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塊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巷報訊 (記者 李嘉雪)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昨日首次展示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能夠飛行的早白堊紀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化石的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
據專家介紹,此次展示的「吉大翼龍」化石,產自我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紀九佛堂組地層,距今約1.3億年。「吉大翼龍」化石骨架接近完整,帶有一個近於完全的頭骨,翼展約1.6米;是熱河生物群中迄今已發現的第二件保存完整的、無牙齒的翼龍化石。
據了解,「吉大翼龍」化石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領的數名吉大古生物科學家及研究生組成的吉大古脊椎動物課題組,歷經數年艱苦的野外考察,於2003年完成。為感謝吉林大學對此項目的支持,該翼龍化石被命名為「吉大翼龍」。據悉,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塊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此次發現的「吉大翼龍」化石,標本保存較完整、特徵顯著,屬無牙齒的翼手龍類。「吉大翼龍」的發現,不但標誌翼龍的「化石家族」又多了一個新的門類;同時在更深入研究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及其古地理、古環境與古生態特徵及中生代生命演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吉大翼龍」屬翼手龍類,最顯著的特徵是上、下頜骨無牙齒,頸椎長、吻部尖、眼部與鼻腔基本通開。據了解,這一研究成果對研究翼龍類的系統分類、演化及其地理分布等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關連結: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位於長春地質宮北面一座3000平方米的辦公樓內。樓內有7個實驗室,大量的儀器設備,是教育部所屬高校第一個綜合性覆蓋地史時期的古生物研究中心。
2001年8月23日,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聘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際著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孫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任學校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首席科學家。2001年9月8日和2002年4月25日,馳名世界的古植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迪爾切,地質古生物學家、德國圖賓根大學副校長莫斯布魯格,古脊椎動物學家董枝明,古無脊椎動物學家王成源,我國著名古植物學家米家榕相繼成為吉大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
背景資料:
翼龍是能飛的爬行動物
翼龍類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是中生代時期最奇特的一類能飛行的爬行動物,也是脊椎動物向天空擴展的先驅之一。翼龍的胸骨發達,大部分骨骼中空或穿孔使重量減輕,前肢第四指骨極度延長,形成飛行翼膜,延伸到身體兩側,適應飛行。翼龍動物的後肢不發育,在陸地上運動能力不強;有人推測它們像蝙蝠一樣吊在懸崖上,或像海鷗一樣可以遊泳。到了侏羅紀與白堊紀之交,一些翼龍牙齒消失,脊椎骨癒合,頭頂有隆起的骨質脊。它們多生活在較大的湖或海邊。
以往在我國新疆烏爾禾地區早白堊紀晚期發現的準噶爾翼龍就是生活在大湖邊,翼展達3.5米。
遼西——龍冢
近年來,我國遼西相繼發現了一批翼龍化石,遼西因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翼龍化石產地,遼西「熱河生物群」也成為了公認的世界級中生代生物化石寶庫。但已發現的幾種翼龍化石(如樹翼龍、東方翼龍、郝氏翼龍、熱河翼龍等)均是有牙齒的;僅「董氏中華翼龍」化石為小型的無牙齒的,但卻屬於古神翼龍科。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