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際微生物】植物荷爾蒙對根際微生物的誘惑

2021-02-13 PLANTOMIX


文獻題目:Root ethylene mediates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when chemically detecting cyanide produced by neighbouring plants

期刊:BMC Microbiome

IF:10.465

發表日期:2020年1月18日

第一作者:陳晏

通訊作者:孫波

   主要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科學研究所土壤與可持續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鄰株作物釋放氰化物,誘導花生根部釋放乙烯重構微生物群落

根際微生物擴展了植物適應各種環境條件和變化的能力,是植物的第二功能庫。在自然環境中,植物不斷地調整根系代謝產物的組成和濃度以面對各種脅迫,如病原菌的侵染、鄰株競爭、草食動物的入侵等。

植物激素又稱植物荷爾蒙,越來越多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能夠塑造根際微生物群落,例如,水楊酸(SA)的分泌能夠調節細菌的分類群來形成根系微生物群落、茉莉酸(JA)及其衍生物也有類似功能。乙烯(ET)是一種揮發性植物應激激素,能透過充滿氣體和水的土壤孔隙進行擴散,對遠距離微生物具有有效招募作用。氰化物存在於3000多種植物中,包括重要的農作物,如玉米、小麥和木薯。在現代農業生態系統中,含氰作物品種常與豆科作物間作,有研究表明,氰化物能夠縮短植物胚芽休眠期,誘導幼苗產生乙烯(ET)。但很少有研究關注,含氰作物與豆科植物之間的化學聯繫。




圖1 田間試驗和盆栽試驗設計圖A田間試驗,於2013年至2016年間進行,設置間作和單作系統,在間作系統中種植6行花生,第4行和第5行間種植木薯(從左至右);採集花生根際土壤(PRi)、木薯根際土壤(CRi)、空白土壤(BSi);單作系統中種植花生,取花生根際土壤(PRm)和空白土壤(BSm)。
單作試驗田,花生收穫完畢後,取土壤樣本展開盆栽試驗。圖B盆栽試驗,將成對的植物種植在由鐵絲網隔開的花盆內紅色虛線表示;處理1,表示木薯單作;處理2,表示花生與木薯間作;處理3,表示花生間作;處理4,表示外源添加氯化物澆灌花生單作系統;對照則澆灌滅菌水;在出芽移栽種植20天後,採集根際土、空白土和花生植株用於後續試驗測定。(從相應的場地採樣根際土壤和空白土壤,以場地名+「S」表示;從相應的場地採集的花生植株,以場地名+「p」表示)

【實驗結果】

1.不同種植體系中花生根際營養特性

表1 兩熟制花生生長與產量

作者首先比較了田間試驗中,花生木薯間作系統是否對花生產量有所影響。通過表中數據能夠看出,間作系統中,花生的產量與單作系統相似,並無顯著差異(藍色框);地上部分乾重、株高低於單作系統(綠色框),但是地上分枝數、單株結果數和滿果率均高於單作系統(黃色框),說明間作體系中,花生在種子中的能量投入大於地上部分植株投入。除了植物生理變化外,根際養分的顯著變化也引起了作者的注意。

附表1 間作與單作系統中根際和空白土壤的理化性質

間作系統中,花生根際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全磷(TP)、氨態氮(NH4+-N)、硝態氮(NO3--N)和速效磷(AP)均比單作系統顯著增加。與上表對比發現,在間作花生單株產量高的情況下並未引起根際土壤養分的降低,反而對土壤理化性質有所改善。然而根際土壤是根際微生物存在的主要環境,微生物在養分釋放和轉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不同系統中花生根際養分的供應差異,有可能意味著兩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的變化。

2.鄰株氰化物誘發花生根際產生乙烯

圖2 土壤氰化物對根系乙烯合成與釋放的影響

圖2a不同處理中土壤氰化物的變化。由圖中結果顯示,木薯根際土壤中氰化物的含量均具有較高水平;花生單作時根際土壤中僅存較少氰化物;木薯與花生間作時,土壤氰化物濃度依次從木薯根際到花生根際形成一個濃度梯度(紅框),此時的花生根際氰化物濃度仍然是單作時的4倍。當檢測花生根內氰化物含量時,不同處理間沒有差異(圖2b),說明土壤中的氰化物並不會對花生組織造成影響。
有研究報導,間作系統中,花生的能量分配由植物激素調控。1-氨基環丙烷-1-羧酸(ACC)是植物激素乙烯合成的直接前體物質。在對比了不同處理條件下,花生植株內部ACC含量的變化後發現(圖2c),雖植株地上部分並未存在ACC的顯著變化,但在地下部分中,間作花生根部ACC含量顯著高於單作花生,且通過外源添加氰化物處理單作花生後,根部ACC含量能夠達到與間作類似的水平。花生植株中ACC含量越高,對應著乙烯含量也就越高(圖2d)。

在間作系統中,木薯根系產生大量的氰化物,花生根系也會產生乙烯,兩者之間是否有直接關係,或是通過微生物的介導完成,作者進一步的探究兩者的聯繫。

圖3 氰化物誘導花生根系生成乙烯

研究報導,某些土壤微生物具有將氰化物轉化為胺基酸的潛力,而這些胺基酸有可能進一步代謝為乙烯。為了探究氰化物和乙烯之間的關係,作者使用實時螢光定量PCR跟蹤ACS和ACO的基因表達。ACS(1-氨基環丙烷-1-羧酸合成酶)是合成乙烯前體物質ACC的合成酶,ACO(1-氨基環丙烷-1-羧基氧化酶)是生成乙烯的氧化酶。圖3a、b中間作花生基因的表達量顯著高於單作花生;外源添加氰化物處理下,其表達量與間作時類似。在氰化物的影響下花生植株基因表達發生了相應。直接排除土壤的影響,作者進行了水培實驗(圖3c),設置處理1:蒸餾水培養;處理2:氰化物培養;處理3:氰化物+乙烯合成抑制劑(CoCl2)共同培養花生植株,分別在24h和48h後測定花生根部乙烯合成量。氯化物存在時,花生根部乙烯合成量最高,在抑制劑的作用下,合成量最低,通過以上試驗,排除了土壤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綜上,間作系統中,木薯根部釋放大量氰化物,花生根系能夠感受到土壤中氰化物的脅迫,從而誘發自身根部產生植物激素乙烯。

3.乙烯化學調控根際微生物多樣性和組成

傳統農業認為高產量與土壤養分高消耗有關,但是在本研究中,間作系統下花生即保證了單株高產量的情況下,土壤有效養分也比單作系統高。而微生物活性、多樣性和組成是決定土壤養分的重要因素。

圖4 不同處理土壤及外源乙烯培養體系中微生物多樣性

檢測不同體系中,根際微生物及土壤微生物的α-多樣性(圖4a、b),發現木薯根際微生物多樣性較低,可能是木薯根際具高濃度氰化物導致,高濃度氰化氫對微生物具有毒性;花生根際微生物在間作條件下多樣性最高。對於這個現象,作者猜想可能是由於乙烯合成增高所導致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增高。

為了驗證這個猜想,作者將滅菌單作土外源添加不同濃度乙烯培養7d(實驗裝置見圖7a),測定其微生物多樣性。與對照相比,乙烯濃度0.1mM-0.2mM處理下,根際微生物的α-多樣性顯著增加,高濃度下有所抑制(圖4d、e)。

田間試驗中,無論在間作還是單作條件下,酸桿菌(Acidobacteria)、綠彎菌(Chloroflexi)、放線菌(Actinobacteria)等七種菌均佔有較高豐度(圖3c,紅框框出),僅酸桿菌(Acidobacteria)和放線菌(Actinobacteria)存在顯著差異。同樣在乙烯外源處理實驗中情況類似,隨著乙烯濃度的增加,放線菌的數量增加,酸桿菌的數量降低。

圖5 不同處理及外源乙烯添加試驗樣品PCoA分析

通過PCoA分析,進一步驗證了乙烯調控根際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組成,並且這種調控作用主要趨向於使根際酸桿菌減少、放線菌增加(圖5)。有研究報導,許多放線菌能夠利用乙烯作為碳代謝的來源,可能是間作系統中花生根際微生物群落放線菌顯著增加的原因。

4、乙烯通過對特定微生物類群的影響調節根際網絡圖6 間作和單作系統中植物根際及相應的土壤微生物網絡

無論在間作還是單作系統中,植物種植下的根際土壤微生物聯繫更緊密,相互作用更複雜,說明植物的存在加強了根際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並在各根際微生物網絡中找到其核心微生物,間作木薯根際OTU1,屬於γ-變形菌,間作花生根際核心微生物OTU235,屬於放線菌,單作花生根際OTU73,屬於α-變形菌,而在空白土壤並未找到核心微生物(圖6)。

放線菌門中包含了鏈黴菌屬,有研究表明鏈黴菌能夠產生抗生素,是細菌II型拓撲異構酶的抑制劑,如酸桿菌中的DNA迴旋酶。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間作系統中花生根際微生物群落,放線菌和酸桿菌此消彼長的現象。



圖7 外源添加乙烯試驗:檢測OTU235變化及其與土壤有效養分含量的相關性

在不同濃度乙烯培養下的土壤中OTU235的濃度表現出低促高抑的情況(圖7b),進一步說明了乙烯對放線菌的特異性調控作用;放線菌OTU235與土壤有效成分氨態氮、速效磷均具有正相關性,放線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圖7c、d),與間作系統中土壤有效成分得到改善的現象保持一致。

 5、土壤性質、植物性狀及根際微生物群落對花生產量的影響

圖8 影響花生產量的直接因素與間接因素

結構方程模型(SEM)研究乙烯排放對種子生產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圖中藍色箭頭表示正相關,紅色箭頭表示負相關,箭頭的粗細表示了相關性,虛線為非顯著;與花生產量直接相關的途徑:土壤性質、植物性狀、乙烯含量(綠色填充)。間接相關的途徑為:乙烯通過調控核心微生物來重塑根際微生物群落,由此改善根系土壤有效養分供給,最終促進了花生產量增加(紫色填充),間接途徑彌補了乙烯對植物性質的負作用。

綜上研究結果表明:

花生根部乙烯的產生可由鄰近木薯植株的氰化物產生引發。這種氣體信號改變了花生的微生物組成,並通過改變放線菌門的豐度重新組合了花生的根際微生物共生網絡,放線菌成為間作花生根際的關鍵。重組後的根際微生物群為花生根系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養分,有利於種子生產。

【結論】

 圖9 花生-木薯間作系統中花生根際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有效養分的調節機制

根乙烯具有雙重作用。它在感知來自種間鄰域的生物化學信號中起作用,在調節根際微生物群落中起調節作用,從而通過提高種子產量來增強植物的適生性。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新的植物脅迫信號在重塑根際微生物群落和建立植物-微生物夥伴關係中的作用,從而增強了間作農業生態系統的植物適應性。

相關焦點

  •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長過程中將分泌高達21%的光合產物進入根際微域,它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營養來源,影響植物根際的組裝過程。幾十年來,很多研究揭示了根際微生物中的典型功能類群,如共生根瘤菌、菌根真菌以及致病菌作用植物生長、健康的機制,而根際微生物群落水平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鮮有報導,其主要難點在於根際微生物組成複雜、多樣,且與植物生長和健康密切相關,往往不是單個微生物種群。
  • NC推薦|柑橘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分析
    從具有明顯生物地理差異的6個區域採集柑橘根際和非根際土壤樣品,進行擴增子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同時對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互作調節、營養獲取和植物生長促進等突出的功能特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給指導微生物分離培養、利用微生物提高植物產量、促進植物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二、實驗設計1.
  • [2020-11004]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根際微生物多樣性與群落動態
    根際是植物根系與土壤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獨特區域,根際微生物是影響土壤肥力和植物養分狀況的底物和能量轉化的重要調節者。它們對植物、土壤和氣候的綜合影響作出反應。根際微生物群落的聚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始根際微生物群落與散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相似。隨著植物的生長,根際微生物變得更加特異,根際微生物群落隨著植物發育階段的不同而變化。
  • 根系分泌物類型決定根際微生物菌群結構和抑病功能
    作者:王震,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資源調控根際微生物互作。一、導讀植物根系分泌物是根際細菌重要的營養來源,尤其一些小分子物質在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物質還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本實驗室前期研究發現,番茄青枯菌的入侵導致番茄根系分泌物中酚類物質的增加,進而導致了根際微生物多樣性降低。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2020-10003]施肥後根際土壤養分比例與微生物群落的關係
    這些不平衡的肥料投入會強烈影響農田生態比率,並進一步影響植物和土壤的元素比率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土壤中的養分可獲得性可受到肥料(有機或無機)的影響,並可進一步調節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用四個重複的隨機區組實驗設計。
  • 腐根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健康有何影響 | 微生物專題
    在腐爛根系中的土壤微生物,可能對植物生長和健康至關重,了解其微生物宏基因組,以及它對農業管理(例如如作物輪作和土壤耕作)的響應情況,對於改善全球糧食生產至關重要。本研究基於作物土壤中腐爛的根際生態位,建立了一個深入的土壤微生物基因圖譜。
  • 根系分泌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調節媒介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向土壤歸還有機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約為光合產物的20 %),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的重要聯結者,在養分循環、能量流動及有機物周轉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適應脅迫環境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根系分泌作用,植物與根際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流。根系分泌物的組成變化反映了植物個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狀況。
  • Nature丨納米級零價鐵與根際微生物協同降解PCP
    研究手段:微生物多樣性據統計,中國19%的農業土壤屬於汙染土壤,每年造成1200萬噸穀物的浪費。(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由美吉生物完成)除了自然衰減之外,植物納米材料修復還有三種可能的途徑,即納米誘導去除、植物提取和微生物降解。
  • 根際微生物組提高植物耐鹽性的研究進展(Biotechnology Advances IF=10)
    植物體內外存在大量種類豐富、功能多樣的微生物,近年來,高通量測序等多種組學技術的發展揭示了植物地下微生物群體的菌群結構和功能,從生態和進化角度去探討植物的耐鹽策略備受關注。本篇綜述首先總結了包括內生真菌、內生細菌、根際促生長細菌、木黴菌在內,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在提高植物耐鹽性方面的生理和分子機制,進而從系統生物學角度探討了整體微生物組(即在特定生境下所有植物器官表面和組織內生存的微生物類群總和)在植物生長以及鹽脅迫過程中的生態學功能。
  • 新突破 | 生物炭和根際或可治理土壤多環芳烴(PAH)汙染
    然而,生物炭不可避免地與植物根部共存並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目前生物炭和植物根系對多環芳烴(PAH)脅迫下土壤細菌的反應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實驗通過耦合酶活性測試,高通量測序和土壤代謝組學闡明了生物炭和根際對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為土壤的汙染治理提供理論支持。
  • 蘆葦和水生菰對人工溼地根際土壤酶活性和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將從「根際土壤-植物-細菌」系統相互作用的新視角揭示人工溼地的淨化機理,為篩選有益的溼地植物淨化汙水提供理論依據,並為植物與根際微生物的聯合修復提供良好的模式。該研究選擇位於典型半乾旱地區山西省東南部的某汙水處理廠作為研究對象。二級處理水通過人工溼地深度處理,該溼地是一種表面流人工溼地(SFCW)。溼地土壤呈弱鹼性,由壤土和砂土組成。
  • 中科院亞熱帶所水稻根際沉積碳微生物利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徵,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誌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3.2植物修復植物對有機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作用主要表現在植物對有機汙染物的直接吸收、植物釋放的各種分泌物或酶類促進有機汙染物生物降解及強化根際微生物的礦化作用等方面。此外,植被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條件、增強土壤透氣性,從而提高降解效率。如Maninezz等B列用cyperw Z。
  • 科研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耐鹽鹽生植物的根際細菌可促進苜蓿在高鹽環境下的生長
    鹽生植物是天然的耐鹽害植物,它們已經進化為可正常生長在鹽漬化土壤中的植物,但不同種類鹽生植物的耐鹽害能力也是不同的。美國猶他州的大多數地區都是高鹽沙漠,這裡有多種多樣的天然鹽生植物。很多研究證明根際細菌或植物內生菌可顯著促進植物適應各種逆境。所以,從高鹽環境中來篩選鑑定土壤細菌,從而來尋找有益微生物,將這些有益微生物接種於非寄主植物,最終促進非寄主植物在高鹽環境下的生長。
  • 項目文章 | 多組學技術助力客戶登陸微生物權威期刊Microbiome
    本文是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陸濤博士團隊在一區期刊Microbiome(IF=10.465)發表的 「植物根際微生物對開花時間影響」的文章,通過整合微生物多樣性、宏代謝組和轉錄組數據,發現了根際微生物群對植物關鍵功能的調控發揮重要作用,揭示了擬南芥根部微生物將色氨酸轉化為植物激素吲哚乙酸從而延遲開花的代謝調控網絡和作用機制。
  • 土壤微生物,看了你就是專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微生物科研人員開展了大量的基礎與應用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根際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機理與養分循環、土壤生化活性和土壤酶、微生物肥料等有益農業微生物應用研究。目前,土壤微生物學科初步形成了土壤微生物功能生態系統研究技術體系,在諸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未來我國土壤生物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農業領域方面,微生物菌肥的出現以及推廣,更是將土壤微生物帶進了普通農民百姓的生活中。
  • 【PhD】德國-霍恩海姆大學-根際建模
    tx_unijobs_joboffers%5Baction%5D=new&tx_unijobs_joboffers%5Bcontroller%5D=Application&cHash=65fed91ac30b63241585a9ec783b481b 截止日期:  Apr. 30, 2020介紹我們提供根際建模方面的博士學位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01125)
    摘要:植物根系和動物腸道已進化出能耐受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特有細胞層,以便於調節維持礦物質營養內穩態平衡。因此,揭示內胚層是否是植物根部擴散的障礙以及如何同微生物菌群協作的機制對於植物礦物質營養平衡至關重要。
  • 論文解讀——兩個不同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微生物分類、功能及其產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潛力
    結果一、紅樹林生態系統微生物基因容量研究重點關注中國南部廣東和廣西兩個省沿海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分別從廣東深圳的福田紅樹林的4種代表性紅樹植物收集其根際、根面、散土共19個樣本,從廣西北崙河、合浦、茅尾海三個紅樹林溼地的5種代表性紅樹植物採集根際和散土共20個樣本(Tabl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