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大腦起源研究獲進展

2021-01-09 科學網

 

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誌上,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在橡子蠕蟲(acorn worm)發現了一些調控脊椎動物大腦發育的遺傳進程。

 

異常複雜的脊椎動物大腦的起源頗有些神秘。「在進化方面,它基本上就像不知道從何處冒出來的。你在其他的動物中看不到解剖學上與它相似的東西,」芝加哥大學研究生、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BL)研究人員Ariel Pani說。

 

在這篇文章中,科學家們致力找尋了脊椎動物胚胎中三個「信號傳送中心」的古老證據。這三個信號傳送中心是構成大腦發育基礎的無形支架的主要組成元件。這些信號傳送中心標誌性的分子特徵幾乎在脊椎動物進化近親無脊椎動物海鞘和文昌魚中完全喪失。這表明這些信號傳送中心是在脊椎動物中才開始形成的。

 

然而,令人驚訝地是,科學家們在相對較遠親緣關係的橡子蠕蟲中卻發現了高度相似的信號傳送中心。橡子蠕蟲的胚胎缺乏可與脊椎動物大腦媲美的神經系統結構,它們在5千萬年前便從脊椎動物中分離出來。Pani和同事們發現在橡子蠕蟲中,信號傳送中心主導了胚胎主體的形成。

 

Pani說:「這表明橡子蠕蟲是半索類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儘管它大體上沒有脊椎動物樣神經系統,只是擁有一些非常複雜的脊椎動物樣的機制來建立它的主體。這一研究最廣泛的意義之一在於讓我們知道奇異的、溼軟的海生動物也可提供信息,讓我們了解到脊椎動物的發育和遺傳是以一種你未預想的方式進化的。」

 

至於海鞘則無需擔心:因為它不會被橡子蠕蟲篡奪地位。「如果我們希望了解脊椎動物的進化,文昌魚和海鞘仍是我們觀察的首選動物。但是如果我們想了解不同之處,我們現在就知道看看解剖學上有差異的動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從這些動物上你將意外地找到一些令人注目的相似之處。我認為這一原則廣泛適用於了解動物的進化,」Pani說。

 

MBL採集和保存了超過200種不同的海洋動物類型,長期以來一直是開展進化和發育比較研究的重要研究中心。Pani 說:「MBL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角度,能夠以一種相當直接地方式來開展研究。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開發,現在很多研究人員能夠在任何感興趣的地方自由地選擇一種動物,以從前無法想像的速度追蹤它的研究進展。我認為它將產生相當的影響。」(生物通: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科學網—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儘管太陽風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是太陽風起源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最後解決。主要原因是沒有衛星能靠近太陽去觀測,所有對其起源的研究都是基於模型得來的假說。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研究表明,環節動物具有一定的感知、協調運動和學習能力,與其相關的神經解剖結構則指示了其他物種類似的行為活動模式背後的機制。水蛭可以產生兩種節律行為:心跳和遊動。規則的心跳節律是由心臟起搏神經元產生的,具體表現為動作電位與抑制性突觸電位的交替爆發。
  • 只有一百萬個神經元,卻是昆蟲最強大腦,教會我們意識的起源
    人腦中的兩種意識當我們談論昆蟲的意識時,有必要澄清我們的意思,因為意識這個術語有很多層意思。儘管昆蟲的大腦很小——最大的比一粒米還要小得多,但研究表明,它們和人類的具有相同的古老功能。昆蟲中樞複合體以相同的整合方式將記憶、穩態需求和感知聯繫在一起,這種集成也有相同的功能:實現有效的動作選擇。
  • Hedgehog信號通路傳遞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的研究人員在Hedgehog信號通路傳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8月16日在線發表在《細胞研究》(
  •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3月7日電(記者王珏玢)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布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此次入選的十大進展包括:三疊紀具喙的基幹龜類及龜類的早期演化;改寫有袋類起源的混元獸;距今3至4萬年前人類踏足高海拔青藏高原腹地;古生物學教材《生物演化與環境》;從化石研究現代鳥類生物學特徵的演化;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不對稱飛羽;揭秘海洋生態系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中的響應過程;埃迪卡拉紀具附肢兩側對稱動物的足跡;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貴州劍河寒武系苗嶺統及烏溜階層型剖面和點位。
  •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 2012年05月02日09:23 來源:中國科學院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其中,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發表的《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哺乳動物的大腦起源大腦進化是達爾文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得益於他對生物本能、社會互動、運動感官控制、道德意識和認知起源的興趣,達爾文極早地認識到了大腦演化在整個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起源理論的影響下,19 世紀後期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在複雜行為中發揮的重要功能。然而,直到 1882 年達爾文去世之前,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還是很少。
  • 各獲重要證據 兩種人類起源學說再起爭端(組圖)
    「非洲起源說」、「多地區進化說」各獲重要證據  現代人類究竟來自何方?目前,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走出非洲學說」和「多地區進化說」。各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爭論了數十年。  近日,《南非的現代非洲人》和《更新世晚期俄羅斯地點測年,給現代人類遷徙的啟示》兩篇有關現代人類起源及遷徙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月11日的《科學》雜誌上,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證據。與此同時,中國古人類學者也陸續公布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為「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據。一場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學術爭論,持續蔓延。  人類來自何方?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近日評選公布了「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蘭州大學張東菊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共同主導合作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它們是繼昆蟲之後首批進化成具有飛行能力的史前脊椎動物,它們不僅僅會跳躍和滑翔,還通過拍打翅膀產生升力,在空中持續飛行。同時,翼龍骨骼是中空的,大腦較大,神經葉發達,骨骼上有多個峰冠,與飛行肌肉連接在一起。兔蜥龍是翼龍的祖先物種?藝術家描繪的兔蜥龍,位於圖像最前方。
  • 人是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
    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呢?答案是:真蛸(xiāo),章魚的一種。研究發現,記憶的產生就和這些神經元有關,當兩個互不相關的神經元相連接時,就有可能形成一段新的記憶。學習能力也是如此,科學家曾經在猴子的大腦中植入過一個細小的電線,另外一頭連接著顯示器。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對鳥類大腦核心成分、連接方式、分子特性和生理機能,以及與哺乳動物神經迴路和功能模式的區別研究,統稱為進化連接組學。非哺乳類脊椎動物的端腦似乎由多個皮層下細胞群組成,且其中只有一個很小的區域BVR與哺乳動物的基底神經節具有同源關係。
  •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2017-12-29 【字體: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進行量子調控和測量,結合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一維有限溫多體系統在經典氣體和量子液體之間轉變的量子臨界性質,並通過測量其相位關聯觀測到了拉亭傑液體的冪定律關聯特性,在低維量子多體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2020-09-1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令人意外的是,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緣中中新世~16 Ma的哈拉瑪蓋組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團隊發現了全北界最晚的一顆石炭獸的上頰齒化石。該頰齒具有五個尖,為典型的早期溝齒獸類型。
  •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2016-12-0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大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曲大輝研究組在基於納米粒子動態自組裝的多穩態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