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2021-03-02 菲沙基因

2020年8月31日,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在《Microbial Ecology》上發表了「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加實驗,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機制,為預測人工溫帶林土壤氮礦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隨氮沉降增加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的數據。

隨著工業化、化石燃料消費、化肥施用、固氮豆類種植和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活性氮的含量增加了兩倍多,預計全球許多地區的活性氮含量還將進一步增加。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氮沉降增加地區,缺氮森林生態系統中,增加氮沉降可以緩解系統中的氮素限制,提高植物生產力。然而,當氮沉降量超過生態系統閾值時,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氮沉降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來影響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土壤酶活性的測定可以間接了解某些物質在土壤中的轉化情況。

紅松(Pinus Koraiensis)為針葉樹,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松林是我國東北典型的溫帶森林類型,被稱為「第三紀森林」,由於森林採伐,大量天然林被改造成人工林,中國黑龍江省伊春市命名紅松為市樹。在已發表的文獻中有大量關於紅松氮素沉降對紅松影響的報導。然而,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對氮沉降的響應卻知之甚少。

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量試驗,研究了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確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確定了驅動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變化的關鍵土壤因子,以確定增加氮沉降是否會改變土壤氮素含量並導致土壤酸化,從而影響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旨在進一步闡明森林土壤微生物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響應機制提供數據。

研究地點:黑龍江伊春市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松人工林

實驗設計:共設4個處理,12個小區,3個重複。將硝酸銨(NH4NO3)溶液作為氮肥添加到4個氮肥水平:對照組(WN:不加氮)、低氮(LN:20kg N ha−1year−1)、中氮(MN:40 kg N ha−1year−1)和高氮(HN:80kg N ha−1year−1)。

土壤樣本採集:用土壤取樣器從每一樣地的5個隨機點採集土壤樣本,然後混合在一起,每塊地產生一個複合樣本。每個處理都採集了3個樣本,共採集了12個土壤樣本。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確定氮沉降對土壤性質的影響如表1所示。不同氮沉降水平對紅松人工林土壤pH、速效磷、速效鉀和全磷無顯著影響。土壤有機質和NO3--N含量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和NO3--N含量呈上升趨勢。HN處理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高於LN處理,HN處理的NO3--N含量顯著高於MN處理,土壤全鉀含量隨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HN組TK含量顯著低於WN組。

表1.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土壤性質的影響

紅松人工林在不同氮素沉積處理下的氮礦化酶活性變化不一致(圖1)。與WN處理(不加氮肥)相比,隨著氮素沉降量的增加,土壤中的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呈下降趨勢,其中MN處理(中氮)處理的脲酶活性顯著降低(P<0.05),降低了39.58%。此外,LN、MN和HN處理的蛋白酶活性均顯著低於WN處理(P<0.05),分別降低了76%、84%和56%。但氮沉降對L-天冬醯胺酶和L-穀氨醯胺酶活性無顯著影響。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蛋白酶活性與土壤NO3--N和AP呈顯著正相關,穀氨醯酶活力與TK呈顯著負相關。

對原始數據進行質控後得到細菌有效序列498,600條,真菌有效序列385,030條。通過繪製稀釋曲線(圖S1),確定各處理的測序量均已達到飽和,測序深度完全滿足測試要求。根據97%的序列相似性閾值對質控後的有效序列進行OTU聚類,結果如圖2所示。在四個處理中,4個分組中,細菌共有OTU數為2788個(圖2A),真菌為76個(圖2B)。

圖2.四種氮沉積處理的OTU數

根據OTU分類地位鑑定的結果,各處理組細菌在門水平上的相對豐度分別為變形菌門(30.0-46.0%)、酸桿菌門(22.8%-31.9%)、綠彎菌門(4.3-14.3%)、疣微菌門(2.3-19.6%)、放線菌門(4.8-8.7%)、芽單胞菌門(2.8-5.3%)、Rokubacteria(1.4-4.2%)。

各處理組真菌相對豐度分別:擔子菌門(12.5-80%)、子囊菌門(7.9-62.4%)、Mortierella(2.0-26.9%)、隱真菌門(0.5-5.3%)和未鑑定真菌(0.3-6.9%),佔真菌總豐度的90.6%。(S2B)。上述5個門的相對豐度如圖3B所示。擔子菌相對豐度隨氮沉降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且MN和LN處理間差異顯著。與WN處理相比,LN處理的擔子菌平均相對豐度提高了85.98%,而子囊菌、Mortierella和隱真菌門的平均相對豐度分別降低了35.78%、29.98%和19.37%。

採用Lefse分析和LDA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氮沉降對類群(從門到屬)的影響。結果表明,細菌群落中有7個類群區分了4個處理,其中LDA得分大於2(圖7A)。在屬水平上,共檢測到6個分支,包括來自WN的Ramlibacter和來自MN的Serratia, Tardiphaga, Massilia, Bdellovibrio和Metanome。只有HN處理具有Berkelbacteria,可作為紅松人工林土壤細菌對高氮沉降響應的指示類群。在真菌群落中,只有一個真菌分類群區分了四個處理(圖7B),LDA得分大於4。只有HN處理具有多孔菌目,可作為紅松人工林土壤真菌對氮沉降響應的指示類群。根據FUNGuild功能預測,多孔菌目是一種典型的木腐菌,與本研究中的四種礦化酶沒有顯著相關性。因此,腐生真菌豐度的變化是由氮沉降增加引起的,並不影響土壤氮素礦化。

對於細菌群落(圖8A),X軸將LN和MN處理分開,而Y軸將不同的處理與對照分開。從分離距離來看,LN和MN對細菌群落的影響大於HN處理。通過計算各分類群的VIP值,發現變形桿菌中的Tardiphaga(VIP1=2.38,VIP2=1.94)是對處理間差異貢獻最大的細菌屬。

對於真菌群落(圖8B),X軸將不同處理與對照分開,Y軸的結果與X軸的結果相似,MN的群落結構更接近於HN的群落結構。計算各分類群的VIP值表明,子囊菌中的Taeniolella(VIP1=2.09,VIP2=1.63)是對處理間差異貢獻最大的真菌屬。

對差異顯著的20個細菌屬和20個真菌屬進行了土壤因子的冗餘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圖9a中的雙序列RDA圖顯示,土壤因子可解釋細菌群落總變異的54.57%,RDA1可解釋總變異的29.03%,RDA2可解釋總變異的25.54%,RDA1可解釋總變異的29.03%,RDA2可解釋總變異的25.54%。圖9B所示的雙序列RDA圖表明,土壤因子可以解釋真菌群落總變異的58.55%,RDA1總變異佔32.58%,RDA2解釋總變異的25.97%。對不同處理下土壤化學因子和土壤細菌、真菌群落結構的Mantel檢驗分析表明,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變化與任何土壤因子均無顯著相關性,真菌群落結構的變化僅與土壤NH4+-N含量顯著相關。

本研究的測序和部分分析工作由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完成。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全球氮沉降量增加的背景下,高氮沉降量(80 kg N ha−1year−1)並未導致東北紅松人工林土壤酸化,但顯著影響了土壤中有機質、銨氮和硝態氮的含量。氨態氮含量是引起紅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結構變化的關鍵因素。氮沉降量的增加抑制了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隨著未來氮沉降量的增加,紅松人工林土壤細菌豐富度可能會增加,真菌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可能會降低。

氮沉降量的增加對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Tardiphaga是對不同處理間細菌群落結構差異貢獻最大的一個重要屬,Taeniolella對真菌群落結構的貢獻也最大。Berkelbacteria和Polyporales可作為紅松人工林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在氮沉降增加條件下的指示類群。

本研究的測序和部分分析工作由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完成。

菲沙基因擁有多種測序平臺和強大的計算機資源,提供最佳的測序解決方案和快速的分析平臺。可提供二代和三代擴增子及宏基因組測序服務。從樣品提取、建庫測序、數據分析、結果交付到售後服務為您提供一站式服務,為您助力高分文章。

參考文獻:

He W, Zhang M, Jin G, et al.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Nitrogen-Mineralizing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Korean Pine Plantation[J]. Microbial Ecology, 2020: 1-15.

https://doi.org/10.1007/s00248-020-01595-6

相關焦點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滿足對木材、燃料和其他林產品的需求,西南亞高山區原生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隨後在採伐的跡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恢復,如今這些人工林大都已經成林,然而,這些單一種植的人工林由於種植密度高,喬木層結構單一導致林下植被缺乏等問題,正引起土壤生態功能退化。
  • 蘆葦和水生菰對人工溼地根際土壤酶活性和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
    圖1 蘆葦和水生菰對溼地土壤UE、ALP、SMBC和SMBN含量的影響CG、PG、ZG三組樣品的稀釋曲線基本趨於平坦,說明測序趨於飽和,取樣合理。測序結果包含了大部分微生物類群,較好地反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組成。與PG相比,ZG的Shannon指數顯著降低(P<0.05)。ZG組的Chao1指數顯著低於CG組和PG組(P<0.05)。
  • 天昊微生物項目文章:pH引起的真菌豐度和組成的變化會影響人工控制pH值30天後的土壤異養硝化作用
    此外,其他土壤變量,如土壤C含量和C:N比值,往往與pH值相互作用,並與異養硝化速率呈正相關。因此,土壤pH值對異養硝化作用的影響可能受土壤C和N含量的影響。目前還沒有證實土壤pH狀況會獨立影響異養硝化作用。因此,需要通過人工pH調控實驗來研究土壤pH對異養硝化作用的影響,部分排除土壤C、N含量的影響。土壤真菌和嗜酸細菌被認為是潛在的異養硝化菌。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保護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層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對真菌生物量影響顯著;保護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團聚體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樣性,但並未改變微生物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保護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線蟲多度,
  • 天昊客戶新文: 秸稈還田方式影響蚯蚓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作用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生態學課題組近期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發表了秸稈還田方式影響蚯蚓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作用文章,在這項研究中天昊生物有幸承擔了樣品的擴增子測序工作。在恭喜天昊生物客戶發表微生物文章同時,我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的研究思路。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相關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是影土壤酶活性的關鍵影響因素,且土壤酶活又與細菌多樣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上述4 種土壤酶活與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etes)的相對豐度呈現極顯著正相關關係(P<0.01),其中CAT 是影響細菌群落結構的關鍵因子。本研究揭示了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及微生物菌落影響作用機制,為生物炭調控土壤酶體系和微生態生物學環境提供了理論依據。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根系分泌物類型決定根際微生物菌群結構和抑病功能
    一、導讀植物根系分泌物是根際細菌重要的營養來源,尤其一些小分子物質在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物質還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本實驗室前期研究發現,番茄青枯菌的入侵導致番茄根系分泌物中酚類物質的增加,進而導致了根際微生物多樣性降低。
  • 腐根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健康有何影響 | 微生物專題
    分別以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和鷹嘴豆(chicker arietinum L.)的幼苗為代表,分別代表穀物和豆類作物,評估不同的根系分泌物和種植管理(有/無腐爛根)的植物對微生物組組成的影響。比較了這些不同作物在有/無腐爛根時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分類結構。從一塊土地採集採集帶有腐爛根(+DR)的完整土芯和去除腐爛根(-DR)的土壤。
  • 除草劑硝磺草酮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效應研究
    Crouzet等通過研究土壤中藍藻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硝磺草酮的劑量-效應關係發現,施用100倍推薦劑量的硝磺草酮時,顯著影響了葉綠素含量以及藍藻基因結構和多樣性,並且藍藻光合作用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在最初7d表現出尤為敏感。研究還發現,在施用10和100倍推薦劑量硝磺草酮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受到抑制,其中100倍推薦劑量下土壤細菌和真菌基因結構最大相異度分別達到12%和28%。
  • 森井土壤系列微生物產品對土壤抑病能力的影響
    土壤中豐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是土壤抑病能力的形成的關鍵所在,土壤中營養元素和水分循環很多也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特性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完成。森井土壤系列微生物產品中有益菌數量大,菌群豐度高,可以通過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改善群落結構、改善群落多樣性等三個方面提高土壤的抑病能力:1.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的抑病能力與土壤微生物的整體活性密切關聯。
  • 文獻解讀 | 二氧化錳對厭氧氨氧化體系性能、汙泥特徵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然而,在人工厭氧氨氧化反應體系中,錳的氧化反應對特異微生物群落的長期影響還未被深入研究,且汙水、底泥中的Mno2對厭氧氨氧化反應和特徵也是未知的。目前研究發現,不同水流中Mno2的濃度差異較大,厭氧氨氧化反應的最佳Mno2濃度範圍仍需要探究。
  • 瀋陽生態所揭示東北次生林主要樹種氮吸收特性
    總的來說,目前有關森林植物對氮吸收的特性還不清楚,了解我國東北典型次生林優勢樹種氮利用特點是在氮沉降升高背景下評估和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群落組成及生產力響應的關鍵。研究結果表明,除了紅松以外,另外三個樹種幼苗氮吸收均以硝氮為主,硝氮吸收佔三個樹種總氮吸收的68~88%,並以較快的速度運輸到葉片;而對於紅松而言,其通過根系優先吸收有機氮(甘氨酸),有機氮利用比例為43%,而36%的有機氮(甘氨酸)未經其他轉化以完整形態被吸收
  • .& Technology:水熱炭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有機碳結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孫可教授課題組研究了水熱炭改良稻田土壤中土壤性質變化與微生物群落的相互關係,以及天然有機碳結構的變化。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7.149)。
  • 哈工大王愛傑團隊JHM | 抗生素對微生物反硝化的選擇性脅迫:抑制作用、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動態
    同時,其他研究也報導了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對反硝化的不利或抑制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缺乏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製藥業廢水等受抗生素高度汙染的地區,在不同的濃度範圍和不同的結構下,抗生素如何影響反硝化過程及抗生素對不同濃度和類型的應激反應。此外,高濃度抗生素衝擊的影響是否會很快破壞原始的群落結構,以及微生物群落如何在生態結構和功能方面做出反應,也尚不清楚。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土壤無機態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過全氮的1%-2%。土壤無機態氮主要是銨態氮和硝態氮。它們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為植物吸收利用。銨態氮為陽離子,能為土壤膠體所吸收成為交換性陽離子,但也有一部分在進入粘粒礦物晶架結構中後,被閉蓄於晶層間的孔穴內成為固定態銨。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賈仲君|甲烷|溫室氣體
    Pedosphere. 30: 18-24【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冗餘和系統發育生態位保守性耦合分析的新視角】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冗餘似乎與多物種群落中各個物種具有獨特的代謝生態位的觀點相矛盾,所有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具有「基本」的代謝功能(例如,呼吸作用以及氮和磷循環)。
  •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
    但長期以來,關於增溫和氮沉降對高山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複合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的認知十分匱乏。氣候變暖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大於氮沉降作用。最為重要的是,不同於其他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以及高山草甸生態系統,該研究發現在青藏高原東緣林線生態系統中,氣候變暖和氮沉降主要是通過誘導改變土壤理化性質以及植物群落從而對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響,並且增溫與施氮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改變有顯著的交互效應,氣候變暖和氮沉降主要通過間接作用改變土壤微生物,從而影響林線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