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2020-12-22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生命新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1月30日,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表示,經過多年野外科考工作,他們在新疆哈密的戈壁灘發現超過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215枚翼龍蛋為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

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

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其實,翼龍雖然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卻並不是會飛的恐龍,而是和恐龍一起同屬於被稱為主龍類的爬行動物。

復原的哈密翼龍生態圖(繪圖者:趙闖)

現生能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僅有鳥類和蝙蝠,而翼龍則是第一個能夠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在大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翼龍已經開始書寫他們稱霸天空的歷史。

而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中,翼龍徹底地從地球上消失了,唯一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那些或完整、或稀少的翼龍化石。

如何識別翼龍?

在翼龍存活的1.7億年歷史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翼龍類型。

按照傳統的分類系統,翼龍目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而自系統發育學在翼龍研究中被應用以來,其結果都顯示僅有翼手龍類是一個單系類群,即由一個共同祖先和其所有後裔共同組成的自然存在的分類單元;而「喙嘴龍亞目」是一個包括翼龍目所有基幹類群在內的復系類群,復系類群是人為劃分的分類單元,在現代的研究中一般避免使用,所以多稱其為非翼手龍類。但是由於「喙嘴龍亞目」一詞使用歷史較長,知名度較高,所以目前在很多讀物中仍然可以見到。

翼手龍類都具有癒合的鼻眶前孔,翼掌骨明顯加長,縮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腳趾,這些特徵與非翼手龍類明顯不同。很長時間以來,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斷,而以上任一特徵都可以用來區別這兩大類。

翼手龍類(圖片來自網絡)

自從2009年中國遼西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以來,翼手龍類的起源逐漸清晰起來。

以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為代表的悟空翼龍類具有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的鑲嵌特徵,其頭部骨骼類似於翼手龍類,具有癒合的鼻眶前孔;頸椎和翼掌骨相對加長,加長程度大於非翼手龍類而小於翼手龍類;其加長的尾部和特別發育的第五腳趾則十分類似於非翼手龍類。

悟空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達爾文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巖中,先後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類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後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於翼手龍類,而明顯小於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有類似於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但每個趾節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

翼龍究竟是卵生的還是胎生的?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蛋與胚胎化石,發現於距今約1.21億年前的我國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業已發現的三枚翼龍蛋之一。

翼龍胚胎化石

關於翼龍是否卵生的謎團自翼龍化石被發現的兩百多年來一直沒有定論。

2004年以前,翼龍蛋化石一直沒有確切的報導,翼龍胚胎化石的發現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與夢想。但奢望與夢想終究變成了現實,並幫助我們揭開了謎底: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而且具有早熟性的胚胎發育模式,即:它們一出生就會行走、覓食甚至飛行。它們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泥地上,或許還會孵化和照顧幼仔。

翼龍胚胎復原圖

相信隨著以後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關於翼龍這一最早飛向藍天的脊椎動物的證據會越來越多,也將一步步填補科學家們對翼龍胚胎階段了解的空白。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最小翼龍化石之一,似麻雀,翼展25釐米,森林翼龍以蚊子等為食
    在遠古生物,翼龍的種類非常多,已知的有近100多個品種的翼龍,而在翼龍中,不是所有翼龍種類都像風神翼龍或哈特茲哥翼龍那麼龐大,翼展超過12米,也有些種類的翼龍非常小,如鳥類般大小,所以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這次來認識一種小型翼龍——森林翼龍,森林翼龍化石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
  •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18183首頁 精靈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來源:網絡
  • 首個以名字為化石命名的記者:「張氏朝陽翼龍」
    首個以名字為化石命名的記者:「張氏朝陽翼龍」 >  2003年1月末,全國各大網站和數百家媒體的顯著位置紛紛報導了一條十分惹人注目的消息:中國古生物學領域第一次以一位新聞記者的名字為古生物化石命名:一件新發現的翼龍化石被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翼龍化石
    、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論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件新的翼龍化石。 這隻翼龍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嬌小的體態,雙翼展開僅有25釐米,大致相當於一隻燕子的大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在此之前,僅僅在德國發現過一件更小的翼龍化石,翼展約18釐米,但研究表明這件化石是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幼兒」。而此次發現的翼龍化石,從發育程度看,屬於年輕個體,形態基本成熟。
  • 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1.5億年
    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1.5億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5:06:07 英國林肯大學Stuart Humphries、雷丁大學Chris Venditt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沈春蕾 盛捷)  進展一: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7年12月1日在《科學》(Science)發表了有關哈密翼龍動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
  • 你以為翼龍都很大,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
    >森林翼龍可是在我們中國發現的,具體發現地點是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的要路溝,發現的時間是在2014年的秋季。當時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要路溝進行考察,當他們翻看那些石板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些細小的化石。翼龍專家汪筱林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具翼龍的化石,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小翼龍的化石被帶回北京,然後由專業的化石清理師進行細緻的修復。由於化石太小,化石的修復往往要用上顯微鏡才行。當化石被修復之後,科學家們看到了一隻小翼龍的化石。
  • 【光明日報】悟空翼龍類:翼龍進化消失的一環
    但自第一件翼龍化石出現後的兩百多年間,古生物學家只發現了分屬於喙嘴龍類和翼手龍類這兩大類群的翼龍化石,在形態上處於過渡期的翼龍化石卻一直沒有找到。這成了研究翼龍進化過程的「缺失一環」。然而,一塊奇特的翼龍化石在中國遼寧西部葫蘆島市建昌縣境內的玲瓏塔地區出現了,它是否是古生物學家們尋找了兩百年的「缺失一環」?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翼龍是侏羅紀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翼龍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飛行動物,它們是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據悉,首個翼龍化石是1784年發現的,此後陸續發現大量翼龍化石,科學家推斷它們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最終在60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期間消失。
  • 《精靈寶可夢》圖鑑142:唯一有超級進化的化石精靈——化石翼龍
    本篇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目前為止唯一有Mega進化的化石寶可夢——化石翼龍,當然,也是唯一一隻沒有進化也沒有退化的化石寶可夢,Mega進化可能就是給了化石翼龍另一個意義上的進化吧,總之這隻寶可夢現在無疑是化石寶可夢裡最了不起的存在,借著Mega的東風,化石翼龍也多多少少增長了一定的人氣
  • 翼龍最近「近親」居然不會飛
    兔蜥骨骼部分化石翼龍是最早進化出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它們主宰天空長達1.5億年,最終在大約6600萬年前滅絕。然而,翼龍進化起源的關鍵細節以及它們如何獲得飛行能力仍是未解之謎。為了深入了解其進化過程,填補化石記錄中的一些空白,找到翼龍的「近親」是當務之急。
  • 地球上第一個穿上「羽絨服」的,竟然是最早翱翔於天際的翼龍
    圖片:John Conway / Wikimedia Commons說起來,人們對翼龍的研究有著很長的歷史(甚至早於恐龍),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1784年義大利自然學家科西莫·科利尼(Cosimo Collini)的發現,只不過那時的人們對翼龍知之甚少,連翅膀都被認為是翼龍遊泳的工具。
  • 英國考古學家:三疊紀翼龍翅膀大如戰鬥機機翼
    據路透社9日報導,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三疊紀時代一種飛行的翼龍其真正的尺寸比科學家以前想像的還要大上一倍。它的翅膀翼展竟然寬達18米,幾乎是一架戰鬥機機翼的大小。  根據以前發現的化石,考古學家們曾認為,古代最大的翼龍翅膀的翼展寬達10米左右,從而使它堪稱是自古以來能在空中飛翔的最龐大動  物。  然而,根據德國卡爾斯魯厄市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去年在墨西哥發現的翼龍腳印,以及足有5英寸寬的翼龍趾骨等化石,考古學家們認為翼龍的翼展其實寬達18米。
  • 武直穿越時空打翼龍將是一場獵殺
    翼龍,原意為「有翼的蜥蜴」,據科普知識介紹,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是第一群能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其兩翼展開約12米 ,寬度相當於F-16戰鬥機,小者形如麻雀一般大小。翼龍,作為恐龍的一種,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複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翼龍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後代;因此,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今的鳥類可能就是由翼龍進化而來的。
  • 翼龍翅膀骨骼和其呼吸系統相連
    (圖片來源:Mark Witton)據每日科學網報導,7千萬年前,鳥類的祖先翼龍徵服了天空。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翼龍的化石中,翅膀上的骨骼和其呼吸系統相連。經過論證,翅膀在空中活動的時候,翅膀上的骨頭會與肺部的活動相聯繫,而且通過骨頭之間的氣孔,置換空氣到肺部,這樣在空中飛翔時,翼龍也可以呼吸自如。科學家同時也發現在現代的鳥類和鱷魚身上,也有這種被稱為空氣囊系統的骨骼。
  • 與恐龍同期的翼龍,為何沒有躲過生物大滅絕?飛行也救不了它?
    翼龍並不是鳥類的祖先通過化石對比,古生物學家認為,出現於1.3億年前的小盜龍,很可能是鳥類的祖先,即使不是,小盜龍也與鳥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翼龍,通過化石考證,它們並沒有樹棲的記錄,同時,翼龍來自於三疊紀末,一開始,它們也並不會飛,而且一直到白堊紀之前,翼龍的飛行技能都非常笨拙。
  • 科學家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儘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髮,但是這些毛髮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藉助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化石的各個角落,我們發現所有4種羽毛都保存了可觀的數量」,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楊子瀟說。「有些評論認為翼龍可能只有一種簡單的獨根類型毛髮,但是我們的研究展示了這些不同的羽毛結構真實存在。我們當初專門選擇了羽毛保存清晰、沒有重疊的區域進行觀察,這些羽毛甚至保存了黑色素體的顯微結構,反映出羽毛整體可能呈現黃棕色。」
  • 現代的飛蜥是翼龍?其實它的祖先是特殊恐龍,生活在1.3億年前
    有人認為飛蜥之所以會飛行,很有可能是它的祖先是翼龍,但是因為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所以這個理論被推翻了。也有人認為,飛蜥的飛行能力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進化而來的,這就符合物競天擇的法則了,這就與翼龍沒有太大關係了。這個說法到底能不能成立,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
  • 1864年,美國士兵曾抓到一隻翼龍,並留下合影,究竟是真是假?
    恐龍(Dinosaur),被認為是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根據目前人類掌握的化石資料可知,恐龍生活在距今約2.3億年前的中生代時期,滅亡於白堊紀末期,當年地球曾遭受過一場可怕的災難
  • 與恐龍時代生存的翼龍,雖名為翼龍,卻非恐龍
    翼龍,是一種滅絕的物種,他的確是曾生存於恐龍時代,可能給人的感覺翼龍就是恐龍,但事實上,翼龍卻非恐龍。其是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他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生長出來的。翼龍是飛行的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