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百萬個神經元,卻是昆蟲最強大腦,教會我們意識的起源

2020-12-17 句理pro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蜜蜂喜歡花蜜的味道嗎?當螞蟻找到麵包屑時,會感覺好點嗎?昆蟲僅僅是微小的機器人嗎?或者,用哲學家託馬斯·內格爾的話來說,作為一隻蜜蜂有什麼感覺嗎?

不只是大多數科學家和哲學家會嘲笑這個問題,當我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也覺得稍顯愚蠢。但是現在,研究正在挑戰對無脊椎動物意識的輕視態度。

人腦中的兩種意識

當我們談論昆蟲的意識時,有必要澄清我們的意思,因為意識這個術語有很多層意思。從生理學上講,意識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簡單來說,意識就是對內外環境的感知及反應,長久以來,意識為人類獨有,但隨著科學研究的展開,意識已拓展至動物界,作為蜜蜂的一種,蜜蜂存在意識成為共識,每個人也都同意蜜蜂可以接收環境信息並對其經過分析計算後做出反應。

但對於未知的好奇使我們提出另一個問題:昆蟲是否能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感受和感知環境?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現象意識」。

影片《機器人與弗蘭克》劇照

很明顯,巖石和機器人沒有現象意識,因為他們內心黑暗、沒有自主感知環境的能力。相反,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跑到某個地方吃飯不僅僅是條件反射,它嗅著食物的氣味,邊跑邊觀察周圍的環境並隨時調整路線,直到找到食物。

意識有時被用來指一種更複雜的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這是一項罕見的成就,它使得人區別於動物。人類很可能是唯一擁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即便如此,我們大多只是在較小層面有意識,很少停下來進行真正的自我反思。

意識的結構與神經基礎

我們對意識的典型處理是通過觀察行為。我們認為嬰兒和狗會感到飢餓,部分原因是當他們感到飢餓時,會產生某些特定行為,比如啼哭、叫。

當我們觀察昆蟲這樣的動物時,行為類比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它們的外表和行為都不像我們。我們可以說,當我們打擾蜜蜂的蜂房時,它很生氣,但是一隻憤怒的蜜蜂全然不像一個憤怒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所以沒有經驗的人很難進行正確的判斷。行為本身當然不能證明任何動物都是有意識的。

一種新興的動物意識方法提供了一條前進的道路,這種新方法不是從行為轉向經驗,而是直接轉向意識的神經基礎。

即使昆蟲的行為與我們非常不同,它們的大腦和我們的大腦也可能有重要的相似之處。在這種新方法中,我們可以判斷昆蟲的大腦是否具有支持任何意識形式的基本能力的結構。

中腦的位置

人類的感知能力取決於中腦的結構,中腦是進化的神經核心,新皮層像厚厚的外殼一樣包圍著它。自我意識需要我們進化出複雜的大腦皮層,但是意識是由更簡單和進化上更老的中腦支持的。

為什麼中腦如此重要?

一旦動物開始在環境中移動,它們必須決定下一步去哪裡。有效的決策需要將許多不同的信息來源結合成一個單一的神經模型,對世界有一個單一的視角。

在這種整合中將知識、欲望和感知聯繫在一起,是對世界的第一人稱視角的開始,因此也是有意識體驗的起源。

你覺得這隻螞蟻很生氣嗎?

儘管昆蟲的大腦很小——最大的比一粒米還要小得多,但研究表明,它們和人類的具有相同的古老功能。

昆蟲中樞複合體以相同的整合方式將記憶、穩態需求和感知聯繫在一起,這種集成也有相同的功能:實現有效的動作選擇。

在蜜蜂身上,中樞複合體使它能夠完成非凡的壯舉。因此,儘管昆蟲大腦和人類大腦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但它們的結構出於同樣的原因做著同樣的事情,因此支持同樣的第一人稱視角。

這是認為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是有意識的有力理由,但它們對世界的體驗沒有我們人類的豐富和詳細罷了,因為我們的大腦皮層為意識增添了一些東西!

一百萬個神經元,腦神經研究的不二之選

如果這個論點是正確的,研究昆蟲是研究意識基本形式的一個極其有效的方法。蜜蜂的大腦只有不到一百萬個神經元,大約比人類少五個數量級。這對於繪製出完整的昆蟲神經系統的圖像當屬一大福音,而且已有幾個實驗室在研究之中了。

一旦我們繪製出昆蟲神經系統的圖像,我們就可以模擬它來測試計算功能的理論。像「綠色大腦項目」這樣的倡議已經利用現有的知識,開始建造一種生物激發的無人機,可以在複雜環境中表現得像蜜蜂一樣。

研究無脊椎動物的經驗也開啟了研究意識經驗如何以及為什麼進化的可能性,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環境中的移動性。失去自由導航能力的寄生蠕蟲也失去了負責第一人稱視角的大腦結構。

這表明意識和環遊世界的需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闡明迫使動物進化意識能力的環境要求,我們或許可以闡明主觀性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大腦圖譜!顯示了果蠅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
    詳細繪製人類大腦圖譜有助於解開其中的一些謎團,但我們自己的大腦是如此令人驚嘆的複雜器官,以至於我們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一個團隊剛剛創造出了一種更小的3D圖像——果蠅的大腦。它展示了大腦10萬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這是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大腦圖譜。
  • 意識覺醒!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而意識,不過是大腦的「副產品」罷了,也根本沒有能力去影響大腦。 這是我們當代流行的觀點。不行你問問自己:沒有腦子,你還能有意識嗎? 意識其實是大腦的能量場:意識的半電磁場理論 麥克法登提出了半電磁場理論。 我們在大腦中編碼信息,當然,信息都是有物理基礎的。 他認為,沒有任何電磁場意識理論會否認通過傳統的神經元/突觸傳遞來進行大部分或大多數大腦信息處理。
  • 史前人類藝術創造力與意識的起源
    該研究聯合作者、法國波爾多大學學者弗郎西斯科·德埃裡克表示,「這表明該地區的雕刻至少始於1.35萬年以前,填補了我們對這一廣大地區藝術起源的認知真空。」如果不知道意識的本質,我們也就無法知道究竟哪些生物擁有這種特質。在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人類中樞神經系統裡,每一種神經元可能只對某些感覺的輸入有反應。神經細胞,也就是神經元,通常十分長而纖細。
  • 鳥有大腦皮層,那它有意識嗎?
    另一組研究人員(尼德等)則針對「如果缺乏大腦皮層、不具備典型的分層結構,那麼知覺意識是否也會缺乏」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們使用視覺檢測任務來檢驗烏鴉端腦的單個神經元是否會對感知產生反應(他們認為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對鳥類意識經驗進行標記)。研究發現,神經元活動遵循一個兩階段反應過程,其中第一個活動主要反映身體的刺激強度,而第二個活動則反映烏鴉的直覺報告。
  • 學習效率高的人,都懂得運用大腦的記憶力原理,2個步驟教會你
    大腦裡的突觸我們的大腦大概有800億個神經元左右,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連結」在一起。如下圖所示,實際上這種「連結」並不真的連結著的,它是通過形成突觸這樣的結構,從而把神經元上的電信號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的。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通過測量大腦信號,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獲得了關於 「鳥腦」 意識的神經科學證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觀察意識的進化,以及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到目前為止,這種意識只出現在人類和與人類大腦相仿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鳥類大腦與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完全不同。
  • 36氪領讀 | 解構意識大腦:如何看待「情緒」對行為的影響?
    這種合作布局導致我們的機體成為由萬億個不同種類的細胞組成的高度分化的組合。當然,這些細胞中包括了 大腦最特別的構成要素:神經元。多細胞生物,或者說後生生物的細胞與單細胞生物是不同的,主要差別在於單細胞生物的細胞必須自給自足,而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則生活在差異極大、極為複雜的環境中。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在果蠅大腦的3D圖像中發現了隱藏神經元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些數據加快理解大腦如何影響行為。An adultfruit-fly brain in all its glory.成年果蠅大腦完全時期。但是如何理解驅動這些行為的神經網絡仍舊是個挑戰。這張圖片的數據於7月19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數據是從將昆蟲的大腦的單個細胞分析——揭開了以前從未見過的神經元的面紗。對科學家而言,這是一種研究果蠅行為的新工具,可以他們將昆蟲的神經網絡與其他物種的神經網絡進行比對。
  • 人類可以複製意識嗎?先搞清楚這850億個神經元如何運作再說
    因為人類對於自身的意識或情緒如何產生、大腦如何運作和變化,尚都沒有掌握清楚。而若想創造意識,首先需要了解意識。對人類而言,意識是最重要、最獨特,也是最美妙的東西。密林清溪的幽清,斷崖絕壁的險峻,安逸或窒息中,人們都能感受到些許美感。意識讓我們看到的世界不僅僅是世界本身的樣子,我們甚至可以憑藉意識構建一個虛幻的世界並獲得體驗感。
  • 意識從何而來,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到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什麼?意識就是大腦的運動,這個說法恐怕過於簡單了。大腦運動能夠產生思維,但並不代表這就是意識。大多數的動物都有大腦,通過大腦它們也能夠產生思維,去覓食、躲避危險等等,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具有意識。意識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從意識出發,我們會產生很多疑問,比如為什麼我在這個身體中,你在那個身體中?出生之前我沒有意識,死亡之後也沒有意識,那麼如果我這個身體從來就沒有出生,那麼是不是說我的意識就永遠不會出現呢?意識是不是人類所獨有,動物有沒有意識?身邊的小貓小狗、蛇蟲鼠蟻,乃至細菌病毒,它們有意識嗎?
  • 新知|「最強大腦」的記憶密碼
    具有超強記憶能力的「最強大腦」是如何練就的?前不久,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研究團隊對「過目不忘」背後的神經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其實都是人類的工作記憶,而工作記憶的好壞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 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
    封面故事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人類傾向於相信我們是唯一擁有某些特徵、行為或能力的物種,尤其是在認知方面。偶爾,我們也會將這些特徵延伸到靈長類動物或其他哺乳動物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認為是人類例外論的證據越來越多地被推翻。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安德裡亞斯·尼德等科學家認為,「意識和大腦皮層之間的關係只有人類獨有」的觀點現在也有了反駁它的證據。
  • 一些意識理論,讓我們在理解意識的路上「開倒車」
    然而,目前我們給出的答案中,就連最深刻的那幾個,都只不過是現代的粘液理論。意識的振蕩理論(Oscillation Theory)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躍成名,如今仍有其擁躉。簡單來說,大腦的主要構件是神經元,神經元能以電化學信號的方式,處理和傳遞信息。當我們記錄單個神經元的電化學活動時,能觀察到神經元細胞膜電壓的上下浮動。
  • 人類的意識是什麼?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
    人類的意識是什麼?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人體中最特殊的器官,非大腦莫屬了,大腦具備獨一無二的智慧,能夠分辨事物的好與壞,還能產生意識,這就是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不同。意識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準確的定義,我們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多年,人死後意識會不會隨之消失呢?這些謎題充滿著神秘色彩,激勵著科學家不斷找尋答案。
  • 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機械的、重複的、狹隘的思維不能帶來理想成果,思維必須插上想像力的翅膀和創造力,才能飛到一個新的境界。哥白尼的日心說完全顛覆了地心說,牛頓的三條物理定律完全是空穴來風,所有這些偉大的成就都來自「異想天開」。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中有超越思考的東西,那在哪兒?
  • 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也能做深度學習,未來10年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將...
    如果神經元與深度學習之間的關聯得以確認,我們就能開發更好的腦機接口,從疾病治療到增強智能,隨之而來的應用也將開啟各種可能。哺乳動物大腦的神經元也能做深度學習這項研究由Richards和他在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生Jordan Guerguiev一起,與DeepMind的Timothy Lillicrap合作完成。
  • 最強大腦超強記憶法真的可行嗎?
    最強大腦超強記憶法真的可行嗎?人們經過短期培訓之後,能夠大幅度提升記憶力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首先,因為我們大腦的潛力是無窮的,它那龐大的容量可以地球上的海洋相媲美,大腦皮層是有1000多億個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之間通過兩萬多個突出連接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可以想像神仙之間的通訊是何等的高速暢通,每個十幾元在接收到成千上萬個神經元傳來的信息的同時,還要向其他行神經元傳出信息。
  • 大腦怎麼知道出了地鐵站往哪走?果蠅神經元或揭曉答案
    Giocomo兩項果蠅研究揭示了大腦的定向系統是如何將環境地標與自我定位信息聯繫起來的,這種聯繫對於準確導航來說非常關鍵。我們都知道,想要探索世界,方向感很重要。在哺乳動物中,這種「方向感」主要來自被稱作「頭部方向細胞」的神經元。
  • 大腦如何產生這麼多不同類型的神經元?
    Sad1基因存在於秀麗隱杆線蟲所有的300個神經元中,在不同的神經元中剪接成不同的版本。包含一個版本的神經元發出紅色螢光(上),包含另一個版本的神經元發出綠色螢光(中),顯示黃色的神經元則包含兩個基因版本(下)。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證實,神經發生會在多種成年動物的大腦中出現,並最終發現,成年人類大腦中存在形成新神經元的跡象。據推測,海馬體每天會生成數百個神經元——這是一個形似逗號、與學習和記憶有關聯的腦區。成年人的大腦中依然存在神經發生,這一概念如今已被廣泛接受,你甚至可以在市面上找到號稱能促進這個過程的飲食和鍛鍊方案。不難想見,就連TED大會上都有一場演講對此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