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騰訊網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研究發現:(1)持續磷添加顯著降低了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土壤有機碳庫的貢獻,但是氮添加的效應則不顯著;(2)磷添加主要通過提高微生物殘體分解相關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殘體的循環再利用,進而降低微生物殘體在土壤有機碳庫中積累;(3)土壤團聚體組成和養分添加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土壤團聚體的物理保護在調控微生物殘體對養分添加響應方面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結果表明,在熱帶海岸帶森林中,土壤微生物碳體響應土壤氮磷可獲得性的驅動機制有所不同,外源磷添加對微生物殘體積累的抑制作用將不利於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研究結果不僅為揭示熱帶森林土壤碳循環的微生物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對於提升熱帶海岸帶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團隊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項目等共同資助。

圖1. 養分添加對不同土壤團聚體組分中微生物殘體積累的影響。

圖2. 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調控土壤微生物殘體積累的路徑分析(PLS-PM)。

來源: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相關焦點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本文對比分析了國內外有關常規耕作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線蟲影響的研究進展。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保護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層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對真菌生物量影響顯著;保護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團聚體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樣性,但並未改變微生物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保護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線蟲多度,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關於有機質激發效應的研究儘管開展了很多,但其內在機制還不明確。土壤微生物量佔土壤總碳和總氮比例較小,儘管如此,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動態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耕作、施肥等人為活動會顯著改變土壤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然而,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的變化對植物殘體分解和土壤有機質礦化的影響依然不明確。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30,40 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根系分泌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調節媒介
    近年來,隨著根際微生態學的建立和發展,根系分泌物已成為植物營養學和根際微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植物根系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下不僅能影響同種或異種植物的種子萌發、植株生長等;而且,在營養元素的活化、土壤結構的形成與微生物的激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植物養分吸收的活化劑根系分泌物的種類繁多,不同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一定的差異。
  • 南京土壤所在銨影響擬南芥主根向地性研究中獲進展
    根系構型對於植物適應不同水分養分及土壤物理結構的生長環境至關重要。根長,側根數量與根的向地性是決定植物根系空間構型的主要因素。銨作為主要的土壤環境因子之一,對植物根系伸長與側根形成的調控機制已有廣泛研究,但其對根系向地性的影響卻少有報導。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通過添加有機質可以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調控相關功能基因表達及其物理化學條件,從而提高水稻土中砷的生物甲基化,緩解砷的毒性或提高生物修復效率。(3)土壤微生物組是全球變化的調節器,通過影響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溫室氣體排放與消納。土壤微生物組可能能夠促進地球增溫,如驅動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甲烷和氮氧化物。
  • 【根際微生物】植物荷爾蒙對根際微生物的誘惑
    與上表對比發現,在間作花生單株產量高的情況下並未引起根際土壤養分的降低,反而對土壤理化性質有所改善。然而根際土壤是根際微生物存在的主要環境,微生物在養分釋放和轉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不同系統中花生根際養分的供應差異,有可能意味著兩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的變化。2.鄰株氰化物誘發花生根際產生乙烯
  • 生物炭對土壤氮磷轉化和流失的影響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針對土壤非點源汙染產生的負面環境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減少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氮磷的流失等方面。筆者綜述了化學修復鈍化劑生物炭對土壤中氮磷轉化和流失影響的研究進展。生物炭憑藉其特殊的材料結構和理化性質,影響著土壤中氮磷的存在。
  • 除草劑硝磺草酮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效應研究
    Crouzet等通過研究土壤中藍藻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硝磺草酮的劑量-效應關係發現,施用100倍推薦劑量的硝磺草酮時,顯著影響了葉綠素含量以及藍藻基因結構和多樣性,並且藍藻光合作用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在最初7d表現出尤為敏感。研究還發現,在施用10和100倍推薦劑量硝磺草酮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受到抑制,其中100倍推薦劑量下土壤細菌和真菌基因結構最大相異度分別達到12%和28%。
  • 「土壤筆記-摘要翻譯」在乾旱半乾旱環境中土壤團聚體分級與影響...
    評估了初級土壤組分(即砂粒、粉粒和黏粒)與二級土壤組分(團聚體)對風蝕的敏感性。2. 確認了兩個粒度值53μm與300μm可作為團聚體分級的臨界值。3. 微團聚體組分和大團聚體組分與侵蝕速率成反比關係。4. 檢測到粒度範圍75-150μm是最易侵蝕的土壤組分。5. 粉粒與黏粒在微團聚體和大團聚體組分中佔優勢,而在中等團聚體中則以砂粒為主。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01125)
    在允許隔間之間擴散的試驗條件下基質的空間異質性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大大減弱。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基質空間異質性對土壤微生物動力學的影響,強調了將其納入C循環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土壤C動力學的重要性。為微生物生態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升高的養分對紅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從而有助於更有效地集中管理這些環境。 摘要:紅樹林生態系統由於其高生產力和低分解率,對碳儲存非常重要。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畢銀麗——煤礦微生物復墾區灌木林下土壤養分...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微生物復墾技術近年來已成為礦區土地復墾新的研究方向,新建人工生態系統正向趨於穩定。微生物復墾5年後,接菌持續促進了土壤養分含量提高,土壤養分呈現明顯的空間格局變異性。
  • 有機肥對土壤的5大作用
    有機肥主要來源於植物和(或)動物殘體,施於土壤以提供植物營養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經生物物質、動植物廢棄物、植物殘體加工而來,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富含大量有益物質,包括:多種有機酸、肽類以及包括氮、磷、鉀在內的豐富的營養元素。   施用有機肥對土壤有哪些好處呢?
  •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土壤生態系統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等4則進展(國內土壤科研進展2021年第5期)
    此外,王芳團隊圍繞「土壤生態系統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為研究主題,以抗生素抗性基因這一新型汙染物為研究對象,聯合高通量螢光定量PCR與微生物測序技術,以田間實驗和室內模擬相結合,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了基本不受人類活動幹擾的南極地區土壤環境中ARG汙染狀況,為ARGs的風險評估提供了基準值(Wang et al., Environ. Sci.
  • 三峽消落區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生物化學循環、能量流動、汙染物降解等功能。一般認為,微生物多樣性格局主要受到環境因子調控,比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質地和植被類型,但是由於環境異質性的原因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論。三峽地區次生草地多為破碎化的生境,具有差異明顯的pH和養分梯度。
  • 菜吧:土壤中萌萌的小動物,對土壤有機質有哪些影響?
    土壤動物是指定期或有一段時間在土壤中生活,對土壤形成、發育和演化產生影響的動物,它們與土壤微生物構成了地下生物群落,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動物的活動能夠改變土壤的通氣狀況、養分有效性以及微生物活性,在土壤形成、演化及土壤肥力形成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土壤深部微生物知多少|研究
    隨著對表層土壤微生物認知的深入,土壤及半風化體深部微生物也逐漸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深部土壤在質地、孔隙、水分條件、養分濃度、pH、氧化還原狀態、礦物組成等方面常常與表層土壤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土壤剖面環境梯度的強烈變化時常伴隨有微生物生物量的銳減現象,通常表下層每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要比表層低1至3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