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 而非起源地

2020-12-11 中國江蘇網

中新社昆明1月4日電 (記者 馬騫)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新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該研究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的依據。

1996年,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有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有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還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

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為古老?由於過去的研究手段和數據積累等原因,這些科學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昆明植物所孫航研究組在前人劃分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以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華東地區為核心)界定為「水杉植物區系」;與之對應,將以杜鵑屬為代表、眾多形成物種分化中心的北半球大屬集中分布的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核心區域命名為「杜鵑植物區系」,更為客觀地反映了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範圍。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生物地理學數據,結合古氣候、古地質、古植被等方面的證據對東亞植物區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化進行整合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東亞植物區系並不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而是在中新世以後伴隨季風氣候的形成與發展而形成的,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植物區系。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而非起源地。」研究人員稱,此外,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似或者相同的起源時間,二者皆為中新世之後發展起來的;兩個區系物種多樣性不均衡分布一方面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在杜鵑植物區系形成了大量的異質性環境相關,另一方面可能還與這兩個區系內山脈的不同走向有關;東亞植物區系成分來源複雜,與北半球各區系均有密切的關係,也是北半球植物區系重要的避難所,首次解析了各成分來源比例。(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1996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這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原標題: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航所率領的研究組就東亞植物區系形成了新觀點,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期刊。
  • 研究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
    新華網昆明1月6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植物區系;科學家還界定並命名了「水杉植物區系」和「杜鵑植物區系」。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 【關注】橫斷山——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研究高寒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變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但可以認識山地多樣性形成的過程,而且還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高寒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 最新研究稱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但是關於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裡,數百年來一直沒有定論。近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方法,獲得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成果,解開了水稻馴化之謎: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而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對此則進一步明確表示,廣西隆安就是駱越古稻作文化的中心。
  • 中國科學家最新四足動物化石研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長期以來,大多數古地理重建中泛大陸在二疊紀(2.52億年前)已經基本成型,但是東亞的各個板塊是在什麼時候與泛大陸連成一體卻眾說紛紜。劉俊團隊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基於東亞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重構了東亞板塊的拼合歷史。中國科學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輻射避難所OL避難所科技介紹 避難所科技是什麼
    避難所科技的宣傳廣告  每一座避難所被設計成可容納1000人,這樣的保障措施在當時已是一流水準,但當真正的災難來臨之時,許多避難所並沒有達到額定的容納人數。許多人沉醉於消費主義,災難的預言在他們看來就像「狼來了」一般可笑。而那些得以住進避難所的幸運兒們,則依靠避難所科技提供的技術在地底生存。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古老的孑遺——蠍蛉
    長翅目是昆蟲綱的一個小目,是全變態類昆蟲中最古老的的類群之一,有大量的化石證據表名長翅目昆蟲起源於早二疊紀,曾在中生代繁盛一時,其種類的豐富度在當時可以和鞘翅目相媲美。現存的長翅目僅餘9個科,約650種,是著名的孑遺類群。蠍蛉科是長翅目最大的一個科,現存約420種,佔長翅目現存種類的60%以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港大楊銳:許多東亞大學沒有靈魂
    2016年,「雙一流」正式接棒「211」、「985」工程,對近3000所大學造成直接影響。作為新的教育工程,「雙一流」勢必會成為高等教育建設、研究的焦點。今天,就《東亞頂尖大學的文化使命》這一話題,楊銳表達了他的呼聲:東亞很多大學,是沒有靈魂的大學。大學,就相當於我們一個人一樣,有身體也有思想。我們東亞的很多大學,身體挺漂亮的,但大學的精神在哪裡呢?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Bert HOFMAN:中國或成為資產避難的...
    8月22日,在以「全球劇變下的財富管理趨勢」為主題的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Bert HOFMAN(郝福滿)如此表示。Bert HOFMAN(郝福滿),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圖中左下位置)郝福滿表示,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大破壞。
  • 植物保護:羅梭江論壇上的那些裝飾植物
    不過隨著植物園「一竿子到底」的研究模式轉變成「研究組」模式,樟科植物研究中斷,保護工作沒有得到提升。近幾年,版納植物園青年科研人員宋鈺,在利用樟科植物作為研究素材的同時,引種擴繁,實現了大量樟科植物的保護。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從死亡線上,將其保護下來。如我們所展示的三種植物:安龍油果樟,雲南油丹和土楠,都是異常珍稀瀕危的植物。
  • 中國及東亞最古老民族,曾與漢人二分天下,如今人口流失岌岌可危
    一直以來,遺傳學家們用DNA分析法尋找人類各個分支的祖先族群,他們以Y染色體等遺傳物質為介質,經過反覆的計算已獲得了人類各大基因類型最早出現的時間點,其中「D型Y染色體」正是最早出現在東亞大陸上的基因類型,而白馬人100%的D型意味著我們或許找到了東亞先民的後裔,他們更是活在現實世界的古老樣本。
  • 什麼是你的避難所?
    那本書裡,書寫了那個時代許多的苦難,所以他們會尋求許多避難的寄託,比如在其中的一封信中,傅雷就跟傅聰說:一個人發洩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多聽聽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多念念克利斯朵夫裡幾段艱苦的事跡(第一冊末了,第四冊第九卷末了),可以增加你的勇氣,使你更鎮靜。
  • 被稱為古老的「植物黃金」的一種樹木,堪比「活化石」
    最重要的是,它們還吃特殊植物的飼料。這種大大提高豬的價值的珍貴植物就是著名的中藥杜仲。此木土裡長,人中亦平常杜仲是杜仲科落葉喬木。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名字,如膠木、樹膠樹、泗縣、泗中、木棉、蠶棉皮、棉花皮、印楝皮等。「杜仲」這個名字在中國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最有趣的是流傳在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杜仲產地湘西的傳說。
  • 東洞庭救護避難所:拯救麋鹿的愛情
    華聲在線5月17日訊(記者 劉濤 盧小偉 實習生 魏欣)有了愛,避難所也成了愛的城堡。麋鹿「點點」就在避難所裡遇到了自己的愛情。5月17日,「美麗中國長江行 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湖南站的媒體團走進嶽陽,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訪考察該地的整治保護情況,並在洞庭湖麋鹿和鳥類救護避難所見證了麋鹿「點點」的幸福生活。洞庭湖以前是沒有麋鹿的,1998年特大洪水過後,有十幾頭麋鹿穿越水流湍急的長江,從湖北方向遊到了東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