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在東喜馬拉雅獸類多樣性格局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生物多樣性組成與分布及其相關機制是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指特定區域中物種多樣性在空間梯度(緯度、經度、海拔梯度等)的分布狀態,而時間分布格局則反應動物的日活動節律,如晝行性、夜行性、晨昏性等。區域物種組成與分布格局同時受到環境過濾、種間互作(如競爭、捕食等)、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

  喜馬拉雅地區是獨特的地質-地理-生態單元,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之稱,擁有獨特的生物資源,是現代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中的「演化樞紐」,被視為研究環境變遷與生命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是研究物種多樣性組成與時空分布格局的理想場所。但是,受交通、自然環境等條件限制,外界對該地區哺乳動物物種組成與多樣性格局的研究較少。

  為掌握東喜馬拉雅山地獸類多樣性組成與時空分布格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利用紅外相機調查法收集區域內野生動物的分布信息,以及遙感感測提取各調查點的地形指數、植被指數、人類活動指數等環境數據,結合生態模型分析各生態因子對物種分布及群落結構影響。研究報導了野生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在我國分布的紅外照片證據,並報導與孟加拉虎同域分布的15種大中型食肉動物及其潛在獵物麂(Muntjac spp.)的佔域率,發現麂是監測樣地內記錄頻次(獨立照片數)最高的物種,其在區域內的佔域率(豐富度指數)也很高,暗示區域內大中型食肉動物的潛在獵物資源豐富(Li et al., 2020a)。進一步以保護關注度高的食肉類為研究對象,採用路徑分析探討獵物可得性、人類活動、相關環境變量與食肉類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生物量間的直接或間接關聯,結果顯示,獵物可得性以及與居民點之間的距離是影響食肉類群落結構的關鍵因素,二者對食肉類物種多樣性及群落功能性狀(體重)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一方面,食肉類群落生物量和獵物可得性、食肉類物種多樣性和人類活動強度間存在直接正關聯;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對食肉類群落功能性狀產生間接影響,距離居民點越近,群落平均體重越小,表明人類活動可能同時影響食肉類群落結構和功能(Li et al., 2020b)。此外,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高黎貢羚牛(Budorcus taxicolor)為研究對象,揭示其種群結構及時空分布規律,發現羚牛活動以獨牛為主,而獨牛以成年雄性為主(75%,n=783),單次記錄到的最大種群為41頭,羚牛群與獨牛活動高峰存在差異,牛群主要在白天活動,獨牛主要在夜間活動,二者間的差異可能與羚牛種群結構及棲息地內的捕食風險有關。影響羚牛棲息地適宜度的關鍵因素為距離居民點的距離和採集幹擾,模型預測的羚牛適宜棲息地破碎化較嚴重,分布在遠離人為幹擾的偏遠山區(Li et al., 2020c)。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OryxAnimal ConservationMammalia等上,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學友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員蔣學龍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1、2、3 

圖1.與孟加拉虎同域分布的大中型獸類和雉類物種豐富度

圖2.人類活動和獵物可得性對食肉類群落結構的關聯路徑圖。紅色箭頭表示負關聯,黑色箭頭代表正關聯,灰色箭頭表示二者間沒有顯著關聯

圖3.模型預測的羚牛適宜棲息地分布圖

圖4.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食肉目動物豺(Cuon alpinus

圖5.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食肉目動物青鼬(Martes flavigula

圖6.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食肉目動物大靈貓(Viverra zibetha

圖7.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食肉目動物雲豹(Neofelis nebulosa

圖8.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偶蹄目動物麂(Muntiacus spp)

圖9.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偶蹄目動物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2020-09-1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為中國北方在中—晚中新世之前與北美動物群交流程度超過與歐洲這一觀點提供了佐證。近期,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在線發表。
  • MPE:昆明動物研究所在鼴鼠系統演化取得研究進展
    中國是世界上鼴科(Talpidae)哺乳動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尤其是中國西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極高的物種多樣性,然而我們對該類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在蔣學龍研究員的帶領下,昆明動物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與日本宮崎大學、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合作對鼴科鼴族(Talpini)的演化進行了研究。
  •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2012年05月02日09:23 來源:中國科學院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為雲南省以及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昆明動物所採訪團參觀了珊瑚礁物種育種實驗室、大型儀器中心以及紀念建動物所60周年歷史展。利用先進的科考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薄弱、關鍵等區域育種實驗室珊瑚礁始建於1959年的昆明動物所直屬中國科學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演化、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 緬甸旋額蟲科仙女蝦多樣性調查取得進展
    緬甸旋額蟲科仙女蝦多樣性調查取得進展 來源:科學探索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26   今日/總瀏覽:1/1687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2016年以來,依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及南水北調東線相關湖泊(洪澤湖、南四湖等)野外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站等平臺,水生所研究員陳宇順課題組聯合研究員謝松光課題組等對南水北調東線水體的生態本底資料開展多年連續監測和積累。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該研究同時還確定了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包括西蒙山特有植物中心、巴裡山特有植物中心以及首次被提出的東部高地舍瓦中心。
  •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劉俊 供圖) 劉俊 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對採自山西陽泉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距今約2.54億年四足動物化石研究中發現二齒獸新類群,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下簡稱「熱點地區」)是物種多樣化程度高度集中,且是面臨由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生境喪失和破碎化嚴重的區域。對熱點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利用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在研究中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演化,建立起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第四紀晚期以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和種群衰減重塑了全球生態系統,那麼誰是這樣的重大環境變化中最大的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在未來50年之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還會持續增加。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獲獎」:其系研究員之子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 澱粉樣蛋白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人胰澱素組裝結構的STM圖像(左)、核心片段長度統計圖(中)及組裝結構示意圖(右)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STM)對2型糖尿病相關的澱粉樣蛋白——胰澱素的組裝和聚集結構進行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組裝和聚集的核心片段及摺疊位點,並討論了突變引起的聚集趨勢的變化與核心片段之間的關聯。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昆明用「雲力量」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圖為活動現場 杜瀟瀟 攝中新網昆明5月22日電 (杜瀟瀟)22日,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昆明市啟動「2020·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系列活動,邀請全民一起參與守護生物多樣性,用「雲力量」助力昆明生物多樣性保護
  • 首設生物多樣性專題展區!昆明科博會全新升級
    掌上春城訊11月27日至30日,以「科普產業——雲南經濟發展新亮點」為主題的第六屆昆明科普(教育)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第六屆昆明科博會),將在官渡區昆明國際會展中心1號館、7號館及西廣場開幕,展會總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吸引了30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企業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因而家雞是遺傳、發育、進化研究的良好動物模型。因此,GWAS未能在家雞複雜性狀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二代測序技術和比較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法的飛速發展,通過對不同品種群體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分析成為研究複雜性狀進化的遺傳機制的有力手段。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選取了以小體型著稱的元寶雞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利用比較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揭示了家雞體型大小進化的遺傳機制。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有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Pante等(2015)在綜述整合分類學研究時曾參考此諺語寫道「The first part of knowledge is getting the names right」。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 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展認知動物王國趣味手工課
    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展認知動物王國趣味手工課 2017-04-2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