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昆明動物研究所在鼴鼠系統演化取得研究進展

2021-01-09 生物谷

中國是世界上鼴科(Talpidae)哺乳動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尤其是中國西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極高的物種多樣性,然而我們對該類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在蔣學龍研究員的帶領下,昆明動物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與日本宮崎大學、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合作對鼴科鼴族(Talpini)的演化進行了研究。

我們測定了線粒體和核基因的14個基因片段,並對該族群的系統關係進行了分析。我們的結果有力地支持中國北方的麝鼴屬(Scaptochirus)與南方的白尾鼴屬(Parascaptor)是姐妹群關係,首次從系統演化的角度解釋了兩個屬在中耳形態上的相似性。此外我們發現中國和東南亞的東方鼴物種(Euroscaptor)與分布於日本的本州鼴(Euroscaptor mizura)進化起源不同,後者很可能代表了一個新屬。研究結果還表明白尾鼴、東方鼴和缺齒鼴屬(Mogera)中仍存在未知的新物種,在未來的研究中的,新物種的發現和命名仍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該文章發表於國際雜誌《分子系統學與進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 (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doi:10.1016/j.ympev.2013.10.002

Multilocus phylogeny of talpine moles (Talpini, Talpidae, Eulipotyph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ystematics

Kai Hea,Akio Shinohara,Xue-Long Jianga,Kevin L. Campbellb.

The tribe Talpini is a group of strictly subterranean moles distributed across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h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taxonomy remain unresolved. Here we report a multi-locus nuclear-mitochondrial DNA dataset (9468 bp) from 11 talpine species encompassing all five recognized genera, together with analyses of their divergence times and evolutionary affinities inferred from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approaches. Our results finely resolved all relationships except the root of the four recognized Asian genera, which was placed sister to the genus Talpa. With respect to the Asian clade, we moreover provide the first molecular support for a sister-tax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scaptor and Scaptochirus and confirm that the genus Euroscaptor is paraphyletic. Further, and despite a relatively small sample size (22 specimens), our species delimitation analyses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wo genetically distinct, and hence potentially cryptic specie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argue that generic status should be given to E. mizura and illustrate that the taxonomic diversity of the tribe Talpini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s underestimated. Finally, results of our divergence time analyses support a rapid radiation of the endemic Asian genera in the late-Miocene, which temporally corresponds with enhanced aridity and cooling arising from a significant uplift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    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包括三白草科Saurur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和竹亞科Bambusoideae部分屬)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儘管在經濟生產和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對蝦總科內的起源及系統發育關係一直存在爭議。
  • 廣州地化所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黏土礦物是一類具有納米結構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層系統,對關鍵帶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黏土礦物的形成與演化不僅能很好地指示古氣候、古環境的演變,而且很可能是早期生命孕育和演化的催化劑和反應器。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昆明動物所在東喜馬拉雅獸類多樣性格局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組成與分布及其相關機制是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指特定區域中物種多樣性在空間梯度(緯度、經度、海拔梯度等)的分布狀態,而時間分布格局則反應動物的日活動節律,如晝行性、夜行性、晨昏性等。區域物種組成與分布格局同時受到環境過濾、種間互作(如競爭、捕食等)、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
  •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該研究基於Hox基因在軟體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達模式,提出了軟體動物身體模式發育演化新機制,為理解動物的演化機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軟體動物是除節肢動物外的第二大動物門類,也是種類最多的海洋動物類群。軟體動物的一大特點是其身體模式(body plan)存在極大的多樣性,常見類群如雙殼類(牡蠣、扇貝、各種蛤等)、腹足類(海螺、笠貝、海兔等)、頭足類(章魚、烏賊、鸚鵡螺等)身體模式差異極大;其餘較小的類群如掘足綱(角貝)、多板綱(石鱉)、無板綱、單板綱等也各有自身獨特的身體結構模式。軟體動物如何發育演化出如此多樣的身體模式,是一個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問題。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製備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熱膨脹還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經過真空抽濾,得到片層間距可調節的複合石墨烯基薄膜。
  • J Syst Palaeontol:金龜子甲蟲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金龜的研究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前行。金龜化石的研究長期以來以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專家為主。因其研究化石保存質量不高,通常僅僅具有身體輪廓和少量的形態特徵,故無法展開更深入的形態比較和系統發育研究,甚至部分種類是否歸屬到金龜總科也受到質疑。我國東北地區熱河生物群所產的化石保存狀態完好,很多細節清晰可見(比如觸角、跗節、後翅、生殖器等)。
  •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2012年05月02日09:23 來源:中國科學院
  • 昆明植物所在海洋微藻類蝦青素和DHA研究中取得進展
    類胡蘿蔔素和脂肪酸是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人和動物不能合成自身必需的類胡蘿蔔素和多不飽和脂肪酸。自然界中蔬菜和水果含有較高的類胡蘿蔔素,海產品含有較高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多吃蔬菜水果和海產品(地中海式飲食)有益健康。
  • 廣義攀蜥屬Japalura sensu lato系統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改姓這個大動作源於本月11日正式發表在國際動物學專業期刊《林奈學會動物學報》(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的一篇論文,其報導了關於廣義攀蜥屬物種的最新整合分類學研究。該論文第一作者王剴博士為西南山地特約科學顧問和籤約攝影師,長期致力於中國橫斷山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研究。
  • New Phytologist:汪小凡等被子植物心皮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植物學國際知名雜誌New Phytologist在線刊登了生命科學學院汪小凡教授、黃雙全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a-gynoecial pollen-tube growth in apocarpous angiosperms is phylogenetically widespread and probably adaptive。」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靶位點的突變分析表明該系統能特異性切割病毒DNA。研究還發現高效靶位點的選取與靶位點序列所在基因的功能無直接關係。利用此方法培育抗病毒植物,並不必基於病毒基因功能的深入了解,簡單易行,通用性強。因此,該研究對培育抗DNA病毒作物具有指導意義。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