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梳理,並估算了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圖譜
-
對蝦生物學如何?又該如何養殖?
對蝦的分類與養殖概況水中的蝦、蟹類與陸地上的昆蟲類都屬於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通常按「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節肢動物是甲殼動物亞門。蝦蟹類都屬於甲殼動物亞門。其中90%以上的物種都來自於甲殼動物亞門的十足目。什麼是十足目?十足目是指5對(10條)用於行走的附肢,下分為枝鰓亞目和腹胚亞目。枝鰓的鰓像樹枝一樣。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如何鑑別對蝦、羅氏蝦、北極甜蝦……一文解決「蝦」認識
它又分成十足目和磷蝦目,合計16675種。當中,十足目再細分成枝鰓與抱卵2個亞目,枝鰓亞目最大特點是就擁有枝狀的鰓,同時它也不抱卵,所有對蝦便是這一亞目的成員,共有528種;抱卵亞目又叫腹胚亞目,顧名思義,這一類雌性會在腹足上孵化受精卵。抱卵亞目也是一個大群,統計有16061種,這麼多,當然更要細分了,所以有無鰲、螯蝦、短尾、真蝦、螻蛄蝦等共11個下目。到這還遠遠沒完!
-
畢竟演化,是生物學之光 科學人
在達爾文劃時代的自然選擇理論提出之後,系統學家們和演化研究逐漸走到了一起,廣泛地說,現代系統學的根本目標是發現生命演化之樹的所有分支,記錄這些分支在演化過程中發生的變異,在最大程度上描述物種——這些分支的末端。因而,系統學是對地球上現存生物多樣性及演化歷史的研究。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MPE:昆明動物研究所在鼴鼠系統演化取得研究進展
中國是世界上鼴科(Talpidae)哺乳動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尤其是中國西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極高的物種多樣性,然而我們對該類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在蔣學龍研究員的帶領下,昆明動物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與日本宮崎大學、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合作對鼴科鼴族(Talpini)的演化進行了研究。
-
真菌類群屬與種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真菌類群種與屬的分類學地位、系統發育與進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雲南農業大學盛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聯合發表了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團隊選擇兩個門(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六個綱、24個目與55個科的126個真菌類群,所選類群覆蓋了歐洲義大利等地,亞洲中國、印度和泰國,以及北美和南美國家的物種。
-
New Phytologist:汪小凡等被子植物心皮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植物學國際知名雜誌New Phytologist在線刊登了生命科學學院汪小凡教授、黃雙全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a-gynoecial pollen-tube growth in apocarpous angiosperms is phylogenetically widespread and probably adaptive。」
-
瓶爾小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瓶爾小草科植物形態簡單,地上部分僅由一片葉組成,屬、種分類困難,不同學者的分類處理截然不同。基於經典分類學的研究結果,我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院士曾將該科植物歸入到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狹義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s.s.)和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中。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一個獨立的分支,得到了許多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然而,跳蚤與其他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21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跳蚤系統位置的難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基於轉錄組數據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蚤目與長翅目構成姊妹群的關係,而基於幾個基因串聯的系統學分析表明,跳蚤位於長翅目的內部,與雪蠍蛉科(Boreidae)構成姊妹群的關係。
-
系統樹長分支與被子植物演化的關係
該論文的研究工作十分有趣:如果說人類的分化歷史是「走出非洲」,那麼被子植物的分化歷史則是「走出熱帶」。研究團隊基於來自435個科的1207個物種樣品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整合了近248,606個物種的地理分布信息,探究系統樹支長分布的規律。這一系列有趣的發現,基於兩個常見的問題。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12章(陸生植物的演化)
被子植物成功的關鍵是演化出了花和果實。果實保護種子並有助於種子的散播,果實是對散播者的賄賂。被子植物分類系統被子植物的分類,最基本的特徵是子葉的數目恩格勒系統:德國分類學家恩格勒和勃蘭特於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中所使用的系統,它是分類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它將植物界分13門,第13門為種子植物門,再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個亞門
-
熱河生物群隱翅蟲研究新進展-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白堊紀與現生隱翅蟲對比 隱翅蟲科屬鞘翅目多食亞目,是動物界中物種最豐富的一個科,分32個亞科,目前已知至少58,000種。隱翅蟲科甲蟲的演化歷史較長,是最古老的多食亞目代表。中生代隱翅蟲大多報導與卡薩克斯坦卡拉套地區的晚侏羅世地層中,我國僅有少數報導。由於隱翅蟲起源較早(早於晚三疊世),演化歷史較長,種屬繁多,體型較小(一般體長2~8毫米),使得隱翅蟲分類研究十分複雜。
-
APG系統——最自然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 北京花友群線上分享第34期
顧名思義,分類學的主要工作是分類。分類有兩個基本過程,第一是把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個體「編組」為分類群,第二是把分類群「評定」到分類等級系統中的合適等級(比如界、門、綱、目、科、屬、種等)上,由此就建立了分類系統(或者更準確地說,林奈式分類系統)。其實,植物分類學的歷史悠久,而且它是在人類識別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
J Syst Palaeontol:金龜子甲蟲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金龜是一類常見的昆蟲,是鞘翅目金龜總科(Coleoptera: Scarabaeoidea )昆蟲的俗稱,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農林業害蟲(如鰓金龜、麗金龜等),也包括大型觀賞類昆蟲(如鍬甲、犀金龜、花金龜等),還包括具有重要生態價值和理論意義的類群(如蜣螂、糞金龜、蜉金龜等)。金龜的研究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