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名字為化石命名的記者:「張氏朝陽翼龍」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3日01:35 遼瀋晚報 |
首席記者 陳琦巖 駐朝陽記者 劉雲輝 2003年1月末,全國各大網站和數百家媒體的顯著位置紛紛報導了一條十分惹人注目的消息:中國古生物學領域第一次以一位新聞記者的名字為古生物化石命名:一件新發現的翼龍化石被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一夜之間,張萬連這位已年近花甲、仍在新聞戰線上工作著的記者成為朝陽市以及整個古生物圈內的知名人物。究竟是何種緣由使得一位新聞記者與一億多年前的「空中霸王」緊緊聯繫在一起?昨日,本報記者赴朝陽採訪張萬連,聽他講述自己與化石的不解情緣。 記者的名字與化石的命名 我們的採訪被安排在張萬連的家中,這個面積不很大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惟獨臥室的牆角擺放著的近半米高的十餘個牛皮紙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每個牛皮紙袋都塞得滿滿的,袋上用毛筆寫著「古盜鳥資料」等字樣。張萬連笑著說,這可是他的命根子,20多年來他所收集的各種關於化石的資料、報導材料和他記錄的各種手記、體會都存放在這兒,每每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他總要仔細翻閱,有時候一天要翻四五遍。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研究化石實在是一個專業性太強的事情。 現在已基本是化石專家的張萬連正是通過這樣長年的日積月累才練就了今天的一副「火眼金睛」,採訪中不斷有電話打給張萬連,請他幫著鑑別化石的真偽。一個與張萬連非常熟識的朋友對記者說,即使是拼接得再完好的化石到了張萬連那裡都會被他識破,所以很多人在買化石的時候都希望和他一起去,免得上當。 我們的話題很快談到那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翼龍化石。張萬連向記者表示,他大概是在2002年10月份接到中國科學院專家給他打來的一個電話,對方告訴他,一件已經研究完畢的化石將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後不久,張萬連相繼接到了中科院專家研究該化石的一些成果資料。張萬連謙虛地對記者說,其實這些年我沒做什麼,只是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一不小心」成了實足的「化石迷」。 在張萬連的家裡我們看到了以張萬連名字命名的那塊翼龍化石的圖片,張萬連說,至今他也沒看到那塊翼龍化石,聽說那塊化石就放在北京,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和這塊化石合張影,把他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很有意義。 此後,記者又撥通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汪筱林的電話,他便是「張氏朝陽翼龍」化石的研究人員之一。汪博士向記者表示,他和另外幾名工作人員於2002年在被稱為世界化石寶庫的遼西朝陽,又發現了兩種新翼龍。他們在2003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報導了這一研究發現。他們將其中一種新翼龍,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汪博士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張萬連先生長期宣傳熱河生物群化石保護所做的辛勤工作。 據介紹,目前為化石命名多用化石發現者的名字和國內知名專家的名字,以新聞記者的名字作為自然科學學術名詞極為罕見,在中國古生物學領域則是第一例。 講述神奇化石的故事 20世紀80、90年代,在朝陽先後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化石千餘塊,其中很多化石的發現使世界古生物界發生了激烈的震蕩,就是在那個時候,正在縣廣播站擔任編輯工作的張萬連開始對化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了解了很多關於有價值的化石發掘背後的故事,通過自己的筆把這些真實的故事告訴給大家,讓更多的人認識埋藏在我們身邊的寶藏。採訪中,張萬連向記者講述了其中一個小插曲。 1987年在朝陽縣勝利鄉發現的三塔中國鳥是第一塊在遼寧西部發現的鳥化石,正是它的發現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尋找鳥化石的熱情,並徹底改寫了鳥類進化的歷史。而在三塔中國鳥發現的背後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叫閻志有的農民發現了三塔中國鳥,使得這塊扔在野地裡的「大石頭」成為化石珍品。張萬連與閻志有的相識是在20世紀70年代。1973年3月,閻志有所在的黃花溝生產隊在打井時遇上了堅硬的巖石,社員們就放炮崩。第二天,閻志有和別人一起下井清理碎石,忽然發現一塊怪模怪樣的紫紅色石頭,後來被中科院專家認定為梅勒營鸚鵡嘴龍。 閻志有從發現恐龍化石以後,不管颳風下雨,一有時間就背著糞筐漫山遍野去找「龍」。他還經常閱讀有關化石的報刊資料,漸漸掌握了一些化石知識。苦心人,天不負。1987年7月18日上午,閻志有正在家裡出土豆,聽說附近的南爐村出了魚化石,他馬上翻過一道山梁走了十幾裡路來到南爐村。他在村邊山坡上一鏟一鏟地挖呀挖,當挖到差5分鐘到11點半時,突然剷出一塊和魚不一樣的東西。他定睛一看,石頭上隱約印著的分明是一隻少了胸部的小鳥。 閻志有把這塊化石交給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年輕的古生物專家饒成剛。饒成剛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年輕的古生物學家鮑爾·賽雷諾直到1992年2月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原始鳥類的新屬新種。他們把它命名為「三塔中國鳥」。 三塔中國鳥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世界各國都爭相報導這一發現。美國的《發現》雜誌還把這一發現評為當年全球一百項重大科技新聞之一。 一個記者的質疑 隨著在朝陽不斷挖掘出各種震驚世界的化石,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朝陽安營紮寨,進行科學研究,而張萬連則成了他們的好朋友。在與這些專業人士的接觸中,張萬連的學識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快他便第一個採寫了關於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的一篇報導,並引起反響。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時曾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鳥化石,並作為當時一個重大發現進行研究。此時的張萬連正在與十幾個中科院的專家在野外進行考察,就在一個小招待所裡,張萬連採訪了有關專家,並寫出了《中華龍鳥是鳥嗎?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是恐龍》的報導。很快,又專門採訪了周忠和與尤海魯,寫出了《海外學子談中華龍鳥》。張萬連深深地記得採訪的最後一天,他正在屋裡和周忠和、尤海魯邊採訪邊請教,突然有人跑到招待所大聲喊:「張先生,你還走不走?火車進站了!」直到這時張萬連才急忙跑向火車站。 幾篇報導的刊登在當時的媒體宣傳幾乎是一個聲音:在中華龍鳥是鳥的大環境下引起了很多非議,張萬連也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很快,《科技日報》刊發了一篇《中華龍鳥是龍不是鳥》的文章,張萬連的報導確實是實事求是的。 採訪中,張萬連向記者表示,中華龍鳥雖然是龍不是鳥,但仍然很重要。它使科學家第一次從恐龍身上看到了一種原始的羽毛。到現在為止,在北票市和朝陽縣已發現了十來種帶毛的恐龍,為鳥類的起源和飛行起源等長期爭論的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考。 作為記者的責任 在遼西朝陽古生物化石揚名世界的同時,觸目驚心的盜挖活動日益猖獗。眼睜睜地看著大自然用億萬年造就的寶貴遺產就要毀於一旦,張萬連認識到作為記者有責任:呼籲社會,求得解決。 為此,張萬連經常冒險走進盜挖現場,拍照片,甚至化裝成化石販子挨門串戶錄音暗訪,在報紙上曝光。如朝陽附近的上河首從2000年開始,被發現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化石產地,先後發現了許多珍貴化石。隨之而來的就是盜挖,開始幾十人,後來達數百人。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村頭路旁拉開了幾百米長的戰線甚至有些人挑燈夜戰。當時遠近的化石販子都麇集於此。「得知這一情況後我招集了幾個記者幾次拍下盜挖現場,一再給他們曝光。後來有關部門採取了措施,遏制了盜挖狂潮。」 2002年1月8日,張萬連又在《朝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幾千字的關於朝陽化石資源保護利用思考的文章。當時在朝陽影響很大,新華社以及一些國外通訊社都引用了此稿。 張萬連對記者說,作為一名普通的記者,我沒有更大的力量去阻止那些不法之徒,只能儘自己所能奔走呼籲,直到有一天全社會都來關注我們的化石資源,我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採訪即將結束時,張萬連對記者說,研究了這麼多年的化石,在他的心裡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寫一本關於遼寧化石的書。現在,除了報導新的化石發現外,他正在進一步搜集資料,撰寫每一項重大發現的來龍去脈,正在為孔子鳥作傳,為中華龍鳥作傳,為「古盜鳥」作傳,為遼寧古果作傳…… 新聞背景 「張氏朝陽翼龍」的發現 化石發現於早白堊世地層中,距今約1.1億年,屬於夜翼龍科的新屬種。這種翼龍兩翼展開長約1.85米,是夜翼龍科在亞洲的首次化石發現,也是迄今層位最底、保存最完整的夜翼龍化石骨架,它補充和修正了夜翼龍科的一些重要形態學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