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1月4日電 (記者 馬騫)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新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該研究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的依據。
1996年,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有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有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還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
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為古老?由於過去的研究手段和數據積累等原因,這些科學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昆明植物所孫航研究組在前人劃分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以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華東地區為核心)界定為「水杉植物區系」;與之對應,將以杜鵑屬為代表、眾多形成物種分化中心的北半球大屬集中分布的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核心區域命名為「杜鵑植物區系」,更為客觀地反映了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範圍。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生物地理學數據,結合古氣候、古地質、古植被等方面的證據對東亞植物區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化進行整合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東亞植物區系並不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而是在中新世以後伴隨季風氣候的形成與發展而形成的,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植物區系。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而非起源地。」研究人員稱,此外,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似或者相同的起源時間,二者皆為中新世之後發展起來的;兩個區系物種多樣性不均衡分布一方面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在杜鵑植物區系形成了大量的異質性環境相關,另一方面可能還與這兩個區系內山脈的不同走向有關;東亞植物區系成分來源複雜,與北半球各區系均有密切的關係,也是北半球植物區系重要的避難所,首次解析了各成分來源比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