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聯合27國專家修訂真菌界擔子菌門分類系統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R.T. Moore 1980)真菌是以食藥用菌為代表的大型真菌最主要構成,也包括植物病原菌鏽菌和黑粉菌,還有酵母菌等,其物種數佔真菌界1/3,四萬餘種。該類群所涉及的食用菌產業自2014年僅已成為農業第五大種植業,藥用菌的活性產物開發前景廣闊;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和大部分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是最主要的木質纖維素分解者。然而由於種類繁多、分類歷史悠久、大量的新類群的發表引發分類系統巨大變革,阻礙了相關資源的認識進程。

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趙瑞琳團隊集結了近十年來擔子菌門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首先在多基因及基因組層面對整個門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梳理,並估算了擔子菌門內亞門、綱、目、科的演化時間範圍分別為406-490 Mya,245-393 Mya,120-290 Mya,27-222 Mya,具體包括:6個基因(LSU, SSU, 5.8s, rpb1, rpb2, ef1)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圖譜、116個代表種的396個直系同源基因的系統發育基因組圖譜研究;及771個代表種分子鐘分析推算了科和科以上的分類階元的演化時間【圖1】。將這些演化時間作為建立擔子菌門內分類等級的新增依據並據此認定。

圖【1】基於六個基因的擔子菌門蘑菇亞門系統發育圖譜和演化時間

此外,在理清擔子菌門內主要進化支序的系統發育關係基礎上,趙瑞琳團隊聯合27個國家,60個機構,70位真菌學家對擔子菌門中的已知3198個屬名進行梳理,通過3000餘篇文獻查閱結合本研究結果認定其中1261個異名或不合格發表名稱,1928個為合法屬名,並將這些合法屬依次歸入所屬科、目、綱和亞門。此外,還整理提供了每個合法屬的各類信息包括分類地位、物種數、模式種、生活類型、生境、分布地、DNA數據以及系統發育等,進一步完善分類系統的各類信息。獲得目前最完整的擔子菌門分類系統:包括4個亞門(增加1個亞門)、18個綱(增加2個綱)、68個目(增加14個目)、241個科(增加64個科)和1928個屬(剔除不合格屬後,增加337個屬),共41270個種(增加9755個種)。

此外以本研究成果為基礎,面向公眾的網站https://www.basidio.org 正在建設中。該網站將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國內及法國、比利時、荷蘭、美國、匈牙利、日本的14位國際相關領域權威專家,持續性對擔子菌門分類系統進行維護和更新,實現大型真菌(蘑菇)為主的這一大類真菌的分類系統的整體性呈現,不僅為分類學家,而且為資源的利用者、生態學家等提供巨大的便利。

相關成果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為第一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生賀茂強為第一作者,趙瑞琳研究員為唯一通訊作者,共70位作者,2019年11月發表於Fungal Diversity 99:105-367;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9-00435-4(。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 2018YFD04002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970010,31470152)資助。

相關焦點

  • 真菌類群屬與種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真菌界許多物種對人類來說還是一個迷。真菌類群種與屬的分類學地位、系統發育與進化是全球研究的熱點。雲南農業大學盛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團隊聯合發表了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
  • 中科院微生物所期刊聯合編輯部「專刊出版」那些事兒
    「專刊出版」那些事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號外,號外!」下面給大家介紹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作為擁有上述四份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的聯合編輯部,它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報導中國微生物學領域優秀的學術成果。本著先行先試的態度,專刊出版的實踐也是進行得如火如荼。
  • 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類新型微生物命名「中科微菌」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7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一類廣泛存在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的新型微生物,並將其分類命名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勇:寫高大上論文做接地氣產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在生物學家中,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陶勇有點與眾不同。除了鑽研問題、發表論文外,他有著大多數科研人員少有的對產業的眼光和熱情。做應用研究時,他總能預見「什麼能碰、什麼又不能碰」,這些判斷幾乎都在後來得到證實。   陶勇的嗅覺,源於他曾在頂級工業生物技術企業任職的經歷。
  • 中國科學院系統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打開工業微生物「黑匣子」
    中國科學院系統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以來瞄準微生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基礎研究。日前,實驗室主任張學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致力於研發新一代工業菌株,希望藉助系統微生物工程打開工業微生物『黑匣子』。」
  • 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DataFountain聯合實驗室的成立
    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程學旗、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北京數聯眾創科技有限公司CEO陳娟、中科院計算所廈門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徐勇軍、中科天璣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戚宜齋、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校長劉雪梅、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程伯群,以及科研學術界、企業界等近40位專家、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及研討會活動。
  • 解決棉花纖維細胞生長模式長期爭議,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解析...
    4月30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題為Live-cell imaging of the cytoskeleton in elongating cotton fibres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棉花纖維細胞極性生長的機制。
  • 中科院團隊斬獲ICCV 2019無人機目標檢測冠軍—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團隊斬獲ICCV 2019無人機目標檢測冠軍在ICCV 2019的「視覺遇上無人機:挑戰」(VisDrone 2019)挑戰賽上,雲從科技研究院與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葛仕明團隊獲得了Task3「單目標跟蹤挑戰」(SOT)的冠軍,並刷新了此項目的世界紀錄。 雲從科技孵化自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此次參賽VisDrone 2019,與葛仕明團隊組成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以下簡稱聯合研究團隊)。
  • 微生物所舉辦2020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生命科學焦點創新研究生論壇
    本次論壇以「匯聚焦點 協同創新」為主題,由微生物所團委和研究生部主辦,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來自生物物理所、遺傳發育所、植物所、動物所、微生物所的17位報告人做了報告,報告內容涵蓋了人工細胞器、鹼基編輯系統、三維葉片發育機制、新冠病毒入侵機制、基因分子演化等多個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分別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
  • 雲知聲-中科院自動化所語言與知識計算聯合實驗室三篇論文被 ACL...
    本屆大會,雲知聲-中科院自動化所「語言與知識計算聯合實驗室」共有3篇論文被收錄,分別在醫療對話的自動信息抽取、國際疾病分類(ICD)自動編碼,以及 ICD自動編碼可解釋性等領域取得突破。這些最新的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將為後續研究提供極具價值的經驗和方向,已在雲知聲醫療業務率先應用。
  • 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隨著工業化、化石燃料消費、化肥施用、固氮豆類種植和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活性氮的含量增加了兩倍多,預計全球許多地區的活性氮含量還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氮沉降增加地區,缺氮森林生態系統中,增加氮沉降可以緩解系統中的氮素限制,提高植物生產力。然而,當氮沉降量超過生態系統閾值時,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 對話國際微生物學聯盟會專家- IUMS國際workshop實錄及報告分享
    會後與來自荷蘭、丹麥、南非、捷克、韓國、日本等國的頂尖微生物學家進行了workshop討論,主題報告的整理翻譯版本在文末與大家分享。懷抱著「以微生物創造美好未來」的願景,從2015年起到現在,我們核心研發團隊一直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打造世界級微生物資源商業化平臺。為了一步步實現這個願景,我們團隊的腳步跑遍了中國的大山大河,村村寨寨。目前我們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微生物菌株庫包括環境微生物,人體微生物已初具規模。
  • 論文解讀——兩個不同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微生物分類、功能及其產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潛力
    但是,對於紅樹林生態系統,特別是原始和受人為影響的紅樹林的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學影響卻知之甚少。為了闡明這一點,該研究探索了中國南部兩個不同的沿海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分類、功能轉變及其產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潛力。基於深度宏基因組測序,構建了包括8700萬個獨特基因的基因目錄。細菌和古菌類群在原始紅樹林(廣西)和人為紅樹林(深圳)中差異富集。
  • 中科院地理所與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倪思潔)5月16日下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北京聯合大學學院路校區應用文理學院舉行
  •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合作成立兩所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合作成立兩所聯合實驗室致力應用數學和汙染治理研究   新華社香港1月2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下轄的兩所研究機構
  • 植物所舉辦「第五屆植物分類高級培訓班」
    植物所人事處、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負責人出席了開班儀式。  本次培訓班共邀請來自院內外的10位植物分類領域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專家授課,內容涵蓋了植物分類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分類學前沿方法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運用,包括「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APG IV介紹」、「運用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框架」、「使用
  • 招生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國科大本-碩-博一體化聯合培養項目紀實
    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34;)籤署合作協議,成為國科大籤約合作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地方高校,同年實現了首批招生。兩年過去,國科大-南信大聯培班的建設已然漸入佳境,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王豔芬評價道:&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