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08 青島農業大學新聞網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31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1999級校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of the world’s richest temperate alpine flora」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上在線發表。星耀武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在研究中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演化,建立起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

《科學》(Science)網站截圖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研究高寒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變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僅可以認識山地多樣性形成的過程,還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高寒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喜馬拉雅藍罌粟——大花綠絨蒿(Meconopsis grandis) 攝影/星耀武

高寒生物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地區。橫斷山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江在其間並行奔流,形成了高差懸殊的複雜地貌及垂直分布明顯的植被帶。橫斷山的高寒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的熱點,其多樣性形成歷史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對於認識全球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有重要意義。

 

適應高寒生境的墊狀植物——高原點地梅(Androsace zambalensis) 攝影/丁文娜

為了回答橫斷山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起源時間、成分來源及其驅動因素等問題,深入解析該地區的多樣性演化過程,揭示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地區高寒生物區18個被子植物類群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分別計算不同地區就地演化速率和遷移速率以及多樣性隨時間的積累,從而推斷橫斷山、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生物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

研究結果顯示,橫斷山高寒植物多樣性的積累始於早漸新世,分別在距今2300萬年至1500萬年和1000萬年至700萬年兩個時期就地演化速率加快,是新近紀的降溫、造山運動與季風演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還表明,橫斷山高寒生物區不僅具有較高的就地演化速率也是其他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尤其在近250萬年以來,從橫斷山高寒地區擴散到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速率明顯加快,表明在氣候明顯波動的第四紀,橫斷山地區是高寒植物的重要避難所。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地區豐富的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寒多樣性的主要來源。

【校友簡介】

星耀武,博士,青島農業大學農學1999級校友,現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擁有國家級人才稱號。主要從事被子植物多樣性和分布格局演化歷史的研究。在橫斷山植物多樣性形成和新生代古植物和古氣候學做出了重要研究進展。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NSFC-雲南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NSFC-RFBR(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先後在Science、PNAS、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國內外期刊發表SCI論文40餘篇。

單位審核人:付葉亮 編輯:曲天澤    閱讀:0

相關焦點

  • 重慶大學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重慶大學物理學院韓德專研究員課題組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宇稱時間對稱性誘導出來的一類新型連續譜中束縛態和雷射閾值態的共存現象》「Coexistence of a new type of bound
  • 「植物字典」星耀武:為終極夢想行走
    星耀武說,他這樣訓練學生。今年35歲的星耀武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瑞士和美國雙博士後。他的研究範圍從熱帶雨林到冰緣帶,從古植物化石到現代植物,對一萬多種植物類別熟記在心,被稱作行走的「植物字典」。
  • 首次以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刊Cell發表研究成果
    張立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第一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是通訊作者單位。《細胞》(cell)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自然》和《科學》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ps:cell期刊非常厲害,是一種美國愛思維爾出版公司旗下的細胞出版社發行的關於生命科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的雜誌。《細胞》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自然》和《科學》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
  • 上海科技大學關於肥胖症靶點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
    該成果以「Determination of the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Ligand Binding」為題,於4月24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Stevens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於靜為文章的第一作者,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Raymond C.
  • ...課題組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齊向輝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Harnessing L-arabinose isomerase for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D-tagatose: Recent advances and its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 2017年中盤點: 華人學者Science成果!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entazolate anion cyclo-N5- in (N5)6(H3O)3(NH4)4Cl」發表於Science上。
  • 泰醫史衛峰博士作為並列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伊波拉病毒研究最新...
    泰醫史衛峰博士作為並列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伊波拉病毒研究最新成果  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2.351)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關於伊波拉病毒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 針對上述3個問題,《中國科學報》繼續追蹤,並且採訪了拒絕撤稿的朱斌。 「撤稿不是我們文章處理的唯一方式」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學院任教授級高級研究員,於今年元月入職該學院,系該校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和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 ...學院李學義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2020年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李學義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Trappc9 deficiency in mice impairs learning and memory by causing imbalance of dopamine D1 and D2 neurons」於《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 。
  • 前沿院研究生在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最新成果
    近日,前沿院生物工程與再生醫學中心碩士研究生閆瑾與轉化醫學中心碩士生何旺驍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題為「Simultaneously targeted imaging cytoplasm and nucleus in living cell by biomolecules capped ultra-small GdOF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理學院副教授張葳葳研究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圖文)
    在高壓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Unexpected stable stoichiometries of sodium chlorides(鈉氯間反常計量比化合物)」。這是我校物理系教師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在該雜誌發表高水平論文。文章打破基礎化學傳統的八電子規則,開創科學研究新領域。  該文由我校理學院物理系張葳葳副教授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地學系材料設計中心, 先進計算科學研究所Artem R.
  • ...發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萬金與王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6月15日,國際權威神經病學與神經科學雜誌Brain(IF=10.848)以長文形式(Original Article)在線發表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陳萬金與王檸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SP)的新亞型SPG80及其新致病基因UBAP1。第一和通訊單位均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交大葉芳偉課題組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交大葉芳偉課題組發表最新研究成果!「Localization and delocalization of light in photonic moire lattices」為題的研究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王鵬博士生和鄭遠林助理研究員。論文的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陳險峰教授、山西長治學院黃長明博士、 Dr Yaroslav Kartashov(俄羅斯), Prof Lluis Torner(西班牙)和 Prof Vladimir Konotop(葡萄牙)。葉芳偉教授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是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臨沂大學高中鋒教授在Nature雜誌子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化分析研究所高中鋒教授關於可視化傳感新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Manipulating the hydrophobicity of DNA as a universal strategy for visual biosensing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