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念頭的一生,從這個念頭到那個念頭。「念」本身就是執著的意思,若有執著即是有念,若無執著即是無念,和念頭相不相續無關——念頭本來既不是相續的,也不是不相續的,它只是一個是一個,念念不相對。
「於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產生執著,「染」是執著,沒有染就是沒有執著,念不停留即是無住,念起無住即為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頭,無念是無執著。倘若心中沒有執著,即使有念頭,也名無念。
無念,並非是沒有思維記憶,沒有概念分別的相續,而是大腦中意識思維、概念記憶相續中帶不動心靈清醒、明澈的觀察。
無念,並不是沒有感受體驗,成為泥塑木胎的痴呆,而是感受體驗的波動、情感欲望的渾濁蒙蔽不了心靈清澈、清醒的覺察。
無念不是反對大腦,而是超越大腦。無念的發生不是因為對大腦的破壞與扼殺,當你對大腦的洞悉達到全然,那時候就不再需要思考。
大腦會創造思維圈套,為了維持虛假的自我感,人們會無意識的被困在其中,同時也被這些思維帶來的痛苦所折磨……覺知是本質,而包圍著覺知的灰塵正是你的大腦,大腦累積了幾百萬趟來自旅途上的塵埃。
大腦意識並非是自我認知的主體,意識脫落後心靈自我感受依舊存在。意識容易使用過度,讓人把虛擬的東西誤認為真實,陷入「貪、嗔、痴」,造成人生很多不必要的痛苦。當越是深陷頭腦的世界的時候,就越跟當下的世界產生了隔離。因此,必須跳出大腦意識構造的幻覺循環——而唯一跳出它的方式就只是觀照。
觀照就是要認識到大腦念頭的虛妄,時刻警覺大腦的念頭,在它們升起的時候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時刻的活在當下。分不清楚當下世界跟頭腦世界,是嚴重的精神問題的體現。以往,我們總是無意識的跟隨它們,在"我執"的世界裡飽受痛苦的折磨,現在,要意識到念頭的存在,活在當下,如同佛教修行人所說"在刀鋒上行走"。只有感知當下的世界,才能夠體會到一個更為廣大的存在,那就是"真我"。
如實觀照事物的真相,就是不戴任何過濾鏡或面罩來看事物;如實觀照真相意味著客觀地覺知,也就是不把過往的歷史投射到當下這一刻。實相很顯然就在當下這一刻,因為存在的只有當下這一刻。這是一種十分合乎邏輯的看法。
觀照是一種療愈的能量,它蟄伏於人的心意識空間,它是對自我身心結構性的領悟和了解。觀照的過程就是靜心,過程中皆是解脫和照見。
本心是沒有形相的,凡有形相的都是假象、都是影子、都了不可得。既知如此,就不要去執著有相的東西了,這樣才有力量,才能放舍有相、拋棄有相、不住著有相。若不認清實相,總被假象所迷惑,「假作真時真亦假」,那就是「認賊做父」,埋沒了本心。
不要怕妄念,只要不跟它跑,認清它的本來面目,不在它處的境相當中停留,即不著相,時時刻刻念起就覺,念起不隨,念起就斷,有念即止,一念斷處,「自識之智性」就會朗然現前。止念清明,轉念花開,混水照不見明月,心安才能生智慧。
念頭、想法皆是自己出現,自己消失,中間並無操控者。不要試圖控制它,你試圖控制它,就像欲救火者卻向火上潑油一般。倘若明白念頭、想法不是我們在製造,那就不要人為去試圖控制那不可控制的,否則,那顯得非常不明智。試圖控制自己的念頭,就像試圖掌控天下不下雨或下多少雨一樣神志不清。
快樂和痛苦究竟是什麼?它們實際上是一體的兩面,是"我執"的幻相。當你意識到自己快樂時,快樂已經消失;同樣的,當你意識到自己痛苦時,痛苦也消失了。在我們的意識觀照時,我們已經從"我執"中脫身,真正的住在寧靜之中。在意識之光的照射下,快樂與痛苦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我執"產生的幻相,在觀照中,才能夠體會到生命最本真的一面,那就是"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