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 16:16: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西安6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2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以西工大為通訊作者單位在《科學(Science)》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這三篇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21日在線發布,6月22日正式刊印,幷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科學》雜誌封面。

西工大在《科學》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論文。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這標誌著西工大在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三篇論文中的旗艦論文Large-scale ruminant genome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evolution and distinct traits,基於大數據分析計算和基因組測序等技術,對44個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組裝和全基因比較分析,覆蓋了反芻亞目的全部6個科和一半以上的屬,釐清了關於反芻動物系統發育進化的長久爭議,幷構建了目前可信度最高的反芻動物物種進化樹。同時,研究通過深入探討反芻動物的適應演化機制,反映了反芻動物對複雜環境、食物的適應能力,幷為未來反芻動物乃至哺乳動物和人類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數據和參考。

  基於以上旗艦論文,項目組結合轉錄組數據、功能實驗,進一步對反芻動物角的進化和馴鹿極地適應性的遺傳機制進行了解釋。

  研究長文B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the Arctic cervid,the reindeer(Rangifer tarandus),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基因組分析的手段,發現馴鹿維生素D代謝通路中的兩個關鍵基因受到了強烈的自然選擇,這可能使得馴鹿對鈣離子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強。同時,馴鹿的節律通路中的核心調控基因發生了特異性突變,使之與另一個節律核心基因無法結合,導致馴鹿喪失了晝夜節律,從而能適應北極極晝和極夜的光照環境。研究還從基因層面解釋了雌性馴鹿長角和馴鹿溫順的原因。該研究為解決人類部分健康問題提供了解決線索,如維生素D對鈣沉積的影響,以及生物鐘的調控對治療人類睡眠障礙的提示等。

  研究長文Genetic basis of ruminant headgear and rapid antler regeneration解析了反芻動物角的起源與遺傳進化機制,幷發現鹿茸組織和人骨癌組織具有更高的基因表達相關性,同時一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鹿科動物中受到了強烈的自然選擇,這可能與其極低的癌症發生率相關。該研究為未來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培育無角牛、羊優良品種提供參考靶點,幷能夠為人類再生醫學及癌症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借鑑。(完)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據刁其玉研究員介紹,畜牧養殖業超過95%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反芻動物,排放量約8000萬噸。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
  • 【科研新進展】(117)姜雨教授團隊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
    我校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為題,於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原來這都是「反芻」機制搗的鬼。  「這類動物採食非常迅速,稍加啃咬就立馬吞下去了,但是它們吃的時候是沒有嚼碎的,所以很多食物都沒有消化。而它們的胃很特別,分為4個腔室,依次被稱為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其中主要進行儲存和消化植物纖維的是瘤胃,它可以像嘔吐反射一樣,將沒有嚼碎的食物重新返回嘴裡(反芻)。」姜雨說。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牛科動物(至少143種)又是反芻動物裡物種最豐富的一類2-3,不少重要的家畜(水牛,奶牛,犛牛,山羊,綿羊)就屬於牛科動物4-5。在解剖學上,反芻動物因為與生俱來有多腔胃和頭骨附件(如「角」)而與其他哺乳動物區別開來。反芻動物瘤胃以及除鼷鹿科動物外重瓣胃的獲得,使反芻動物相較於其他食草哺乳動物(如馬科動物),有對食物更高的利用率。
  • 揭示蚊子吸血特性進化重要遺傳機制
    類胰蛋白酶絲氨酸蛋白酶(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是一廣泛存在於動物界的基因家族,主要行使消化功能,而其在蚊子消化血液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伴隨著吸血過程,蚊子體內會發生很多生理上的變化,如基因表達量的升高或降低。研究這類發生變化的相關基因或元件有助於揭示蚊子吸血的機制,進而尋找到控制蚊子傳播疾病的有效方法。
  • 昆明動物所等破譯山羊和綿羊基因組
    在「973」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領導的團隊繼2013年解析山羊基因組揭示羊絨生長的基因基礎之後,近日再次攜手華大基因研究院、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等國內外機構「破譯」了綿羊基因組。至此,所有重要家畜動物的基因組密碼全部告破。  山羊和綿羊是反芻動物的典型代表動物,而瘤胃是反芻動物獨有的消化器官。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來自反芻動物的「小秘密」—新聞—科學網
    而在這些反芻動物中,除此獨特的瘤胃外,其形狀各異的骨質角更是被認為是動物進化史上器官形狀創新的奇蹟。王文告訴《中國科學報》,反芻動物是現存唯一具有骨質角的動物類群,且不同科的反芻動物具有不同形態的角。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4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基因編輯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能通過對任何人類基因進行精確剔除來研究其功能,從而就能徹底改變科學家們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但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面臨眾多挑戰,比如如何在相同細胞中同時移除多個基因或基因片段,這種類型的基因組「手術」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了解基因組不同部分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狀況下是如何協同發揮作用的似乎更為重要。
  • 反芻動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家族
    經過長期的進化,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保持這種平衡對維持反芻動物的機體健康,生產性能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此外還有少數的噬菌體。這些微生物對反芻動物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能幫助反芻動物消化纖維素和合成大量菌體蛋白,最後進入皺胃(真胃)被全部消化,成為反芻動物的主要養料。
  • 新疆生地所在大角羊反芻和採食等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反芻是指反芻動物將瘤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腔裡再次咀嚼後吞咽的過程,反芻動物通過對食物的再次咀嚼提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研究反芻動物的反芻和採食等行為能夠揭示不同年齡雌雄個體行為模式,以及面對環境脅迫時不同的行為反饋。   反芻和採食等行為可塑性較強,容易受性別和年齡等內因的影響。
  • 意想不到,動物的午睡也由基因調控!
    在《自私的基因》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基因控制著生物的諸多行為,比如它通過動物照料後代的這種利他行為完成自身的複製,並儘可能地延續下去。最新的研究表明,午睡行為也是有基因參與控制的。2019 年 5 月 10 日,Current Biology期刊發表了羅格斯大學高級生物技術和醫學中心的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午睡抑制基因——Daywake,揭示了幫助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平衡午睡和白天完成重要活動的生物學機制。
  • 研究揭示全基因組範圍的重複基因保留
    研究揭示全基因組範圍的重複基因保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4:39:0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harles Boone、Brenda J. Andrews、美國明尼蘇達大學Chad L.
  • 胺基酸在反芻動物體內的消耗
    二、 小腸胺基酸來源  目前,已基本清楚反芻動物瘤胃內蛋白質消化和代謝的途徑,但對一些胺基酸具體的代謝途徑和特點仍在繼續研究中。反芻動物瘤胃內棲居著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原蟲和真菌。這些微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蛋白連同飼料中非降解蛋白(包括過瘤胃完整蛋白和部分小肽)隨食糜流通進入真胃和小腸,然後又被動物分泌的消化液(酶)分解成小肽或游離胺基酸,供動物機體利用。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數研究著眼於寄生蟲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解析,未探討相應宿主基因組的相關變化,以及宿主與寄生蟲兩者間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昆明動物所揭示DNA解旋酶基因ERCC6L為新腫瘤基因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通過分析來自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資料庫的12種腫瘤的轉錄組數據發現:ERCC6L基因在12種腫瘤中都非常一致地顯著高表達。
  • 科學網—發展反芻動物產業 補齊畜牧業短板
    3月29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記者從首屆反芻動物大會既2018規模化牧場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獲悉,反芻動物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短板,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反芻動物作為草食畜牧業的主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即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也將迎來重大的歷史機遇。」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何新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蔣秀娟/科技日報 2019-03-22 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