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翼手龍類都具有癒合的鼻眶前孔、明顯加長的翼掌骨、縮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腳趾,這些特徵與非翼手龍類明顯不同,長期以來這其中的任一特徵都可以用來區別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
自2009年以來,汪筱林領導的中國和巴西翼龍研究團隊首先研究命名了李氏悟空翼龍,並建立悟空翼龍科,目前確認的悟空翼龍科成員都被認為可能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過渡環節。最近,在德國也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
研究者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標本,鬥戰翼龍在尾部表現得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這些發現使得「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7-02-2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