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分泌物類型決定根際微生物菌群結構和抑病功能

2020-12-17 美格基因

作者:王震,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資源調控根際微生物互作。

一、導讀

植物根系分泌物是根際細菌重要的營養來源,尤其一些小分子物質在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物質還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本實驗室前期研究發現,番茄青枯菌的入侵導致番茄根系分泌物中酚類物質的增加,進而導致了根際微生物多樣性降低。目前已有大量關於某些特定根系分泌物對根際微生物調控作用的研究,但對於根系分泌物中某一類型物質對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尚不得知,對於土傳病原菌的影響還有待研究。

因此,作者通過利用不同類型的資源及其組合模擬根系分泌物,探究資源類型對番茄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以及對土傳病害的影響,以期通過改變根系分泌物組成定向調控根際微生物群落功能。

二、主要研究結果

01.不同類型資源預測土壤細菌群落豐度、多樣性和組成

為了研究根系分泌物對土壤細菌群落影響,作者以化學純品模擬根系分泌物組成(有機酸、糖類、胺基酸、酚酸),連續六周在種植番茄的盆栽中添加不同類型的資源。結果表明,大多數資源對總細菌豐度和群落多樣性有較大的影響。與對照相比,添加16種資源組合、有機酸處理和胺基酸處理增加了土壤細菌豐度,但降低了土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圖1A和B)。糖類和酚酸對土壤細菌群落的豐度和多樣性無明顯影響。48種資源中有36種增加了土壤總細菌豐度,包括所有有機酸和胺基酸。5種糖和5種酚酸降低了土壤總細菌豐度;48種資源中的6種增加了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而其他資源降低了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PCoA分析表明,與對照相比,胺基酸和16種複合資源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相似且相對最強,有機酸次之。相比之下,酚酸和糖類對土壤細菌群落組成的影響較小(圖1C)。

圖1 A:單一類型資源和16種資源組合對土壤細菌豐度影響;單一類型資源和16種資源組合對細菌群落多樣性影響;C:單一類型資源和16種資源組合對細菌群落組成的影響

總體而言,48種資源及組合主要影響變形桿菌、擬桿菌和放線菌的相對豐度(圖2),每類型資源與特定的細菌物種具有正相關或負相關。如16種資源組合與變形菌門、厚壁菌門相關性最高(83.3%),酚酸與放線菌門相關性最高(48%),胺基酸、有機酸與擬桿菌門(55.6%)的比例較高。

圖2 細菌種類與不同類型資源處理相關性

02.添加資源對病原菌的影響

接著,作者探究了根系分泌物對根際青枯菌數量、發病率的影響。與對照相比,不同處理對病原菌數量影響不同,主要是由特定資源而非資源種類驅動的(圖3A)。具體而言,4種糖類、2種胺基酸和1種酚酸明顯降低了病原菌數量,其餘37種資源增加了青枯菌數量。發病率與土壤細菌多樣性有很強的負相關性,表明添加的資源只是對土壤細菌起到刺激或抑制作用,而非特異性地影響病原菌入侵。此外,與其他處理相比,胺基酸和16種資源組合青枯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圖3B)。5種糖、4種有機酸和3種酚酸在內的12種根系分泌物顯著降低了青枯病的發病率。

圖3 A:單一類型資源、16種資源的混合物對病原菌豐度的影響;B:單一類型資源、16種資源的混合物對青枯病發病率的影響;C:細菌總量與青枯病發病率相關性

03.氮投入量是決定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功能的關鍵因素

由於胺基酸是唯一的含氮資源且對微生物群落和番茄發病影響最大,所以作者分析了氮投入量對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功能的影響。作者發現氮投入量與土壤細菌總豐度呈正相關(圖4A),與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呈負相關(圖4B)。氮投入量與青枯菌數量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圖4C),但與發病率呈正相關(圖4D)。

圖4 A:氮含量與細菌總豐度的相關性;B:氮含量與細菌群落多樣性相關性; C:氮含量與病原菌豐度相關性;D:氮含量與青枯病發病率的影響

04.細菌群落組成的變化可以幫助植物抵禦青枯病

根據資源類別和氮投入量,作者構建了兩個結構方程模型(圖5)。作者發現有機酸和胺基酸處理雖提高了土壤細菌豐度,但降低了細菌群落多樣性,胺基酸與發病率呈正相關(圖5A)。此外,氮含量與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呈負相關,與土壤細菌豐度呈正相關,土壤中的高含量氮與青枯病發病率存在正相關關係(圖5B),表明氮投入量越大,青枯病發病率越高。

圖5 資源類型(A)、氮含量(B)與細菌群落、病害抑制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型

三、總結

綜上,本研究發現來源於植物分泌的資源可以對土壤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胺基酸和有機酸對土壤細菌群落組成的影響大於糖和酚酸,特別是氮含量較高的資源可以降低微生物抵抗病原菌入侵的能力,增加土傳病害的發生概率。本研究對施肥、作物種植以及耕作管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考慮施用含氮較少的肥料來減少植物病害,或培育分泌特定類型根系分泌物的作物品種來增強其抗病能力,也可通過間套作調控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組分,進而提高土壤的整體抑病能力。因此,本研究為調控土壤養分、資源類型來防控土傳病害提供了新策略。

更多的精彩文章都在美格基因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根系分泌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調節媒介
    近年來,隨著根際微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根系分泌物已成為植物營養學和根際微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植物根系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下不僅能影響同種或異種植物的種子萌發、植株生長等;而且,在營養元素的活化、土壤結構的形成與微生物的激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植物養分吸收的活化劑根系分泌物的種類繁多,不同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一定的差異。
  • NC推薦|柑橘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分析
    該研究運用擴增子和宏基因組技術,對柑橘根際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組成進行了全面綜合的分析,為指導微生物分離和培養,利用微生物組的能力來改善植物生產和健康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時間:2018.11IF:12.35DOI: 10.1038/s41467-018-07343-2一、研究背景柑橘是一種重要的多年生水果作物,根際微生物對柑橘的健康生長和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對柑橘根際微生物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組成進行了細緻的研究。
  • 腐根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健康有何影響 | 微生物專題
    結果發現與植物類型相比,腐爛根系土壤微生物組對根際微生物組組成和功能的調節作用更大,小麥和鷹嘴豆在根系腐爛系統(DR)存在時,根際微生物組是同質的(65-87%相似),但在DR系統被耕作破壞時,根際微生物組是異質性的(3-24%相似)。在DR存在的情況下,當根際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顆粒相互作用時,根際微生物群落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降解作用顯著,與膜轉運蛋白、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代謝相關的基因富集。
  • PCE:南農沈其榮團隊根系分泌物驅動土壤-微生物-養分之間的反饋作用以響應植物的生長
    背景植物通過多種策略來適應和響應其環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向周圍土壤釋放根系分泌物,而根系分泌物可以通過改變作物的根際土壤理化環境或微生物群落特徵等來調節植物的表型,這種由植物引起的土壤特性變化進而影響植物性能的現象稱為植物-土壤反饋(PSFs)。此外,植物和微生物在根際的相互作用對植物養分的獲取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微生物在植物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變化可能與植物養分需求的變化有關。
  • 【根際微生物】植物荷爾蒙對根際微生物的誘惑
    根際微生物擴展了植物適應各種環境條件和變化的能力,是植物的第二功能庫。在自然環境中,植物不斷地調整根系代謝產物的組成和濃度以面對各種脅迫,如病原菌的侵染、鄰株競爭、草食動物的入侵等。植物激素又稱植物荷爾蒙,越來越多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能夠塑造根際微生物群落,例如,水楊酸(SA)的分泌能夠調節細菌的分類群來形成根系微生物群落、茉莉酸(JA)及其衍生物也有類似功能。
  • 南京土壤所黃瓜根系分泌物釋放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佔分配到植物地下部總碳量的15%到25%,屬土壤微生物易於分解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間的橋梁,在土壤結構形成、土壤養分轉化、植物養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分布、環境汙染修復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長過程中將分泌高達21%的光合產物進入根際微域,它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營養來源,影響植物根際的組裝過程。幾十年來,很多研究揭示了根際微生物中的典型功能類群,如共生根瘤菌、菌根真菌以及致病菌作用植物生長、健康的機制,而根際微生物群落水平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鮮有報導,其主要難點在於根際微生物組成複雜、多樣,且與植物生長和健康密切相關,往往不是單個微生物種群。
  • 項目文章 | 多組學技術助力客戶登陸微生物權威期刊Microbiome
    本文是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陸濤博士團隊在一區期刊Microbiome(IF=10.465)發表的 「植物根際微生物對開花時間影響」的文章,通過整合微生物多樣性、宏代謝組和轉錄組數據,發現了根際微生物群對植物關鍵功能的調控發揮重要作用,揭示了擬南芥根部微生物將色氨酸轉化為植物激素吲哚乙酸從而延遲開花的代謝調控網絡和作用機制。
  • 根際微生物組提高植物耐鹽性的研究進展(Biotechnology Advances IF=10)
    植物體內外存在大量種類豐富、功能多樣的微生物,近年來,高通量測序等多種組學技術的發展揭示了植物地下微生物群體的菌群結構和功能,從生態和進化角度去探討植物的耐鹽策略備受關注。本篇綜述首先總結了包括內生真菌、內生細菌、根際促生長細菌、木黴菌在內,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在提高植物耐鹽性方面的生理和分子機制,進而從系統生物學角度探討了整體微生物組(即在特定生境下所有植物器官表面和組織內生存的微生物類群總和)在植物生長以及鹽脅迫過程中的生態學功能。
  • 新突破 | 生物炭和根際或可治理土壤多環芳烴(PAH)汙染
    然而,生物炭不可避免地與植物根部共存並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目前生物炭和植物根系對多環芳烴(PAH)脅迫下土壤細菌的反應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實驗通過耦合酶活性測試,高通量測序和土壤代謝組學闡明了生物炭和根際對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為土壤的汙染治理提供理論支持。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滿足對木材、燃料和其他林產品的需求,西南亞高山區原生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隨後在採伐的跡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恢復,如今這些人工林大都已經成林,然而,這些單一種植的人工林由於種植密度高,喬木層結構單一導致林下植被缺乏等問題,正引起土壤生態功能退化。
  • [2020-11004]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根際微生物多樣性與群落動態
    根際是植物根系與土壤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獨特區域,根際微生物是影響土壤肥力和植物養分狀況的底物和能量轉化的重要調節者。它們對植物、土壤和氣候的綜合影響作出反應。根際微生物群落的聚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始根際微生物群落與散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相似。隨著植物的生長,根際微生物變得更加特異,根際微生物群落隨著植物發育階段的不同而變化。
  • 它的生理功能及生態意義是什麼?
    將生長在土壤中的玉米挖出,輕輕搖晃根系後,會發現根尖長3~5cm為白色裸露的部分,向上較長一段的根表面緊緊附著土壤土壤顆粒與根表及根毛相互黏附、纏繞形成的堅硬土鞘稱為根鞘。20世紀80年代開始,澳大利亞的 McCully等對玉米根鞘的形成、結構及功能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 生物除臭劑中的六大菌群簡介
    光合菌群由自養微生物分兇而來,具有化害為利的特殊功能,即可將有害物質轉變成為無害物質,並以植物的分泌物、有機物、有害氣體(硫化氫等)及二氧化碳、氨等為基質,合成糖類、胺基酸類、維生素類、氨素化合物和生理活性物質等,是肥沃土壤和促進動植物生長的主要組成部分。光合菌群的代謝物質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也可以成為其它有益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因此,隨著光合菌群的增殖,其它有益微生物也相應增殖。
  • 微生物生態:一句話新文(41-45)
    ,一方面可以增加根系對鐵的轉運與吸收,另一方面具有抗生素活性,其在根際的積累可能會選擇耐受性有益菌而抑制潛在的有害菌;文章揭示了特殊植物基因與特殊微生物類群如何適應複雜的自然根系微生物群落,為香豆素類植物激素在調控植物根際菌群結構及菌群定植等方面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 你知道微生物菌劑為什麼比有機肥要貴?它的價位高低和作用區別在哪...
    有益菌群相互協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達到高產豐產的效果。   1、促進快速生長:能產生刺激作物生長的生物激素。菌肥中的微生物在土壤內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赤黴素和細胞激素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在與植物根系接觸後,能調節作物的新陳代謝,刺激作物的生長,從而使作物產生增產效果。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01125)
    摘要:植物根系和動物腸道已進化出能耐受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特有細胞層,以便於調節維持礦物質營養內穩態平衡。因此,揭示內胚層是否是植物根部擴散的障礙以及如何同微生物菌群協作的機制對於植物礦物質營養平衡至關重要。
  • 微生物菌劑這樣用,養根又養土!
    微生物菌劑是指目標微生物(有效菌)經過工業化生產擴繁後,利用多孔的物質作為吸附劑(如草炭、蛭石),吸附菌體的發酵液加工製成的活菌製劑。這種菌劑用於拌種或蘸根,具有直接或間接改良土壤、恢復地力、預防土傳病害、維持根際微生物區系平衡和降解有毒害物質等作用。
  • 影響根系吸收的環境因素
    土壤偏酸性或偏鹼性,都會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同時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從而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生物因素:六、根際微生物。根表1-4mm的範圍稱作根際,其間的微生物稱作根際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