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畫面,人的腦子中似乎有兩個我,一個是盯著目標思考的我,另一個是左顧右盼充滿雜念的我。這兩個「我」就像親兄弟,實力在伯仲之間,此起彼伏,你強我弱、你弱我強,總是在拉鋸戰中一較高下。先停一下,說說另一個畫面。現代人不像1萬年前的古人一樣天天在野外打獵了,那麼我們的大腦呢?在現代人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思考或思維方式到底需要哪些「進化」呢?腦海中總是各種幹擾、各種情緒、各種認知互相交叉,到底是「善」佔上風,還是「惡」佔上風呢!
今天的啟發點是「放棄幹擾」(查閱了一些書籍後發現幹擾不可能被完全隔離或拋棄,所以只能用放棄來形容),「雖然從文化的角度看,放棄是擺脫困境的簡單方法,但真正的目標脫離並非如此。若要有效地脫離,除了對抗文化上的阻力之外,還必須顛覆許多讓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的那些自動的和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關於這個啟發點,一是騰出空間給本心,二是不斷的解決小問題,三是用「壞狀態」檢測自己的現狀,四是踏踏實實用好「工具」。
騰出空間給本心。每個人心裏面有很多希望自己能記憶起來的快樂,結果總是忘掉;同時也有很多希望自己忘掉的痛苦,結果總是如影隨形。借用「盜夢空間」裡的一句臺詞,好像是「你越想不想大象,結果大象的形象卻自動出現在你的腦子中」,這就說明你的主觀是一方面,可是你的潛意識總是不能被束縛的!這裡面有兩個概念,一是「從腦海(工作記憶)中清除幹擾我們思考的因素的過程叫作認知脫離」,二是「大腦會搜尋本人竭力控制的任何思想、行為或情感」。目的是說人的工作記憶有限,在我們的腦海中代表正能量的「善」我和代表負能量的「惡」我總是自消彼漲,成反比。所以,你留給自己本心的空間越多、力量越強,則受到的幹擾和負能量就越弱、越少(還等什麼),個體要通過理性放棄、認知脫離去清楚「副線、雜念、幹擾」。
不斷的解決小問題。人無法完全清除各種雜念對自己的影響,因為大腦一方面在加強雜念和幹擾,一方面有幫助脫離雜念和幹擾。上面提到的「心理控制的逆向」過程使得不受歡迎的想法反而會浮現在腦海中。也可以用行為經濟學裡面提到的:「如果撿到100元的幸福感是120的話,那麼丟失100的痛苦感則是200」(大概這個意思,唉)。所以,時不時就會因為某個微小的啟發點和錨點就把人的痛苦、煩躁等負面情緒給調動起來了(小時候的快樂基本都忘了,但是痛苦的場景卻常常出現在腦海之中)。同時,大腦又通過將注意力集中於一個新目標或新願望的方式,幫助於人們從舊目標中解脫出來,重新投入一個新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過了幾天,傷痛就淡忘多了的原因。如果綜合正反兩方面的力量,就像心理學談論「調整狀態」一樣,通過極簡主義或其他思維不斷的做好或減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讓大腦可以充分被新目標調動起來,將精力投入到主業上去。同時,也讓因「大事」而來的心理問題都得到抑制,做到中庸、平衡。
用「壞狀態」檢測自己的現狀。「大腦中用于堅持的神經元連接也完全無意識地阻礙了認知脫離,這就是所謂的蔡加尼克效應。」(放棄某些目標或行為後的患得患失心理),即我們的潛意識阻止我們的理性放棄行為,而且不是通過主動幹預,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無意識阻止。就像文字開頭的例子一樣,「兩個兄弟」,你按下去一個,另一個就起來了,但是被按下去的那個會一直反抗,抓住機會就鬧革命,讓你不得片刻清閒!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壞狀態」去檢測「兩兄弟」間的力量對比,從而得出自己的狀態。比如:精力狀態,當你感覺在主業上精力不振時就需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的狀態都被負能量拿走了。再者,選擇狀態,人的主觀選擇還是能影響有益思考能力的,也可以壓制雜念幹擾,從而釋放能量。最後,抑制情緒狀態,理智都是很短暫也很寶貴的,當你感覺到大腦理智在線時,請拼命保持,會有好處的。好像那本書裡面說過,心態和狀態比智慧和勤奮還要重要,那就相信好了。我們還有其他選擇麼?
踏踏實實用好「工具」。先說結果,面對各種大事、小事,一個先期計劃可以有效削弱各種幹擾,讓大腦保持一定的專注。同時,如果能學會和因大事而來的焦慮並存、共處,則更加有利於雜念的清除和目標的實現。為什麼說踏踏實實呢?因為一方面學習到如何了解自己、如果調整大腦狀態後,不由自主的會想進入對大腦控制的「精深」練習區,也會想還用不用「紙墨筆硯」之類的原始工具,答案是一定的。請大膽把決策樹、思維導圖、方格筆記本引入進來,因為這些工具可以有效解放你的工作記憶區的能量和精力,讓你的大腦可以更加有效率的運行。畢竟,我們已經不再靠體力打獵生存了,而是靠思考腦力進行勞動。我們還有其他選擇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