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 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2018-10-15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經過近7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東亞特徵成分研究組與日本、美國同行進行深度合作,對東亞鼠尾草物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近日,該項研究的部分結果發表於植物學期刊《植物學年報》上,並被遴選為封面文章。同時該論文第一作者、博士胡國雄及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向春雷還應邀參加了2018年度美國植物學會年會的鼠尾草屬專題會議。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正有序推進建設。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亞洲第一植物種子庫 「種子盛宴」「十餘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託種質資源庫對國家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啟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分子植物》的成長伴隨著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發展、生態環境日益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加上受過良好訓練的一批青年科學家回國效力,中國植物科學研究得到迅猛發展。」 然而,我國雖是農業大國,可尚未有一本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真正走向國際。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伊廷雙作為成員參加的國際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即LPWG)基於葉綠體matK序列數據,構建了一棵迄今為止取樣最全(約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1996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這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多樣和特有的植物種類與境內眾多的熱點地區密切關聯。雖然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Flora of China)在2013年完成,對我國的植物多樣性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但初步統計自2013-2018年的六年間,來自或分布於中國的植物新物種達1038個,其中有760個新種來自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佔我國新發現植物物種的
-
「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繼續教育基地」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上,植物所副所長景新明代表牽頭單位宣布「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繼續教育基地」項目正式啟動,並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植物所的歷史沿革和近期發展情況,對繼續教育基地項目和培訓班提出了期望。隨後,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文浩介紹了植被生態實驗室的發展情況。植物所人事處主要負責人介紹了繼續教育基地項目籌備等情況。
-
植物所舉辦「第五屆植物分類高級培訓班」
植物所人事處、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負責人出席了開班儀式。 本次培訓班共邀請來自院內外的10位植物分類領域卓有建樹的中青年專家授課,內容涵蓋了植物分類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分類學前沿方法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運用,包括「被子植物分類系統 APG IV介紹」、「運用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框架」、「使用
-
昆明植物所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植物椴葉鼠尾草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 L.研究人員詳細調查了椴葉鼠尾草在中國的分布,並推斷該種可能於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花卉引種首先進入昆明,然後迅速向昆明周邊地區擴散,目前最遠已分布到四川省米易縣;此外,還首次證實了國外廣泛採用的「澳大利亞雜草評估系統(Australian Weed Risk Assessment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
-
中國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新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6月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3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獲得了竹亞科青籬竹族30餘屬200多個個體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構建了該族具有高解析度的系統發育樹框架。竹亞科是禾本科12個亞科之一,包含1600餘種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為了定義自然的物種,分類學者們整合了命名法規、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和化學分類學等諸多研究方法。而分子系統學的興起給分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經典分類的研究手段相結合,標誌著分類學新時代的來臨。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一、時間:9月15日 10:00-16:00 二、地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活動主題:「禮讚共和國 智慧新生活」 四、組織機構 主辦:雲南省植物學會 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 協辦:全國科學院聯盟生物多樣性分會
-
中國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逝世 享年89歲
中新社昆明3月27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7日晚間發布訃告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醫治無效,於當日12點39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9歲。
-
昆明植物所呼籲各國攜手保護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
中國園林網12月25日消息:生態問題是區域乃至全球性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種子需要在國際社會廣泛播撒。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高連明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撰文呼籲有關各國攜手保護地球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是世界上除南極和北極以外冰儲量最大的地區,被喻為地球的「第三極」(圖1)。
-
Phytoaxa: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真菌一新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描述發表了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一新屬——刺孢傘屬(Cibaomyce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模式種為刺孢傘(C.glutini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現知分布於中國和日本。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8年招101人 薪酬不低於40萬 百萬房補
一、單位簡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機構,前身是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於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59年4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