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2020-12-08 科學網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Dickso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揭示,功能性適應性景觀預測了四肢動物起源時的陸地能力。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2020年11月25日的《自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從鰭到四肢過渡過程中40個絕種四足動物的三維保存肱骨,並使用功能上有根據的生態適應景觀重建了陸地運動的演變。研究表明,肱骨形狀的進化變化是由生態和系統發育驅動的,並且與運動有關功能的折衷相關。針對水生魚類和陸地皇冠四足動物恢復了兩種不同的適應性景觀,每種景觀都由功能特異的不同組合定義。肱骨四足動物具有一套獨特的功能適應性,但不符合它們自己的預測適應峰。

取而代之的是,肱骨四足動物位於陸地皇冠四足動物進化的底部,表明陸地運動能力隨四肢的起源而發生。該研究結果表明,肱骨四足動物在陸地探索的初始階段可能已經使用了過渡步態,這些步態由於其兩棲習性的相對選擇性壓力而穩定。直到皇冠四足動物失去了其祖先「L形」肱骨,才出現了有效的基於肢體的運動,這為陸地四足動物的多樣化和建立現代生態位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在四足動物進化過程中,以肢體為基礎陸地運動能力的獲取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目前對從水生到陸地運動過渡的理解主要基於一些典型的化石,例如提塔利克魚、棘螈、魚石螈和彼得普斯螈。但是,孤立的骨元素可能會揭示隱藏的功能多樣性,從而提供更全面的進化觀點。

附:英文原文

Title: Functional adaptive landscapes predict terrestrial capacity at the origin of limbs

Author: Blake V. Dickson, Jennifer A. Clack, Timothy R. Smithson, Stephanie E. Pierce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The acquisition of terrestrial, limb-based locomotion during tetrapod evolution has remained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1,2.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omotor transition from water to land is largely based on a few exemplar fossils such as Tiktaalik3, Acanthostega4, Ichthyostega5 and Pederpes6. However, isolated bony elements may reveal hidden functional diversity,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7. Here we analyse 40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humeri from extinct tetrapodomorphs that span the fin-to-limb transition and use functionally informed ecological adaptive landscapes8,9,10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locomotion. We show that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shape of the humerus are driven by ecology and phylogeny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trade-offs related to locomotor performance. Two divergent adaptive landscapes are recovered for aquatic fishes and terrestrial crown tetrapods, each of which is defined by a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s. Humeri of stem tetrapods share a unique suite of functional adaptations, but do not conform to their own predicted adaptive peak. Instead, humeri of stem tetrapods fall at the base of the crown tetrapod landscape, indicating that the capacity for terrestrial locomotion occurred with the origin of limb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tem tetrapods may have used transitional gaits5,11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land exploration, stabilized by the opposing selective pressures of their amphibious habits. Effective limb-based locomotion did not arise until loss of the ancestral 『L-shaped』 humerus in the crown group, setting the stage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tetrapo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niches12,13.

DOI: 10.1038/s41586-020-2974-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4-5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揭示現存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類群
    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Gane Ka-Shu Wong教授合作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ution」的論文,證明了雙星藻綱早期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發現的基部陸生生活單細胞綠藻——Spirogloea muscicola,是所有陸地植物最近緣的共同祖先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很多學者把海洋稱為「生命的搖籃」,認為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誕生於海洋。動物從無脊椎進化成有脊椎,再發展出具有腿的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那麼,沒有腿的植物是如何登上陸地並適應陸地環境的呢?
  •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12:57:13 美國康奈爾大學Jocelyn K.C. Rose、Zhangjun Fei、斯基德莫爾學院David S.
  • 海洋生物比陸地生物起源更早,為什麼海洋沒能誕生高級文明?
    從太空上看地球,它就像一顆水球,因為地球上的海洋面積佔到了大約71%,而陸地面積只有29%,這恰恰是地球能夠孕育生命的原因。而且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海洋中誕生的,這也就有了「海洋是生命搖籃」的說法。隨著地球早期生命的發展,海洋生物逐漸脫離海洋來到了陸地,逐漸發展成了陸地生物。但縱觀地球的生物史,除了人類之外似乎沒有形成過其他文明。
  • 向著陸地前進
    雖然這些物種進化出了更強壯的四肢,並且它們的四肢都有腳趾,但它們仍然不是真正的四足動物。至於誰才是第一個真正的陸棲動物?早期的魚類怎樣一步步成為登上陸地的真正的四足動物?這仍然是一個演化之謎。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陸棲動物四足動物需要具備4個關鍵功能才能適應陸上生活。
  • 陸地最強動物排名,陸地動物10大單挑王都在這裡
    陸地最強動物排名,陸地動物10大單挑王都在這裡,犀牛犀牛和大象一樣也分為很多亞種,但是這都不妨礙它強大的戰鬥力,雖然看上去犀牛顯得有點笨拙,奔跑起來的速度卻是一點都不慢,長長的巨角配上恐怖的衝撞力很少有動物敢與其爭鋒,作為第二大陸生動物,它們的皮膚非常厚實,角短身肥。
  • 陸地動物打架之王!平頭哥上榜?綜合能力突出!
    一、大象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也是個體戰鬥能力最強的動物,成年後的大象除了人類沒有天敵,除了強壯的身體外,尖銳的象牙,長長的鼻子都是它的戰鬥武器,它們是一種群居動物,公象負責保護群體不受襲擊,而母象負責尋找水源,食物等任務,分工非常明確
  • 我科學家揭示疼痛的神經起源
    來自中科院心理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同步記錄動物皮層腦電和多腦區腦內神經活動的實驗範式,發現皮層腦電記錄到的疼痛誘發的gamma頻段高頻振蕩信號(GBO)來源於疼痛刺激對側初級軀體感覺皮層的淺層中間神經元。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神經科學雜誌》上。 對疼痛的客觀和準確評估是疼痛研究的最大難題之一。
  • 研究揭示前運動皮質hand knob區域調控全身運動的機制
    研究揭示前運動皮質hand knob區域調控全身運動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0 22:09:56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Francis R.
  • 科學家揭示基因組滲入的起源
    科學家揭示基因組滲入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1:33 法國蔚藍海岸大學Gianni Liti研究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利用酵母揭示了基因組滲入現象的起源。
  • 各種動物的行走和奔跑,它們的運動形式千差萬別
    動物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是與億萬年的物種演化密切相關的。可以說運動的形式越多,對環境的適應就越完善。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運動形式,同一動物也可進行不同的運動。人類不僅起源於動物,而且與動物的關係十分密切。就人類奧運會所表現的奔跑、跳躍、遊泳、技巧等各項技能的競技比賽來說,都能夠從各種動物的生存技能中找到其中的原形或相似之處。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2018-02-06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然而由於化石保存的局限,研究人員對撫仙湖蟲頭部及附肢組構尚未全面了解,如在缺失附肢基部細節的情況下,其雙支型腿肢被片面地臆斷為形態結構基本雷同、不曾特化的原始類型,代表了由葉足類祖先類群向幹群真節肢類群宏觀演化的中間環節。  最新的研究依據撫仙湖蟲類罕見的腹面附肢細節,首次提供了已知最古老原節特化的直接證據,否定了長期以來的認知。
  • 研究揭示了兩個光合作用酶起源及其進化機制
    前人一直簡單的以為,真核生物FBPase和SBPase二者由一個共同祖先――線粒體內共生起源時帶來的原核型雙功能酶F/SBPase分化而來。但是,該觀點存在很多難以自圓其說之處。 在文建凡研究員的指導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生江永海和汪德勇通過大量的基因組的調查分析,首先發現:不同來源的原核F/SBPase雙功能酶具有不同的domain――來源於變形菌的F/SBPase具有典型的I型FBPase domain,而來源於藍細菌的F/SBPase卻具有II型FBPase_GlpX domain。
  •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遠古海洋中的綠藻,是如何登上陸地並演化成陸地上千姿百態的植物群落的?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焦點。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與深圳華大基因的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聯合團隊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之謎
    來自南非Witwatersrand 大學的羅納德·克拉克(Ronald Clarke)對古人類進行的運動學研究顛覆了我們對祖先行走方式和運動能力的認識。長久以來,似乎是一種常識,我們都認為最早的人類是彎腰駝背著行走的,前肢幾乎要觸到地面,隨著演化的進程,人類軀體漸漸直立起來。而克拉克說,這是錯誤知識。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與其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 地球最大動物是藍鯨還是恐龍?巨型恐龍如何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個謎
    說起地球上的巨型動物,一般人都會想起恐龍和鯨魚,這兩者都是地球上存在過的龐然大物,鯨魚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的海洋中,其中以藍鯨的個頭最大,它不但是最大的鯨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更是最大的哺乳動物。
  • 世界最可憐的魚,花了4億年走上陸地,卻淪落到這個下場!
    生命和物種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們重點研究的內容。為什麼整個太陽系裡只有地球存在生命,過去的生命和如今的生命有著很大差異,這個差異又是如何演變出來的,科學家們在各種研究中找尋答案。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種通過生命進化而來的物種。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