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2020-12-11 科學網

 

1996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提出「東亞植物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植物區,與泛北極和古熱帶植物區並列」的觀點,這是對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重大突破。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由於過去的研究手段和數據積累等原因,這些科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組在前人劃分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以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華東地區為核心)界定為「水杉植物區系(Metasequoia Flora)」;與之對應,將以杜鵑屬(Rhododendron)為代表、眾多形成物種分化中心的北半球大屬集中分布的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核心區域(橫斷山-東喜馬拉雅地區)命名為「杜鵑植物區系(Rhododendron Flora)」,更客觀地反映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範圍。在此基礎上,利用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生物地理學數據,結合古氣候、古地質、古植被等方面的證據對東亞植物區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化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結果表明: (1)東亞植物區系並不是一個古老的植物區系,而是在中新世以後伴隨著季風氣候的形成與發展而形成的,是相對比較年輕的植物區系;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而非起源地;(2)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相似或相同的起源時間,二者皆為中新世之後發展起來的;兩個區系物種多樣性不均衡分布一方面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在杜鵑植物區系形成大量的異質性環境相關,另一方面可能與這兩個區系內山脈的不同走向有關。(3)東亞植物區系成分來源複雜,與北半球各區系均由密切的關係,也是北半球植物區系重要的避難所,研究首次解析了各成分來源比例。

 

該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依據。

 

研究成果以Is the East Asian flora ancient or not?為題,在線發表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圖1.東亞植物區系示意圖

 

 

圖2.東亞植物區系的來源

 

 

圖3.東亞植物區系213個支系的起源時間分布圖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原標題: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形成新觀點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航所率領的研究組就東亞植物區系形成了新觀點,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期刊。
  • 研究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
    新華網昆明1月6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於2200萬年前後,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植物區系;科學家還界定並命名了「水杉植物區系」和「杜鵑植物區系」。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成果:這些重要特徵成分是在第三紀初期開始形成,第三紀中後期由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區系和北極—第三紀植物區系成分分化、融合形成。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中國科學家:東亞是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 而非起源地
    中新社昆明1月4日電 (記者 馬騫)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新研究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系是年輕的植物區系,水杉植物區系與杜鵑植物區系有著相同的起源時間的全新見解。該研究為更好地理解東亞乃至北半球植物區系的時空演變提供了新的依據。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 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Phytoaxa: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真菌一新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組描述發表了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一新屬——刺孢傘屬(Cibaomyce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模式種為刺孢傘(C.glutinis Zhu L. Yang, Y.J. Hao & J. Qin),現知分布於中國和日本。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與德出版機構合辦英文專業刊物
    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與德國Springer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全英文雙月學術期刊《應用天然產物》(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已於日前正式在線發表。
  • 峨眉山發現四川特有極危珍稀蕨類植物「二郎山神草」——光葉蕨
    7月13日前後,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師李策宏終於等到了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專家發回的消息,一個月前,李策宏和團隊在峨眉山發現的蕨類植物,確定為「二郎山神草」——光葉蕨。光葉蕨是中國、四川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該研究同時還確定了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包括西蒙山特有植物中心、巴裡山特有植物中心以及首次被提出的東部高地舍瓦中心。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雖然中國植物志英文和修訂版(Flora of China)在2013年完成,對我國的植物多樣性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但初步統計自2013-2018年的六年間,來自或分布於中國的植物新物種達1038個,其中有760個新種來自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佔我國新發現植物物種的
  • 甘肅省古浪縣食用菌技術研究院掛牌暨古浪縣人民政府與中科院昆明...
    1月6日,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食用菌技術研究院掛牌暨古浪縣人民政府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籤約儀式在黃花灘移民區五道溝日光溫室育苗基地舉行。合作服務協議的籤訂將為古浪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思路,有力助推全縣食用菌產業朝著多元化、高品質方向發展。     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楊祝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趙琪,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朱學泰,雲南野菌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笑竹,縣委副書記、景電工程古浪指揮部指揮沈忠道,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許應武,副縣長李廷洲出席儀式。
  • 中科院公布今年二季度亮點工作成果
    過程工程所通過萃取過程強化、低溫結晶純化等新方法,解決了制約青蒿素規模化、連續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等關鍵難題,為青蒿素生產工藝綠色升級開闢了新路徑。該工藝已成功在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化應用,生產運行結果表明,整套工藝運行穩定,溶劑回收率可達99.9%,能耗與傳統工藝相比降低43%,年產青蒿素可達60噸。
  • ...經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菌類專家劉培貴教授鑑定,確認為迄今為止...
    2020-12-13 21:30:30來源:FX168 【638克巨型白松露亮相昆明】據央視新聞12月13日消息,近日,雲南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場的菌商在菌類交易時發現了一顆重達638克的白松露,經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菌類專家劉培貴教授鑑定,確認為迄今為止中國國內有記錄的最大單顆白松露。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東亞鼠尾草屬物種新分類系統 2018-10-15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經過近7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東亞特徵成分研究組與日本、美國同行進行深度合作,對東亞鼠尾草物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近日,該項研究的部分結果發表於植物學期刊《植物學年報》上,並被遴選為封面文章。同時該論文第一作者、博士胡國雄及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向春雷還應邀參加了2018年度美國植物學會年會的鼠尾草屬專題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