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toaxa: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真菌一新屬

2021-01-10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描述發表了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一新屬——刺孢傘屬(Cibaomyce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模式種為刺孢傘(C.glutini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現知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刺孢傘意指該屬真菌的孢子有指狀刺突。該屬主要特徵為擔子果小型至中等,金錢菌狀至口蘑狀;蓋表膠粘;菌褶白色,褶緣褐色,彎生至稍延生,較稀;菌柄粘,密被氈狀鱗片;擔孢子薄壁,有指狀突起;囊狀體近柱狀、薄壁、被膠狀物質。基於nrLSU和ITS序列的分子系統學分析顯示,該屬的近緣類群為無褶傘屬(Gloiocephala)、擬蠟蘑屬(Laccariopsis)和根皮傘屬(Rhizomarasmius)。

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真菌生境多樣,營養方式複雜,多數物種生長於腐木上,球果傘屬(Strobilurus)的種類大多只生長於松科植物的球果上,而蜜環菌屬(Armillaria)的種類則能與藥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形成複雜的寄生和共生關係,在天麻栽培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該科真菌中含有大量經濟真菌,多數種可食,有的種可入藥。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No.2014CB138305)、國家自然基金 (No.31170024)、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No.KSCX2-EW-Z-9)的資助。研究結果發表在Phytotaxa上。(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Phytoaxa           doi.org/10.11646/phytotaxa.162.4.2

Cibaomyces, a new genus of Physalacriaceae from East Asia

Hao Yan-Jia, Qin Jiao, Yang Zhu-Liang

A new genus in Physalacriaceae, Cibaomyces, typified by C. glutinis, is described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Cibaomyces is morp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basidioma small to medium-sized, collybioid to tricholomatoid; pileus viscid; hymenophore sinuate to subdecurrent, relatively distant, with brown lamellar edge; stipe sticky and densely covered with felted squamules; basidiospores thin-walled, ornamented with finger-like projections; cystidia nearly cylindrical, thin-walled, often heavily incruste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es using DNA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and the large subunit nuclear ribosomal RNA loci indicated that Cibaomyces was related to Gloiocephala, Laccariopsis and Rhizomarasmius. A description, line drawings, phylogenetic placement and comparison with allied taxa are presented.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昆明植物所拖鞋蘭菌根研究取得新進展
    蘭科菌根在蘭科植物的進化和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國際菌根研究的熱點。在同屬於蘭科杓蘭亞科(Cypripedioideae)園藝學上,兜蘭屬(Paphiopedilum)和杓蘭屬(Cypripedium)植物統稱為拖鞋蘭,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全部種類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範圍,屬於亟需重點保護的植物類群。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經過近7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東亞特徵成分研究組與日本、美國同行進行深度合作,對東亞鼠尾草物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近日,該項研究的部分結果發表於植物學期刊《植物學年報》上,並被遴選為封面文章。同時該論文第一作者、博士胡國雄及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向春雷還應邀參加了2018年度美國植物學會年會的鼠尾草屬專題會議。
  • 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研究團隊普諾·白瑪丹增研究組長期以來著重關注於「一科一屬」,即「五味子科和香茶菜屬」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性研究,作為拓展性的研究內容,研究組近期通過使用多級篩選策略,即LC-UV、LC-MS/MS以及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
  • 中國科學家: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 而非起源地
    中新社昆明1月4日電 (記者 馬騫)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新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該研究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的依據。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 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原標題: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航所率領的研究組就東亞植物區系形成了新觀點,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期刊。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2018-11-01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於2015-2016年的植物生長季分別採集了長白山、東靈山、神農架、天目山和古田山的樹木根基土(共343份,包括58個木本植物種類),利用高通量測序和系統發育向量法,解析了樹木種屬的系統發育關係、非生物因素的環境選擇和地理空間的阻隔對森林根基土土壤真菌空間分布的相對貢獻
  • 研究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
    新華網昆明1月6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植物區系;科學家還界定並命名了「水杉植物區系」和「杜鵑植物區系」。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 昆明植物所國產塊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十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及重要方向性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培貴研究員及其帶領的研究組先後對國產塊菌的分類學、分子系統發育、菌根合成和根際微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系統研究。
  • 雲南發現舞花姜屬植物新種
    新華社昆明1月6日電(記者姚兵)據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消息,科研人員在該保護區開展極小種群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一種舞花姜屬植物新種,將其命名為瑞麗舞花姜。相關科研成果1月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生物多樣性雜誌Taiwania上。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一、時間:9月15日 10:00-16:00  二、地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活動主題:「禮讚共和國 智慧新生活」  四、組織機構  主辦:雲南省植物學會 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  協辦:全國科學院聯盟生物多樣性分會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伊廷雙作為成員參加的國際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即LPWG)基於葉綠體matK序列數據,構建了一棵迄今為止取樣最全(約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昆明植物所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植物椴葉鼠尾草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胡國雄、向春雷博士和劉恩德博士在對鼠尾草屬(Salvia L.)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確認了一種近年來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趨勢的外來鼠尾草——椴葉鼠尾草(Salvia tiliifolia Va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