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考古界又有新成就 在遼西發現翼手龍類化石

2020-12-22 搜狐網
         「吉大翼龍」長春亮相(圖01、圖02)

  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塊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巷報訊 (記者 李嘉雪)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昨日首次展示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能夠飛行的早白堊紀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化石的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

  據專家介紹,此次展示的「吉大翼龍」化石,產自我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紀九佛堂組地層,距今約1.3億年。「吉大翼龍」化石骨架接近完整,帶有一個近於完全的頭骨,翼展約1.6米;是熱河生物群中迄今已發現的第二件保存完整的、無牙齒的翼龍化石。

  據了解,「吉大翼龍」化石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領的數名吉大古生物科學家及研究生組成的吉大古脊椎動物課題組,歷經數年艱苦的野外考察,於2003年完成。為感謝吉林大學對此項目的支持,該翼龍化石被命名為「吉大翼龍」。據悉,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塊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此次發現的「吉大翼龍」化石,標本保存較完整、特徵顯著,屬無牙齒的翼手龍類。「吉大翼龍」的發現,不但標誌翼龍的「化石家族」又多了一個新的門類;同時在更深入研究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及其古地理、古環境與古生態特徵及中生代生命演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吉大翼龍」屬翼手龍類,最顯著的特徵是上、下頜骨無牙齒,頸椎長、吻部尖、眼部與鼻腔基本通開。據了解,這一研究成果對研究翼龍類的系統分類、演化及其地理分布等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關連結: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位於長春地質宮北面一座3000平方米的辦公樓內。樓內有7個實驗室,大量的儀器設備,是教育部所屬高校第一個綜合性覆蓋地史時期的古生物研究中心。

  2001年8月23日,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聘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國際著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家孫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任學校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首席科學家。2001年9月8日和2002年4月25日,馳名世界的古植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迪爾切,地質古生物學家、德國圖賓根大學副校長莫斯布魯格,古脊椎動物學家董枝明,古無脊椎動物學家王成源,我國著名古植物學家米家榕相繼成為吉大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

  背景資料:

  翼龍是能飛的爬行動物

  翼龍類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是中生代時期最奇特的一類能飛行的爬行動物,也是脊椎動物向天空擴展的先驅之一。翼龍的胸骨發達,大部分骨骼中空或穿孔使重量減輕,前肢第四指骨極度延長,形成飛行翼膜,延伸到身體兩側,適應飛行。翼龍動物的後肢不發育,在陸地上運動能力不強;有人推測它們像蝙蝠一樣吊在懸崖上,或像海鷗一樣可以遊泳。到了侏羅紀與白堊紀之交,一些翼龍牙齒消失,脊椎骨癒合,頭頂有隆起的骨質脊。它們多生活在較大的湖或海邊。

  以往在我國新疆烏爾禾地區早白堊紀晚期發現的準噶爾翼龍就是生活在大湖邊,翼展達3.5米。

  遼西——龍冢

  近年來,我國遼西相繼發現了一批翼龍化石,遼西因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翼龍化石產地,遼西「熱河生物群」也成為了公認的世界級中生代生物化石寶庫。但已發現的幾種翼龍化石(如樹翼龍、東方翼龍、郝氏翼龍、熱河翼龍等)均是有牙齒的;僅「董氏中華翼龍」化石為小型的無牙齒的,但卻屬於古神翼龍科。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11月30日,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表示,經過多年野外科考工作,他們在新疆哈密的戈壁灘發現超過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
    人民網長春12月22日電記者張玉來報導:今天下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心化石陳列館首次展示了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化石的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翼龍化石
    森林翼龍復原圖 2月12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周忠和與巴西科學院的兩位科學家凱爾勒、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論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件新的翼龍化石
  • 亞洲最原始鐮刀龍類化石出土
    義縣建昌龍復原圖 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小林快次博士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中國遼西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研究顯示,該新恐龍可能是迄今發現的亞洲最原始的鐮刀龍類,相關成果5月29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由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於2009年徵集的標本產自約1.25億年的遼西建昌義縣組,化石骨架基本完整。」呂君昌表示,通過近3年的研究,研究人員確認,該標本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鐮刀龍類恐龍新屬種,並命名為義縣建昌龍,其獨特性在於它具有鳥臀類恐龍齒式。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化石概貌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化石大約7.4釐米高,2.8釐米寬。五個果實以不同的姿勢螺旋排列於同一個軸上。每個果實具有一個光滑下延的果柄,中部是由原來子房發育而來的果實,頂端光滑延伸,沒有明顯分化的花柱。靠近頂端的地方果實上有一個原來子房的開口留下的痕跡。傳統理論認為,木蘭類的對摺心皮是最原始的。這個理論得到此前發表過的古果和中華果的支持。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從化石的形態上看,其應該屬於一隻體長在7至8米之間的鴨嘴龍類恐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2013年的7月,鵡川町立穂別博物館才與堀田良幸召開了正式的發布會,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發布會的標題為「鵡川町發現恐龍的骨骼化石、可能屬於植食性的鴨嘴龍科(町穂別恐竜化石発見 草食系)」。
  • 仿真機器人「進軍」考古界
    仿真機器人現已「進軍」考古界:一個歐洲科學家團隊17日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新打造的名為「OroBOT」的機器人和仿真骨架進行研究,發現史前四足動物學會在陸上更加高效地行走的時間早於此前預期,這意味著,陸上高效運動的發展先於羊膜動物的演化和分化。
  • 四川廣元朝天區:洞穴考古調查發現疑似人類牙齒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朝天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獲悉,該區已於今年10月份開始,在全市率先啟動了川北片區史前人類洞穴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對朝天區全域洞穴展開了全面的考古調查。目前,考古調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考古調查隊在嘉陵江支流潛溪河下遊的龍門洞中洞內發現了史前人類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以及疑似人類牙齒化石,還發現一片夾石英顆粒的灰白色粗砂陶片(初步估計其年代不會晚於中子鋪細石器遺址下層遺存的年代)。在嘉陵江支流雲霧山鎮東溪河東岸發現兩個洞穴遺址,採集到石器和動物化石(初步估計年代距今8000年—10000年以上)。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
  • 看看考古界的新發現
    不過,當「史前文明」被證實後,有人說「進化論」被推翻了,考古專家對此展開了調查,並有了新的相關發現。在進化論學說中,人類的起源是猿猴。猿猴進化到人類的過程也從動物的爬行,以四肢軀幹為行走方式,到站立起來後,以雙腿為行走方式。生物的本能與天性,讓猿猴在進化為人類的過程裡慢慢開始一些工具的建造,其中包括一些狩獵工具和處理食物的用具。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福建省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該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英德青塘遺址入圍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文、圖/羊城派記者 陳強 通訊員 黃振生記者從清遠英德市有關部門了解到,在2月19日揭曉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中,英德青塘遺址入圍終評。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始於1990年,是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每年度舉行的活動,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近日,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入選。陝西不僅是唯一成功入選兩個考古項目的省份,也實現了2017年至2019年雙項「三連冠」,妥妥坐實了考古大省的名號。陝西緣何兩項入選?不妨先了解一下。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該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具有典型的早期現代人特徵,是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的早期現代人化石,為研究秦嶺地區晚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現代人在中國境內的擴散與時空分布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材料。本年度報導的考古調查工作以黃河流域最為豐富,涇河流域中下遊調查工作新發現晚更新世舊石器地點16處,集中分布在關中平原涇河及支流的黃土堆積上。晉陝峽谷陝西一側延安段新發現5處曠野石器地點,採集石製品556件,部分石製品直接採自於遺址暴露出的黃土地層剖面上,年代約為晚更新世晚期。黃河中下遊之交處的平陸縣複查確認和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共10處,採集石製品共4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