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名字為化石命名的記者:「張氏朝陽翼龍」

2020-12-22 搜狐網
首個以名字為化石命名的記者:「張氏朝陽翼龍」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3日01:35  遼瀋晚報
  ——專訪國內首個以其名字為化石命名的新聞記者

  首席記者 陳琦巖 駐朝陽記者 劉雲輝

  2003年1月末,全國各大網站和數百家媒體的顯著位置紛紛報導了一條十分惹人注目的消息:中國古生物學領域第一次以一位新聞記者的名字為古生物化石命名:一件新發現的翼龍化石被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一夜之間,張萬連這位已年近花甲、仍在新聞戰線上工作著的記者成為朝陽市以及整個古生物圈內的知名人物。究竟是何種緣由使得一位新聞記者與一億多年前的「空中霸王」緊緊聯繫在一起?昨日,本報記者赴朝陽採訪張萬連,聽他講述自己與化石的不解情緣。

  記者的名字與化石的命名

  我們的採訪被安排在張萬連的家中,這個面積不很大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惟獨臥室的牆角擺放著的近半米高的十餘個牛皮紙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每個牛皮紙袋都塞得滿滿的,袋上用毛筆寫著「古盜鳥資料」等字樣。張萬連笑著說,這可是他的命根子,20多年來他所收集的各種關於化石的資料、報導材料和他記錄的各種手記、體會都存放在這兒,每每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他總要仔細翻閱,有時候一天要翻四五遍。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研究化石實在是一個專業性太強的事情。

  現在已基本是化石專家的張萬連正是通過這樣長年的日積月累才練就了今天的一副「火眼金睛」,採訪中不斷有電話打給張萬連,請他幫著鑑別化石的真偽。一個與張萬連非常熟識的朋友對記者說,即使是拼接得再完好的化石到了張萬連那裡都會被他識破,所以很多人在買化石的時候都希望和他一起去,免得上當。

  我們的話題很快談到那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翼龍化石。張萬連向記者表示,他大概是在2002年10月份接到中國科學院專家給他打來的一個電話,對方告訴他,一件已經研究完畢的化石將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後不久,張萬連相繼接到了中科院專家研究該化石的一些成果資料。張萬連謙虛地對記者說,其實這些年我沒做什麼,只是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一不小心」成了實足的「化石迷」。

  在張萬連的家裡我們看到了以張萬連名字命名的那塊翼龍化石的圖片,張萬連說,至今他也沒看到那塊翼龍化石,聽說那塊化石就放在北京,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和這塊化石合張影,把他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很有意義。

  此後,記者又撥通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汪筱林的電話,他便是「張氏朝陽翼龍」化石的研究人員之一。汪博士向記者表示,他和另外幾名工作人員於2002年在被稱為世界化石寶庫的遼西朝陽,又發現了兩種新翼龍。他們在2003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報導了這一研究發現。他們將其中一種新翼龍,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汪博士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張萬連先生長期宣傳熱河生物群化石保護所做的辛勤工作。

  據介紹,目前為化石命名多用化石發現者的名字和國內知名專家的名字,以新聞記者的名字作為自然科學學術名詞極為罕見,在中國古生物學領域則是第一例。

  講述神奇化石的故事

  20世紀80、90年代,在朝陽先後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化石千餘塊,其中很多化石的發現使世界古生物界發生了激烈的震蕩,就是在那個時候,正在縣廣播站擔任編輯工作的張萬連開始對化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了解了很多關於有價值的化石發掘背後的故事,通過自己的筆把這些真實的故事告訴給大家,讓更多的人認識埋藏在我們身邊的寶藏。採訪中,張萬連向記者講述了其中一個小插曲。

  1987年在朝陽縣勝利鄉發現的三塔中國鳥是第一塊在遼寧西部發現的鳥化石,正是它的發現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尋找鳥化石的熱情,並徹底改寫了鳥類進化的歷史。而在三塔中國鳥發現的背後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叫閻志有的農民發現了三塔中國鳥,使得這塊扔在野地裡的「大石頭」成為化石珍品。張萬連與閻志有的相識是在20世紀70年代。1973年3月,閻志有所在的黃花溝生產隊在打井時遇上了堅硬的巖石,社員們就放炮崩。第二天,閻志有和別人一起下井清理碎石,忽然發現一塊怪模怪樣的紫紅色石頭,後來被中科院專家認定為梅勒營鸚鵡嘴龍。

  閻志有從發現恐龍化石以後,不管颳風下雨,一有時間就背著糞筐漫山遍野去找「龍」。他還經常閱讀有關化石的報刊資料,漸漸掌握了一些化石知識。苦心人,天不負。1987年7月18日上午,閻志有正在家裡出土豆,聽說附近的南爐村出了魚化石,他馬上翻過一道山梁走了十幾裡路來到南爐村。他在村邊山坡上一鏟一鏟地挖呀挖,當挖到差5分鐘到11點半時,突然剷出一塊和魚不一樣的東西。他定睛一看,石頭上隱約印著的分明是一隻少了胸部的小鳥。

  閻志有把這塊化石交給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年輕的古生物專家饒成剛。饒成剛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年輕的古生物學家鮑爾·賽雷諾直到1992年2月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原始鳥類的新屬新種。他們把它命名為「三塔中國鳥」。

  三塔中國鳥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世界各國都爭相報導這一發現。美國的《發現》雜誌還把這一發現評為當年全球一百項重大科技新聞之一。

  一個記者的質疑

  隨著在朝陽不斷挖掘出各種震驚世界的化石,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朝陽安營紮寨,進行科學研究,而張萬連則成了他們的好朋友。在與這些專業人士的接觸中,張萬連的學識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快他便第一個採寫了關於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的一篇報導,並引起反響。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時曾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鳥化石,並作為當時一個重大發現進行研究。此時的張萬連正在與十幾個中科院的專家在野外進行考察,就在一個小招待所裡,張萬連採訪了有關專家,並寫出了《中華龍鳥是鳥嗎?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是恐龍》的報導。很快,又專門採訪了周忠和與尤海魯,寫出了《海外學子談中華龍鳥》。張萬連深深地記得採訪的最後一天,他正在屋裡和周忠和、尤海魯邊採訪邊請教,突然有人跑到招待所大聲喊:「張先生,你還走不走?火車進站了!」直到這時張萬連才急忙跑向火車站。

  幾篇報導的刊登在當時的媒體宣傳幾乎是一個聲音:在中華龍鳥是鳥的大環境下引起了很多非議,張萬連也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很快,《科技日報》刊發了一篇《中華龍鳥是龍不是鳥》的文章,張萬連的報導確實是實事求是的。

  採訪中,張萬連向記者表示,中華龍鳥雖然是龍不是鳥,但仍然很重要。它使科學家第一次從恐龍身上看到了一種原始的羽毛。到現在為止,在北票市和朝陽縣已發現了十來種帶毛的恐龍,為鳥類的起源和飛行起源等長期爭論的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考。

  作為記者的責任

  在遼西朝陽古生物化石揚名世界的同時,觸目驚心的盜挖活動日益猖獗。眼睜睜地看著大自然用億萬年造就的寶貴遺產就要毀於一旦,張萬連認識到作為記者有責任:呼籲社會,求得解決。

  為此,張萬連經常冒險走進盜挖現場,拍照片,甚至化裝成化石販子挨門串戶錄音暗訪,在報紙上曝光。如朝陽附近的上河首從2000年開始,被發現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化石產地,先後發現了許多珍貴化石。隨之而來的就是盜挖,開始幾十人,後來達數百人。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村頭路旁拉開了幾百米長的戰線甚至有些人挑燈夜戰。當時遠近的化石販子都麇集於此。「得知這一情況後我招集了幾個記者幾次拍下盜挖現場,一再給他們曝光。後來有關部門採取了措施,遏制了盜挖狂潮。」

  2002年1月8日,張萬連又在《朝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幾千字的關於朝陽化石資源保護利用思考的文章。當時在朝陽影響很大,新華社以及一些國外通訊社都引用了此稿。

  張萬連對記者說,作為一名普通的記者,我沒有更大的力量去阻止那些不法之徒,只能儘自己所能奔走呼籲,直到有一天全社會都來關注我們的化石資源,我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採訪即將結束時,張萬連對記者說,研究了這麼多年的化石,在他的心裡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寫一本關於遼寧化石的書。現在,除了報導新的化石發現外,他正在進一步搜集資料,撰寫每一項重大發現的來龍去脈,正在為孔子鳥作傳,為中華龍鳥作傳,為「古盜鳥」作傳,為遼寧古果作傳……

  新聞背景 「張氏朝陽翼龍」的發現

  化石發現於早白堊世地層中,距今約1.1億年,屬於夜翼龍科的新屬種。這種翼龍兩翼展開長約1.85米,是夜翼龍科在亞洲的首次化石發現,也是迄今層位最底、保存最完整的夜翼龍化石骨架,它補充和修正了夜翼龍科的一些重要形態學特徵。











相關焦點

  • 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215枚翼龍蛋為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
  • 吉林考古界又有新成就 在遼西發現翼手龍類化石
    「吉大翼龍」長春亮相(圖01、圖02)  這是我國古生物學界第二塊以大學名字作為古生物屬名而命名的珍稀動物化石  巷報訊 (記者 李嘉雪)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昨日首次展示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能夠飛行的早白堊紀爬行動物新類群——吉大翼龍化石的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
  • 最小翼龍化石之一,似麻雀,翼展25釐米,森林翼龍以蚊子等為食
    在遠古生物,翼龍的種類非常多,已知的有近100多個品種的翼龍,而在翼龍中,不是所有翼龍種類都像風神翼龍或哈特茲哥翼龍那麼龐大,翼展超過12米,也有些種類的翼龍非常小,如鳥類般大小,所以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這次來認識一種小型翼龍——森林翼龍,森林翼龍化石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翼龍化石
    這種翼龍被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Nemicolopterus crypticus),意指隱藏在森林中的居住者,這個稱呼形象地反映了它的樹棲生活方式。 據汪筱林、周忠和介紹,這件翼龍化石的特殊價值不僅僅在於一個「小」字,它所蘊涵的獨特形態特徵和生活方式,為揭開翼龍這個「空中霸主」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18183首頁 精靈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究極綠寶石化石翼龍在哪 來源:網絡
  • 《精靈寶可夢》圖鑑142:唯一有超級進化的化石精靈——化石翼龍
    ,那本篇就讓我們來看看化石翼龍這隻寶可夢吧。化石寶可夢——化石翼龍(屬性:巖石/飛行)化石翼龍的分類非常簡單明了,直接說是化石寶可夢,屬性是巖石跟飛行,化石翼龍的身體是灰色的,翅膀上有部分是紫色的,原形與白堊紀的翼龍很像,它的爪子有四個;它是唯一能通過等級提升學會鐵頭的非鋼屬性寶可夢,也是唯一能進行超級進化的化石寶可夢
  • 【光明日報】悟空翼龍類:翼龍進化消失的一環
    儘管人們相信翼手龍類是從某種喙嘴龍類進化而來,然而,自1801年,居維葉研究第一件翼龍化石並確認其為飛行爬行動物以來,古生物學家只發現了分別屬於喙嘴龍類和翼手龍類的兩大類群的翼龍化石,並沒有發現過形態上處於過渡階段的翼龍化石。對翼龍的研究因此缺失了中間環節,這讓翼龍愈發的神秘莫測,也讓古生物學家黯然神傷。
  • 你以為翼龍都很大,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
    當時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要路溝進行考察,當他們翻看那些石板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些細小的化石。翼龍專家汪筱林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具翼龍的化石,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小翼龍的化石被帶回北京,然後由專業的化石清理師進行細緻的修復。由於化石太小,化石的修復往往要用上顯微鏡才行。當化石被修復之後,科學家們看到了一隻小翼龍的化石。
  • 加拿大發現世界第一隻「北風冷龍」,風神翼龍地位受到挑戰
    而第一個實現這種能力的生物,就是恐龍時代的翼龍。翼龍不但是迄今為止第一個擁有飛翔能力的物種,它還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最大的飛行動物,風神翼龍的翼展可以達到10-15米,體重250千克左右,站起來的身高超過6米。至今在人們對恐龍時代的幻想當中,翼龍都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遼寧朝陽「最好玩」的地方,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必遊,你去過嗎
    鳳凰山:鳳凰山是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豐富的動植物中有不少國家珍稀品種,通往山頂的路地勢比較險峻,請注意安全,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建築面積12300平方米,陳展近千個古生物化石標本,化石標本內容包括無脊椎、昆蟲、恐龍、翼龍、哺乳類、古植物等,配有370塊圖板
  • 口袋之旅化石翼龍技能怎麼搭配 招式搭配推薦
    口袋之旅化石翼龍技能怎麼搭配。口袋之旅h5一款還原口袋妖怪原作的回合制策略html5遊戲,不同的口袋妖怪有不同的屬性,招式也有其屬性,角色也是豐富多樣,一共400多個口袋妖怪,近千個不同的技能,給你帶來GBA時代那最初的激情與澎湃。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翼龍是侏羅紀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翼龍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飛行動物,它們是統治天空的爬行動物。據悉,首個翼龍化石是1784年發現的,此後陸續發現大量翼龍化石,科學家推斷它們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最終在6000萬年前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期間消失。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新疆網訊(記者 梁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團隊近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了兩類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其中一類恐龍足跡命名為牛氏亞洲足跡,其大小是之前發現最大化石足跡的1.5倍,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 巨型翼龍站起來和長頸鹿一樣高,以恐龍為食
    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飛行動物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巨型翼龍,巨大的翼龍看上去並不粗壯,很多人都以為它們以魚類為食的「大海鳥」,但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歐洲的巨型翼龍卻以陸地上的恐龍為食,它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掠食者,這種翼龍就是哈特茲哥翼龍。
  • 地球上第一個穿上「羽絨服」的,竟然是最早翱翔於天際的翼龍
    圖片:John Conway / Wikimedia Commons說起來,人們對翼龍的研究有著很長的歷史(甚至早於恐龍),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1784年義大利自然學家科西莫·科利尼(Cosimo Collini)的發現,只不過那時的人們對翼龍知之甚少,連翅膀都被認為是翼龍遊泳的工具。
  • 中國恐龍化石分布
    目前,中國根據骨骼化石研究命名了308種恐龍,根據蛋化石命名了70種恐龍蛋,根據足跡化石命名了60種恐龍足跡。此外,中國還有數十個未定種的恐龍,並未包括在上述統計數字中。 恐龍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22個省市區,它們是遼寧、內蒙古、四川、新疆、甘肅、雲南、河南、山東、廣西、江西、浙江、山西、廣東、黑龍江、河北、重慶、安徽、貴州、吉林、陝西、寧夏和西藏。
  • 翼龍最近「近親」居然不會飛
    兔蜥骨骼部分化石翼龍是最早進化出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它們主宰天空長達1.5億年,最終在大約6600萬年前滅絕。然而,翼龍進化起源的關鍵細節以及它們如何獲得飛行能力仍是未解之謎。為了深入了解其進化過程,填補化石記錄中的一些空白,找到翼龍的「近親」是當務之急。
  • 浙江義烏一村莊發現上百個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杭州11月20日電(記者馮源)浙江省義烏市是聞名中外的小商品之都,而在距今8000萬到1億年前,當地則是「恐龍樂園」。浙江省的古生物學家經過近5年的調查研究,已經在當地的觀音塘村發現了上百個恐龍足跡化石,數量豐富,保存密集。
  • 建昌化石之最:第一種羽毛有顏色的恐龍(圖)
    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較之以往在朝陽「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最早」的「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000萬至3000萬年,較之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德國始祖鳥要早約幾百萬年至10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