從HgTe到Bi2Te3,從二維到三維,人們已經報導了多個系列的拓撲絕緣體。儘管如此,人們仍在孜孜不倦的探尋新的拓撲絕緣材料體系,拓展這一領域的內涵和外延。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此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和量子化的電阻可能在電子學器件、精密測量方面具有應用價值,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也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方案之一。張遠波課題組製備出了錳鉍碲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其高質量的五層單晶中分別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常規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這兩個問題看似普通的益智遊戲,背後卻是一門霸佔了近期物理界頭條的前沿技術——拓撲物理學。當一些科學家還在以「試錯」的方式苦尋新材料時,拓撲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乘上了探索的高速列車。圖丨二維拓撲絕緣體然而,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Andrei Bernevig 團隊卻找到了一條捷徑。
  • 祁曉亮: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拓撲絕緣體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這麼受科學家青睞?
    拓撲絕緣體自2007年被發現以來,逐漸成為了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的新熱點,並被認為是繼石墨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Next Big Thing」。它對於基礎物理的理解以及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很大的價值, 2016年,大衛·索利斯(David J.
  • 拓撲物理學即將迎來爆發嗎?
    日前,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自然》雜誌發布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即自然界中大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這個數字讓人震驚。因為在這之前,科學家知道的拓撲材料只有幾百種,其中被詳細研究過的只有十幾種。
  • 探秘「一沙一世界」有新解,上海科學家首次同時觀測「正反」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這將為人類對量子世界的了解及新材料的發現開闢新思路。24日,相關論文《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拓撲近藤絕緣體
    正如第一節所述,孫鍇等人的理論給出了新的解釋,即SmB6可能是拓撲絕緣體,而低溫下的電阻平臺正是由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的拓撲表面態產生[5]。這一想法提出後的三年內,三個實驗團隊相互獨立地發現了SmB6中這一表面電導。我的同事Kurdak領導的實驗組使用了一種新奇的雙面器件結構,在SmB6中進行了一項非局域的電阻測量。
  • 聲子晶體材料:從聲石墨烯到聲拓撲絕緣體 I 本周物理學講座
    最近20多年來,基於對結構—性能關係的深入理解,通過有目的的人工設計和先進的微結構製備工程發展新材料的研究,形成了光子晶體/聲子晶體和超構材料等人工微結構材料的研究熱潮。這些微結構材料具有超越原材料的新穎物性,實現了均勻材料所沒有的,異乎尋常的力、熱、聲、光、電、磁等新功能和新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