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曾經說過,活著意味著古希臘。
思維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推動著人類從原始的野生蒙昧到現在的發達文明。人類通過思維認識、適應甚至改造世界,與世界交互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思維的飛躍。
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
由此可見,思維具有目的性、程序性和實踐性,這是思維的基本特徵。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機械的、重複的、狹隘的思維不能帶來理想成果,思維必須插上想像力的翅膀和創造力,才能飛到一個新的境界。
哥白尼的日心說完全顛覆了地心說,牛頓的三條物理定律完全是空穴來風,所有這些偉大的成就都來自「異想天開」。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中有超越思考的東西,那在哪兒?
正如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的,「人類是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計算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思維的力量是強大的,現代科學的發展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光靠思考不能調動我們所有的力量,只有發揮直覺和本能的無意識力量,我們才能走向更大的創造力。
關上思考之門,靈感更容易就進來了
你一生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或構思一個創造性的想法,我努力工作,努力思考,但我仍然不能理解他。當我放下他,放慢速度,但突然在某個時刻,靈光突然出現,我充滿了洞察力,奇怪的想法突然打開,妙想不請自來。
肯威爾伯曾在《意識光譜》:「物理學家已經充分意識到,客觀測量和驗證再也無法成為絕對實相的標誌,因為被測量的客觀對象永遠不可能與進行測量的主觀意識完全分離——被測量物和測量者、被驗證物和驗證者。從這一層面來看,它們是完全相同的一體。主觀無法調整客觀,因為主觀與客觀最終都是完全相同的一體。」中說過
一般說來,我們在這座山上,常常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只有當我們離開這裡,帶著我們的思考對象相分離,我們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和全貌。
因為作為一個思想家,無論你看到什麼,得出什麼結論,思考的對象和你是一體的,是互動的,在一個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你所看到的只是你認知的一個投影。當思維之門關閉,主客體分離,場域中流動的本能和無意識的力量就可以得到釋放,這是靈感的時刻。
幹得好天成,這是偶然的。
大多數時候,不是你能找到答案和靈感,而是他們找到了你。只有在這個時候,你必須關閉意識之門,讓無意識之窗自動打開。
無意識對思維的超越是以意識為基礎的
的一天,凱庫勒在火旁打盹,突然間他意識到一些有機化合物的分子不是開放結構,而是環狀結構,這就是苯的發現。
許多想像力的跳躍出現在閒暇時間,這很容易導致一種誤解,即頓悟不需要努力。相反,頓悟大多發生在緊張的思考活動後的休息中。在思考的過程中,思考者試圖解決問題或爭論,但他受挫了,所以暫時放下了問題或爭論,此時,無意識將自動接管並繼續先前的努力,並產生靈感。
靈感不會像閃電一樣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像奇蹟一樣擊中你,他更像是風,不停地吹著徐徐,最後把你吹到靈感的發源地。
生物學家發現,人腦中有數百億神經元,思考時神經元之間會有生化聯繫,聯繫越自由,思維就越活躍。因此當我們在思維上遇到瓶頸時,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環節的自由度是有限的,此時,我們停止思考,讓神經元回到自由馳騁的狀態,但問題不會突破。
那麼,神經元的連結從何而來?
他來自有意識的學習。學習的本質是大腦神經元產生新的聯繫。這個過程的另一個本質是神經元和神經元是通過學習生成的。
神經元連接通常處於深度睡眠狀態,當無意識的力量進入時,一些處於睡眠狀態的神經元將被喚醒進入活動狀態,喚醒神經元越多,想像力就越有創造力。因此沒有通常的有意識的學習積累,就沒有等待醒來的神經元聯繫。
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是的。
用「思」「行」鍵注射心臟
真正的主人似乎有一種無意識的力量,或直覺的本能。面對敵人,沒有辦法取勝,創作時,這是自然的,流暢自然的感覺就像一陣微風。
朱光潛曾把書法家的這種感覺稱為「筋肉習慣」。當一個書法家拿起一支筆,他會進入一種不在乎任何思考的狀態,他的大腦似乎處於無意識狀態,他的手和身體似乎自然而然地跟著筆走,終於一次完成了工作。
那麼,如何使思維與行動融為一體,消解主客體的分離呢?
1、 關鍵在於人的內心,要進入「無我」,「無意識」的狀態,那就是禪修要追求的狀態。
「無我」,「無意識」狀態是放棄心中所有的想法,比如勝利、害怕失敗、想要得到、害怕失去等等,這樣就不會讓任何想法出現,讓心臟產生任何停滯和阻礙。
2、 所謂「筋肉習慣」的感覺,來自於經過大量實踐和思考後的超越。
在《庖丁解牛》中文慧王看到高超的技巧,與「合於《桑林》競爭的是《經首》的會議。忍不住讚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鮑丁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因此真正的思想與行動的統一是「將心注入」,他在工作中無私,在單調中反覆打磨,在主體與客體之間融為一體,從而在無意識中產生直覺與本能的力量。此時,無意識的力量將超越思維和技術的頂峰,達到所謂的「道」境界。
「道」超越「術」是基於對「術」的完美掌握。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必須練習他的部分技術,使他能進入無需無我的狀態。此時,TA心中沒有目標,所有動作都是自動的,沒有理性的控制和反應。
在掌握「術」之前,過早地追求「道」境界,除了獲得虛假的精神優越感,只會離道更遠。
思考是智慧的關鍵,無意識是寶庫包含智慧,要打開寶庫的門,我們需要鑰匙,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心」。
心往哪裡去,鞋子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