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
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01 有所思
有思考的東西,其實就是有靈感。這裡分享5個建立靈感的小方法:
a.搜集好的廣告作品與靈感素材
任何文案策劃人都不是等案子來了才去想創意,而是提前積累創意。
假設今天看了一部喜劇電影,我們可以邊看邊寫下來這部電影當中比較搞笑的情節,把它收入我們的幽默檔案中。
生活中讓大家好笑的點或者戳淚點的事情,都要記錄下來。這些就是我們在寫這一類文案可以提供靈感的素材。
b.從電影中收集靈感
在看電影時我們需要去開啟2個大腦:一個是文案腦,一個是創作腦。
做筆記時,在中間畫一條線左邊記錄好的電影句子、對白情節、畫面故事,右邊寫我們的靈感。
c.以有創意的閱讀方法收集靈感
我們看到一篇非常棒的概念或書,可以把那一頁折角並寫下關鍵詞索引。
比如手邊有一本《月亮與六便士》的書,我們會在特別的觀點處折角。
比如說此觀點是和夢想有關的,我們就在旁邊寫下夢想兩個字,將書名和頁碼記錄在文案寶典中。方便以後查找。
d.從流行語中去收集靈感
一個好的文案創意師,他一定是一個流行文化的預言家,我們要學會跟隨流行文化走。
密切觀察網絡上流行的信息,看看微博上人們都曬哪些圖文,每天或每周寫下10個自己觀察到的流行關鍵詞,分析未來可能的一個流行動向。
e.內在感官活化,保持好奇心
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感官綻放,時刻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新鮮感。
用眼口心觀察與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和記錄這個世界。
02 會思考
當我們有了靈感,就是如何構思醞釀的問題。這裡分享兩個思考方式:
a.多主題環繞式思考
美國女性作家薇拉·凱瑟曾說:「一個人已經足夠,一個人,已經足以奪走一切。」
這句話本意是說戀人,如果自己太過關注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就會對其他事物或者人視而不見,導致所有的秩序遭受到破壞。
有時候寫作或者思考問題,我們會覺得一個主題寫到底。但有時候只有一個主題,我們就會思維固定化。
當我們多角度環繞式思考時,可以讓主題與主題之間、方案與方案之間相互競爭。
b.智慧的」編輯成冊「
有時候,我們釀造出來的文字很多,羅列出來的素材也很多,但卻空洞無力。
這就需要智慧的「編輯成冊」,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加工的時候就要注意他們之間的順序連結,以及組合在一起的排列方式。
有一位詩人曾說:」所謂詩作,就是將最優美的文字以最恰當的順序排列。「
我們在編排整理的過程中就可以再創造出新事物。
c.用聲音整理思考
我們的聲音不僅有思想,也是有靈性的。用聲音整理,頭腦會呈現不一樣的運作方式。讀的時候一定要發聲。
很多想法,很多意念,我們覺得本可以,但是一旦以言語的形式講述出來,結果可能大大出乎意料,糟糕的一塌糊塗。
所以思考時多發聲,賦予聲音思考的力量。
03 思考後
學會了思考的方式,最後就是如何落筆的問題。
a.遞進筆記本,抓住乍現的靈光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說寫文章的時候能讓人心生妙筆的三個地方:馬上、枕上、廁上,此謂「三上」。
大腦越是輕鬆的時候,越容易乍現靈光。那我們應該如何捕捉思考後的靈光?
建立專屬的遞進筆記本,無論是電子的還是紙質都可以,然後但要時刻記錄。
但要注意「枕上」,不是睡前思考,而是利用好我們早上的枕上時光——從睜開眼睛到離開床。
很多事情我們在前一晚上想不明白,或者突發的衝動意念,在第二天早上都能豁然開朗或者想得更通透。
早間剛起床清醒的睜開眼睛的這段時間,不要拿起手機,試圖想想昨晚沒有思考完成的事情或者不成熟的想法,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改變。
b.用時間來沉澱思考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託是甘迺迪總統的經濟顧問, 他曾著有一本劃時代的的作品《經濟增長理論史》。他在這本書中說當他還是哈佛大學生的時候,就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思考了很多。
但幾十年過去了,他並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擱置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也沒有著急記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編輯成冊,而是將這些思考一直留存在自己心裡。
經年累月的思考和沉澱,才著出這本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所以想法不成熟,我們可以記錄,但不要著急把它歸納整理成自認為系統的「I think」。
就像作者外山滋比古說的:「時間會在超越人類意識的空間裡,讓事物自然地趨於穩定和平靜。」
04 最後
文章包含兩種,一種是試論,闡述成形的思想的文章;一種是隨筆,將大腦中未成形的一點一滴拼湊起來。
前者可以說是」I think」,後者是「It seems to me......"
前者是面向大眾的成熟思想,後者是對內的瑣碎思慮,所以我們要努力從後者變成有獨立思考的前者。
法國大文豪曾說:「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相信經過層層蛻變過的思考,我們都會慢慢靠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