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LS:周紅章等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2020-12-20 生物谷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林耐學會動物學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刊登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甲蟲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組周紅章研究員領導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

該論文對隱翅蟲科菲隱亞族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建立了屬級各單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同時,對這一類群中若干關鍵單元的單系性及分類系統位置的合理性,進行了驗證性分析。這項研究中建立的系統發育樹包括105個成蟲特徵和66個樹端單元,完全基於形態特徵構成數據矩陣。新建的系統樹是在完整可靠、系統全面的分類研究基礎上,包括了Pseudohesperus屬全世界物種的修訂和總結。以建立的系統發育樹為模板,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了Pseudohesperus屬的地理分布和物種分化。論文同時描述5個甲蟲新物種,均採自中國境內。

隱翅科屬於鞘翅目多食亞目的隱翅蟲大類(Staphyliniformia)。甲蟲(鞘翅目)是生命界物種最多的門類,而隱翅蟲科又是鞘翅目中物種最為豐富的類群之一,大自然中大約有60%的隱翅蟲新物種有待於人們去發現。研究以捕食性為主的隱翅蟲科,建立這個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探討隱翅蟲的進化與適應,對於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起源與維持機制,回答「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龐大數量的甲蟲?」(Farrell,1998,Science)這一著名的科學問題,有比較重要的價值。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亮是甲蟲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組已畢業的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周紅章研究員。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Revision and phylogenetic assessment of the rove beetle genus Pseudohesperus Hayashi, with broad reference to the subtribe Philonthin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Staphylinini)

LIANG LI1,2, HONG-ZHANG ZHOU1,*

Keywords: new specie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taphylininae;systematics;tax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hylogeny of the rove beetle subtribe Philonthina, to test its hypothetical monophyly and to unravel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of the subtribe and its included genus-level taxa, with emphasis on the genus Pseudohesperus and its close-allied relative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are based on 105 adul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66 terminal taxa, i.e., all six members of Pseudohesperus, 51 species to represent 29 other genera of the subtribe Philonthina, seven species to represent the other six subtribes of Staphylinini, one species of the tribes Arrowinini, and one of the Platyprosopini. According to the phylogenetic results obtained, the genus Erichsonius should move out from the hitherto-defined subtribe Philonthina and thus the monophyly of this taxon is challenged. The phylogenetic tree suggests that the genera Hesperus and Belonuchus might not be monophyletic, but the monophyly of Pseudohesperus and the sis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Bisnius are well supported. The species-level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genus Pseudohesperus reveal a clear pattern of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that can be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species' zoogeographical patterns. The paper also revises the taxonomy of Pseudohesperus and describes five new species from China: Pseudohesperus luteus Li & Zhou sp. nov., Pseudohesperus pedatiformis Li & Zhou sp. nov., Pseudohesperus tripartitus Li & Zhou sp. nov., Pseudohesperussparsipunctatus Li & Zhou sp. nov., and Bisnius lubricus Li & Zhou sp. nov. An identification key to the species of Pseudohesperus is provided and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are mapped.

相關焦點

  • 學者新建隱翅蟲科系統樹
    最近出版的國際著名雜誌《林奈學會動物學期刊》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紅章團隊關於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周紅章等人對隱翅蟲科菲隱亞族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了屬級各單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該項研究中建立的系統發育樹包括105個成蟲特徵和66個樹端單元,完全基於形態特徵構成數據矩陣。在完整可靠、系統全面的分類研究基礎上,包括了偽金星隱翅蟲屬全世界物種的修訂和總結。以建立的系統發育樹為模板,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了偽金星隱翅蟲屬的地理分布和物種分化。
  • 我學者新建隱翅蟲科系統樹
    最近出版的國際著名雜誌《林耐學會動物學刊》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紅章團隊關於隱翅蟲科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周紅章等人對隱翅蟲科菲隱亞族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了屬級各單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該項研究中建立的系統發育樹包括105個成蟲特徵和66個樹端單元,完全基於形態特徵構成數據矩陣。在完整可靠、系統全面的分類研究基礎上,包括了偽金星隱翅蟲屬全世界物種的修訂和總結。以建立的系統發育樹為模板,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了偽金星隱翅蟲屬的地理分布和物種分化。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儘管在經濟生產和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對蝦總科內的起源及系統發育關係一直存在爭議。
  • 真菌類群屬與種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真菌類群種與屬的分類學地位、系統發育與進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雲南農業大學盛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聯合發表了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團隊選擇兩個門(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六個綱、24個目與55個科的126個真菌類群,所選類群覆蓋了歐洲義大利等地,亞洲中國、印度和泰國,以及北美和南美國家的物種。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有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Pante等(2015)在綜述整合分類學研究時曾參考此諺語寫道「The first part of knowledge is getting the names right」。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系統發育研究證明,蓮葉衣目為單系群,由球皿葉屬(Ertzia), 蓮葉衣屬(Lepidostroma)和麗燭衣屬三個屬組成(圖1);研究發現雙色麗燭衣Sulzbacheromyces bicolor D. Liu, Li S. Wang & Goffinet和雲南麗燭衣S. yunnanensis D. Liu, Li S.
  • 瓶爾小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瓶爾小草科植物形態簡單,地上部分僅由一片葉組成,屬、種分類困難,不同學者的分類處理截然不同。基於經典分類學的研究結果,我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院士曾將該科植物歸入到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狹義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s.s.)和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中。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Fungal Divers:牛肝菌系統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被認為是真菌分類中最為困難的類群之一。真菌分類鼻祖弗萊斯(E.M. Fries)曾說「沒有比牛肝菌更棘手的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經過十多年的材料搜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基於四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及超微結構特徵,對該科的系統發育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真菌學主流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Wu et al. 2014. doi:10.1007/s13225-014-0283-8)。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2012年05月02日09:23 來源:中國科學院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標本館、植物志、野外採集手冊和文獻中,豆科都是按照三個亞科(或科)的分類系統來劃分的。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2017-12-29 【字體:大,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一維有限溫多體系統在經典氣體和量子液體之間轉變的量子臨界性質,並通過測量其相位關聯觀測到了拉亭傑液體的冪定律關聯特性,在低維量子多體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如此繁多的昆蟲依據形態上的差異,被歸併為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30多個目級分類階元。2016年初,中德合作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約一億年前)發現了一個滅絕的昆蟲綱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在昆蟲綱中,奇翅蟲屬於異類,具有非同尋常的特徵組合,又被戲稱為「四不像」昆蟲。
  • 【推薦】|中國小型底棲生物研究的40年——進展與展望
    雷射誘導螢光檢測技術在小型底棲生物分離系統中應用的研究. 科技通報, 22(3): 395–399, 425葉樹明, 潘佚, 高少佳, 等, 2005. 深海小型底棲生物標本的自動分離儀設計.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3): 240–243史本澤, 2016. 不同生境中海洋線蟲分類及小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 科學網— 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
  • 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一、先天畸形的發生概況和分類
    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   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是由於胚胎發育紊亂而出現的形態結構異常。研究先天畸形的科學稱畸形學(teratology),是胚胎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