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最新四足動物化石研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長期以來,大多數古地理重建中泛大陸在二疊紀(2.52億年前)已經基本成型,但是東亞的各個板塊是在什麼時候與泛大陸連成一體卻眾說紛紜。

劉俊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基於東亞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重構了東亞板塊的拼合歷史。中國科學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

劉俊研究員19日通過網絡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介紹說,關於東亞板塊拼合歷史,之前的古地理重建研究綜合了古地磁、構造、沉積等方面的資料,而拼合時間則來自於對沉積巖和變質巖的研究,但之前的研究沒有考慮四足動物的分布。

他指出,生物演化都要有基礎,而且每個單系的類群都有共同的祖先,是一次演化出來,再擴散開去。根據早期記錄,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在石炭紀缺乏四足動物,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就應該是從外地遷徙而來,「如果是一個完整的動物群,應該是在有陸路通道以後才能夠遷徙。這就可以用相應的化石來重建大陸拼合時間」。

劉俊團隊根據甘肅玉門大山口動物群推斷,大約在2.66億年前甘肅玉門所在的北山——阿拉善地體已經與泛大陸主體相連;根據華北的二齒獸動物群推斷,最遲到2.56億年前華北板塊已經成為泛大陸的一部分。

過去爭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華北板塊何時與華南板塊相連,根據大別山、秦嶺的研究,一般認為是三疊紀中晚期才完全拼合。劉俊認為,雖然在華南沒有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記錄,但是在寮國發現與中國華北二疊紀晚期動物群接近的二齒獸類、遲滯鱷類,支持早在2.52億年前,印支板塊就已經通過華南板塊與華北板塊相連,「這也證實了早期依據古地磁研究提出的觀點」。

這項最新研究從四足動物化石出發檢驗了以前的古地理重建假說,表明泛大陸拼合的時間遠早於目前通常接受的時間。「根據目前的重建,塔裡木板塊、華南板塊應該有二疊紀四足動物的分布,但是卻是一片空白,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工作來檢驗這個假說。」劉俊說。(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2020-07-22 14:48:17(劉俊 供圖) 劉俊 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對採自山西陽泉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距今約2.54億年四足動物化石研究中發現二齒獸新類群,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科研速報】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新進展
    NEW RESEARCH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饒慧芸、劉金毅和張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楊益民教授、哥本哈根大學Westbury教授以及南京師範大學邵慶豐副教授合作,報導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了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之間可能的基因交流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湖南發現47枚牙齒化石 或進一步揭示人類起源(圖)
    實際上,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  近10年來,中國古人類學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先後在周口店田園洞、湖北鄖西黃龍洞和廣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發現早期現代人化石。對這些人類化石的年代測定和形態研究顯示,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已經出現。
  • 3.8億年前的化石證據顯示:我們的雙手起源於地球海洋
    科學家們在加拿大東部發現了一塊3.8億年前的化石,它為研究魚類和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以及脊椎動物手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根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種動物標本,這種動物被稱為Elpistostege watsoni,它被認為是魚類和陸地脊椎動物之間的中間點。
  • 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打破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紀錄,亦是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史前動物高效行走時間早於預期—新聞—科學網
    機器人模擬四足動物行走方式例圖。
  • 騰訊、華為、德魯動力,為何眾多科技廠商入局四足機器人?
    因為具備四足,要實現靈活的功能,對能力要求很高,所以關節驅動器是比較重要的一環。此外,高靈敏傳感器,高性能大扭矩電機、主控制模塊、AI感知交互模塊、電源管理模塊等也都是四足機器人比較重要的板塊,對於實現優異性能非常重要。
  • 《朗讀者》張彌曼:紹興小囡用一甲子時光,與魚化石「談戀愛」
    張彌曼當時並不知道古生物這個專業是幹什麼的,就這樣機緣巧合地開始從事魚化石研究。「決定你一生就要做這件事之後,就開始做起來。慢慢的,就覺得很有意思。」雖然行外人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義,但身在其中,做出一點點新發現,張彌曼都非常高興,「在研究中你看見你從來沒看見過的東西,或者就叫discovery吧。」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據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重要地質事件對東亞植物區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中,對一些早期被子植物及其伴生植物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發現了最早的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化石,建立了Microaltingia屬,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特徵科——金縷梅科起源演化的新觀點,為闡明東亞植物區系的性質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發生成分。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 本文圖片均來自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28日,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報導》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塊「蝦琥珀」的研究論文,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也是世界上現存報導的唯一一枚真蝦類琥珀化石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八章(爬行動物與恐龍)
    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展可達12m,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足跡化石顯示,它們以四足方式行走它的化石首次於1915年在中國的四川省被發現靈龍屬,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它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它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它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它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它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它是小型的植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它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 在讀女博士一作發Nature:發現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00,六盤水師範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陳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A Cambrian crown annelid reconciles phylogenomics and the fossil record」的最新研究成果
  • 化石猿暗示了直立行走是從樹上演化而來的
    陸地兩足動物的具有骨骼適應性,可以規律地兩隻腳行走,這是一項明確的特徵,可將化石與我們的兩個近親黑猩猩或倭黑猩猩進行比較,以確定誰與人類更接近。對化石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其中一些比其他人更有爭議。「何時」問題的答案被認為是在大約700萬到500萬年前之間。回答人族雙足動物為什麼以及如何進化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地面雙足動物進化之前使用的是哪種運動。
  • 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可看到許多較大核狀結構
    殷宗軍同樣也把目光放在甕安生物群化石上,這裡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發現了諸如貴州小春蟲等一系列重要化石。對於科學家來說,找到化石意味著研究只進行了一半,搞清楚化石的形成過程、形態結構、在地球生命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地位等,才算完成使命。  而眼前的這些化石讓科學家有些犯難,因為它實在太小了,這些號稱地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最大的也不到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