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2021-01-07 劉大明子嘿

哲學家曾經說過,活著意味著古希臘。

思維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推動著人類從原始的野生蒙昧到現在的發達文明。人類通過思維認識、適應甚至改造世界,與世界交互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思維的飛躍。

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

由此可見,思維具有目的性、程序性和實踐性,這是思維的基本特徵。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機械的、重複的、狹隘的思維不能帶來理想成果,思維必須插上想像力的翅膀和創造力,才能飛到一個新的境界。

哥白尼的日心說完全顛覆了地心說,牛頓的三條物理定律完全是空穴來風,所有這些偉大的成就都來自「異想天開」。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中有超越思考的東西,那在哪兒?

正如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的,「人類是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計算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思維的力量是強大的,現代科學的發展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光靠思考不能調動我們所有的力量,只有發揮直覺和本能的無意識力量,我們才能走向更大的創造力。

關上思考之門,靈感更容易就進來了

你一生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或構思一個創造性的想法,我努力工作,努力思考,但我仍然不能理解他。當我放下他,放慢速度,但突然在某個時刻,靈光突然出現,我充滿了洞察力,奇怪的想法突然打開,妙想不請自來。

肯威爾伯曾在《意識光譜》:「物理學家已經充分意識到,客觀測量和驗證再也無法成為絕對實相的標誌,因為被測量的客觀對象永遠不可能與進行測量的主觀意識完全分離——被測量物和測量者、被驗證物和驗證者。從這一層面來看,它們是完全相同的一體。主觀無法調整客觀,因為主觀與客觀最終都是完全相同的一體。」中說過

一般說來,我們在這座山上,常常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只有當我們離開這裡,帶著我們的思考對象相分離,我們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和全貌。

因為作為一個思想家,無論你看到什麼,得出什麼結論,思考的對象和你是一體的,是互動的,在一個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你所看到的只是你認知的一個投影。當思維之門關閉,主客體分離,場域中流動的本能和無意識的力量就可以得到釋放,這是靈感的時刻。

幹得好天成,這是偶然的。

大多數時候,不是你能找到答案和靈感,而是他們找到了你。只有在這個時候,你必須關閉意識之門,讓無意識之窗自動打開。

無意識對思維的超越是以意識為基礎的

的一天,凱庫勒在火旁打盹,突然間他意識到一些有機化合物的分子不是開放結構,而是環狀結構,這就是苯的發現。

許多想像力的跳躍出現在閒暇時間,這很容易導致一種誤解,即頓悟不需要努力。相反,頓悟大多發生在緊張的思考活動後的休息中。在思考的過程中,思考者試圖解決問題或爭論,但他受挫了,所以暫時放下了問題或爭論,此時,無意識將自動接管並繼續先前的努力,並產生靈感。

靈感不會像閃電一樣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像奇蹟一樣擊中你,他更像是風,不停地吹著徐徐,最後把你吹到靈感的發源地。

生物學家發現,人腦中有數百億神經元,思考時神經元之間會有生化聯繫,聯繫越自由,思維就越活躍。因此當我們在思維上遇到瓶頸時,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環節的自由度是有限的,此時,我們停止思考,讓神經元回到自由馳騁的狀態,但問題不會突破。

那麼,神經元的連結從何而來?

他來自有意識的學習。學習的本質是大腦神經元產生新的聯繫。這個過程的另一個本質是神經元和神經元是通過學習生成的。

神經元連接通常處於深度睡眠狀態,當無意識的力量進入時,一些處於睡眠狀態的神經元將被喚醒進入活動狀態,喚醒神經元越多,想像力就越有創造力。因此沒有通常的有意識的學習積累,就沒有等待醒來的神經元聯繫。

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是的。

用「思」「行」鍵注射心臟

真正的主人似乎有一種無意識的力量,或直覺的本能。面對敵人,沒有辦法取勝,創作時,這是自然的,流暢自然的感覺就像一陣微風。

朱光潛曾把書法家的這種感覺稱為「筋肉習慣」。當一個書法家拿起一支筆,他會進入一種不在乎任何思考的狀態,他的大腦似乎處於無意識狀態,他的手和身體似乎自然而然地跟著筆走,終於一次完成了工作。

那麼,如何使思維與行動融為一體,消解主客體的分離呢?

1、 關鍵在於人的內心,要進入「無我」,「無意識」的狀態,那就是禪修要追求的狀態。

「無我」,「無意識」狀態是放棄心中所有的想法,比如勝利、害怕失敗、想要得到、害怕失去等等,這樣就不會讓任何想法出現,讓心臟產生任何停滯和阻礙。

2、 所謂「筋肉習慣」的感覺,來自於經過大量實踐和思考後的超越。

在《庖丁解牛》中文慧王看到高超的技巧,與「合於《桑林》競爭的是《經首》的會議。忍不住讚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鮑丁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因此真正的思想與行動的統一是「將心注入」,他在工作中無私,在單調中反覆打磨,在主體與客體之間融為一體,從而在無意識中產生直覺與本能的力量。此時,無意識的力量將超越思維和技術的頂峰,達到所謂的「道」境界。

「道」超越「術」是基於對「術」的完美掌握。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必須練習他的部分技術,使他能進入無需無我的狀態。此時,TA心中沒有目標,所有動作都是自動的,沒有理性的控制和反應。

在掌握「術」之前,過早地追求「道」境界,除了獲得虛假的精神優越感,只會離道更遠。

思考是智慧的關鍵,無意識是寶庫包含智慧,要打開寶庫的門,我們需要鑰匙,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心」。

心往哪裡去,鞋子往哪裡去。

相關焦點

  • 觀照的力量:從大腦構造的思維圈套中回到無念實相
    「念」本身就是執著的意思,若有執著即是有念,若無執著即是無念,和念頭相不相續無關——念頭本來既不是相續的,也不是不相續的,它只是一個是一個,念念不相對。「於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產生執著,「染」是執著,沒有染就是沒有執著,念不停留即是無住,念起無住即為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頭,無念是無執著。倘若心中沒有執著,即使有念頭,也名無念。
  • 《當下的力量》1.2:從你的大腦中解放出來
    事實是,幾乎每個人都會以相似的方式在他們的腦海中聽到一種或幾種聲音:這就是所謂不自主的思考過程,你卻沒有意識到你有阻止這種獨白或對話的力量。在街道上,你可能會遇到不斷喃喃自語的「瘋子」。其實他的行為與你和其他「正常人」區別不大,只是你們沒有大聲說出來而已。那個聲音不停地在評論、推測、批判、比較、抱怨、選擇好惡等。
  • 放棄雜念,排除大腦的思考幹擾
    在現代人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思考或思維方式到底需要哪些「進化」呢?腦海中總是各種幹擾、各種情緒、各種認知互相交叉,到底是「善」佔上風,還是「惡」佔上風呢!今天的啟發點是「放棄幹擾」(查閱了一些書籍後發現幹擾不可能被完全隔離或拋棄,所以只能用放棄來形容),「雖然從文化的角度看,放棄是擺脫困境的簡單方法,但真正的目標脫離並非如此。
  • 大腦只是意識的翻譯器,而意識或是迷惑世人的罪魁禍首
    人類從猿猴到現在經過了上百萬年的演變,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於自身的研究任然沒有達到全知的狀態,其中包括大腦DNA等等,但其中最神奇的要說意識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魂這也是人類從進化之初能統治地球的根本,意識它很奇妙,它可以讓人思考,讓人預知一些事情,甚至還有傳說可以隔空取物靠的就是意識產生的念力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看科學家怎麼理解無盡的思想循環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晚上大腦不由自主的想很多事情,身體很累很想睡覺但是就是睡不著,越想睡越睡不著,我們試圖告訴大腦停止思考來阻止這種無休止的思想循環。但是我們真的能停止思考嗎?麻省理工學院大腦和認知科學系教授麥可·哈拉薩說,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思考」。他認為,思考其實是腦細胞間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發生在意識和無意識層面。
  • 36氪領讀 | 解構意識大腦:如何看待「情緒」對行為的影響?
    這個謎題就是:意識從哪裡來?在梳理了大量臨床案例和大腦神經解剖結構的線索後,達馬西奧解釋了在他眼中大腦如何構建心智、心智如何構建意識的原理,並著重強調了自我在構建意識大腦中的重要性。這種基於演化的研究角度,徹底轉變了長久以來人們看待和描述有意識心智的方式。
  • 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可能是靠「猜」
    譯者註:TMS是一種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和神經科學實驗方法,磁信號可以無衰減地透過顱骨而刺激到大腦神經。意識複雜度測量法已經被用於追蹤睡眠和麻醉狀態變化情況,它們甚至還可以用來檢查腦損傷後的意識存留情況,因為基於病人行為的診斷有時候會有誤導性。
  • 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
    一、什麼是內腦思考的「意識影像」?網友問題:內腦思考時的意識影像,與靜坐時腦子裡冒出來的圖像是什麼關係?在學習「心智系統轉換」初期,初學者經常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內腦思考」並不是肉體大腦的思考,而是在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以後,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思考,為了便於便於大家的理解,我們把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思考,稱之為「內腦思考」。在「內腦思考」的時候,外在肉體大腦處在一種極其放鬆的狀態。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文章,讓我們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人類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這個過程出了錯,會引發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 優質思考的力量
    1.點擊上方藍字「iMorning」訂閱;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文 | 克勞斯·伯恩哈特摘自 | 《優質思考的力量請您相信:潛意識通過直覺做出的決定總是比通過理性思考做出的決定明智得多。所以我的建議是,停止與直覺對抗,因為直覺傳達給您的信息都是為了保護您,阻止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至於損害身心健康。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大腦有兩個區:長期記憶區和工作記憶區。①工作記憶區,主要是意識和思考區,做的是「加工」工作。②長期記憶區,主要是存儲區域,它存儲著大量事實性知識(事物真實情況的知識)和過程性知識(也就是與原有知識連結的部分,通俗來說就是怎麼辦的知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會先調用長期記憶區來做決策,這樣的效率最高。
  • 安全的大腦——安全意識
    古人云:有防則安,無防則危,生命最可貴,安全第一位。安全在我們生活中如影隨形,如果那天我們丟棄了自己的影子,我們也就不存在了,平時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命安全,這些安全常識我們要時刻銘記,安全有一顆大腦就是安全意識,安全意識的培養才能為安全保駕護航。
  • 我們思考時大腦在做什麼?
    人類由細胞組成,而大腦是人類最精密的器官,人類早就得知大腦的開發程度並不高。在開發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如此複雜的指令和記憶能力,並且即使在相同的環境下生長,人的思想也截然不同。人類思想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又是誰賦予了人們的思想。
  • 靈魂拷問: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有些人甚至認為,嘗試在任何一種實驗室維護的大腦中識別意識都是徒勞的。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神經學家Steven Laureys說:「鑑於我們不了解意識,我們根本不可能說出這些腦細胞束能思考或感知什麼。」他率先對植物人進行了一些基於成像的意識測量。「我們不應該太自大。」他說,應該非常謹慎地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2020-10-03 20:42:00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
  • 科學家太厲害:"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產生意識-人造,大腦,科學...
    美劇《西部世界》第二季引發了人們對人類定義的思考。但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慧?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大腦」是否也存在這一問題。
  • 大腦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答案竟然是140億神經細胞,自由自由思考
    關於大腦創造力的話題,小務虛一直在思考,今天分享下,供大家參考。大腦用進廢退原理如下這張圖,上半部是神經元1-5,分別管理手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表面上,是我們自己在選擇強模型,而實質上,任何自發狀態下,選擇不成立,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本能的選擇大腦裡面已經存儲的強模型。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禁錮智慧的調動,大腦的創造力也因此無由發揮。
  • 苦難化在心裡,成了一種力量|基底核|耳朵|大腦|大腦皮層
    苦難化在心裡,便成了一種力量。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獨,無法與人訴說,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秘密藏在心裡能保護自己。一個人如果到處宣揚自己的志向,這件事80%會黃。人最容易受到暗示。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目標小了讓人看不起,目標大了讓人嘲笑。把志向憋在心裡,心裡的一股氣不散,達成理想的概率越高。
  • 坤鵬論: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
    人思考到極致,往往會回歸到哲學的懷抱,就像不少成就極高的科學家,最後都會升級為哲學家。科學為始,哲學為終,有始有終,最後都離不開哲學母體。——坤鵬論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分享關於大腦、意識、延伸的小系列。它們都是前段時間學習資訊理論的過程中產生的思考、學習以及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