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這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由於過去的研究手段和數據積累等原因,這些科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組在前人劃分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以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華東地區為核心)界定為「水杉植物區系(Metasequoia Flora)」;與之對應,將以杜鵑屬(Rhododendron)為代表、眾多形成物種分化中心的北半球大屬集中分布的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核心區域(橫斷山-東喜馬拉雅地區)命名為「杜鵑植物區系(Rhododendron Flora)」,更客觀地反映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範圍。在此基礎上,利用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生物地理學數據,結合古氣候、古地質、古植被等方面的證據對東亞植物區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化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結果表明: (1)東亞植物區系並不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而是在中新世以後伴隨著季風氣候的形成與發展而形成的,是相對比較年輕的植物區系;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而非起源地;(2)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相似或相同的起源時間,二者皆為中新世之後發展起來的;兩個區系物種多樣性不均衡分布一方面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在杜鵑植物區系形成大量的異質性環境相關,另一方面可能與這兩個區系內山脈的不同走向有關。(3)東亞植物區系成分來源複雜,與北半球各區系均由密切的關係,也是北半球植物區系重要的避難所,研究首次解析了各成分來源比例。
該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依據。
研究成果以Is the East Asian flora ancient or not?為題,在線發表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圖1.東亞植物區系示意圖
圖2.東亞植物區系的來源
圖3.東亞植物區系213個支系的起源時間分布圖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