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2020-12-13 和風姑娘啊

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

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01 有所思

有思考的東西,其實就是有靈感。這裡分享5個建立靈感的小方法:

a.搜集好的廣告作品與靈感素材

任何文案策劃人都不是等案子來了才去想創意,而是提前積累創意。

假設今天看了一部喜劇電影,我們可以邊看邊寫下來這部電影當中比較搞笑的情節,把它收入我們的幽默檔案中。

生活中讓大家好笑的點或者戳淚點的事情,都要記錄下來。這些就是我們在寫這一類文案可以提供靈感的素材。

b.從電影中收集靈感

在看電影時我們需要去開啟2個大腦:一個是文案腦,一個是創作腦。

做筆記時,在中間畫一條線左邊記錄好的電影句子、對白情節、畫面故事,右邊寫我們的靈感。

c.以有創意的閱讀方法收集靈感

我們看到一篇非常棒的概念或書,可以把那一頁折角並寫下關鍵詞索引。

比如手邊有一本《月亮與六便士》的書,我們會在特別的觀點處折角。

比如說此觀點是和夢想有關的,我們就在旁邊寫下夢想兩個字,將書名和頁碼記錄在文案寶典中。方便以後查找。

d.從流行語中去收集靈感

一個好的文案創意師,他一定是一個流行文化的預言家,我們要學會跟隨流行文化走。

密切觀察網絡上流行的信息,看看微博上人們都曬哪些圖文,每天或每周寫下10個自己觀察到的流行關鍵詞,分析未來可能的一個流行動向。

e.內在感官活化,保持好奇心

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感官綻放,時刻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新鮮感。

用眼口心觀察與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和記錄這個世界。

02 會思考

當我們有了靈感,就是如何構思醞釀的問題。這裡分享兩個思考方式:

a.多主題環繞式思考

美國女性作家薇拉·凱瑟曾說:「一個人已經足夠,一個人,已經足以奪走一切。」

這句話本意是說戀人,如果自己太過關注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就會對其他事物或者人視而不見,導致所有的秩序遭受到破壞。

有時候寫作或者思考問題,我們會覺得一個主題寫到底。但有時候只有一個主題,我們就會思維固定化。

當我們多角度環繞式思考時,可以讓主題與主題之間、方案與方案之間相互競爭。

b.智慧的」編輯成冊「

有時候,我們釀造出來的文字很多,羅列出來的素材也很多,但卻空洞無力。

這就需要智慧的「編輯成冊」,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加工的時候就要注意他們之間的順序連結,以及組合在一起的排列方式。

有一位詩人曾說:」所謂詩作,就是將最優美的文字以最恰當的順序排列。

我們在編排整理的過程中就可以再創造出新事物。

c.用聲音整理思考

我們的聲音不僅有思想,也是有靈性的。用聲音整理,頭腦會呈現不一樣的運作方式。讀的時候一定要發聲。

很多想法,很多意念,我們覺得本可以,但是一旦以言語的形式講述出來,結果可能大大出乎意料,糟糕的一塌糊塗。

所以思考時多發聲,賦予聲音思考的力量。

03 思考後

學會了思考的方式,最後就是如何落筆的問題。

a.遞進筆記本,抓住乍現的靈光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說寫文章的時候能讓人心生妙筆的三個地方:馬上、枕上、廁上,此謂「三上」。

大腦越是輕鬆的時候,越容易乍現靈光。那我們應該如何捕捉思考後的靈光?

建立專屬的遞進筆記本,無論是電子的還是紙質都可以,然後但要時刻記錄。

但要注意「枕上」,不是睡前思考,而是利用好我們早上的枕上時光——從睜開眼睛到離開床。

很多事情我們在前一晚上想不明白,或者突發的衝動意念,在第二天早上都能豁然開朗或者想得更通透。

早間剛起床清醒的睜開眼睛的這段時間,不要拿起手機,試圖想想昨晚沒有思考完成的事情或者不成熟的想法,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改變。

b.用時間來沉澱思考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託是甘迺迪總統的經濟顧問, 他曾著有一本劃時代的的作品《經濟增長理論史》。他在這本書中說當他還是哈佛大學生的時候,就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思考了很多。

但幾十年過去了,他並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擱置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也沒有著急記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編輯成冊,而是將這些思考一直留存在自己心裡。

經年累月的思考和沉澱,才著出這本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所以想法不成熟,我們可以記錄,但不要著急把它歸納整理成自認為系統的「I think」。

就像作者外山滋比古說的:「時間會在超越人類意識的空間裡,讓事物自然地趨於穩定和平靜。」

04 最後

文章包含兩種,一種是試論,闡述成形的思想的文章;一種是隨筆,將大腦中未成形的一點一滴拼湊起來。

前者可以說是」I think」,後者是「It seems to me......"

前者是面向大眾的成熟思想,後者是對內的瑣碎思慮,所以我們要努力從後者變成有獨立思考的前者。

法國大文豪曾說:「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相信經過層層蛻變過的思考,我們都會慢慢靠近真理。

相關焦點

  • 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重新整理思考
    自己大腦的知識幾近枯竭。平時看過很多書,收集過很多知識,但到用的時候就是找不到。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那針對此種現狀《思考的整理學》給出了我們具體的方法。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
  • 《思考的整理學》:走出思考誤區,讓思考更有智慧
    正如《思考的整理學》裡提到的:「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階段,那麼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只是膚淺的想法罷了。」《思考的整理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的經典代表作。本書是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 暢銷日本34年《思考的整理學》:擺脫混亂思維,激發大腦創造力
    本書初版於 1986 年,暢銷日本 34 年不衰,是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而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接下來我將分別從靈感的催生和思考的整理兩個角度來簡單聊一聊我閱讀這本書的收穫。
  • 簡單高效的筆記思考法,輕鬆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
    同時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筆記還是我們的「第二大腦」因為寫筆記這種「用身體記住」的方式調動了大腦更多部分,更利於整理思考路徑,也更利於長時間記憶。具體的做法是:A.把想法整理成目錄;B.與隊友共享信息和思考方法;C.把筆記本身作為你思考和資料的基礎;3.2、你需要動用更多的身體器官來配合大腦,做思考訓練。
  • 你其實並不懂思考,愛因斯坦: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
    隨著打卡反思項目的深入,我突然間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實際上並不懂如何正確的思考!這說來真可笑,難道思考還會錯誤?是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在用著一個錯誤的思考方法,這裡的核心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有2個系統的,但是很多人都無法區分這兩個系統。
  • 懂得有效整理雜亂的思考,才能在思考的困境中突出重圍
    因此,外山滋比古教授整理出了一套關於獨立思考的靈感指南。作者外山滋比古,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會前總裁,曾獲第46回日本放送協會放送文化獎。專攻英國文學,教科書,修辭學,編輯技術,思考,日本理論等領域。
  • 《思考的整理學》:日本思考大師支招,拖延和遺忘可以催生靈感
    最近讀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學》,受益匪淺。書中作者基於豐富的思考經驗,提出了獨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使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想法,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書中提出了激發大腦創造力,有兩種方法對催生靈感更有效:睡一晚,時間的沉澱可以催生靈感;遺忘可以幫助我們催生出更有價值的思考。
  • 有了素材和想法就是思考了嗎?你錯的很離譜,沒有它,談不上思考
    源自於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消極情緒;我們做一件小事情都希望面面俱到,要麼是完美主義者要麼是焦慮人群,導致我們有了一種強迫症。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
  • 沒有進行思考和整理,你的信息都是「垃圾」
    知道我看到了《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它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名譽教授,而且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他用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提出了很多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這些方法確實讓我受益良多。
  • 麥肯錫4個步驟3種筆記思考法,職場精英必備的職場技能
    今天小職大場想通過《麥肯錫筆記思考法》這本書,來分享一種職場必備實用技能——筆記思考法,讓你能夠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成為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推薦《麥肯錫筆記思考法》作者大島祥譽是世界最強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顧問,著有《麥肯錫工作法》等書,而在今天小職大場說到的《麥肯錫筆記思考法》書中,首次公開了麥肯錫精英們都在實踐的筆記思考法。
  • 《思考的整理學》|碎片化時代,開啟大腦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指南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而在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的當下社會,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似乎都在減退,記憶與重複,也許是電腦最顯著優於人腦的優勢。「人類如果真想保有人性,就應該在機器無法下手或無法靈活操控的事情上發揮人的能力,創造性才是最關鍵的。」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撒貝寧有如此高超的學習能力,據說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拍照記憶法。撒貝寧的經歷告訴我們,高效學習法是真的存在的。對讀書思考和寫作來說,同樣有高效的訓練方法。今天就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學》。
  •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如何簡單高效地完成工作
    初入職場或者工作了幾年的你,一定會遇到過這樣的現象,有人經常加班到深夜,忙的是焦頭爛額,工作卻鮮有成效,有人下班就打卡走人,不用加班就可以把工作做的的很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主要是哪些所謂的忙人沒有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如果你也為學習和工作效率發愁的話,麥肯錫極簡工作法一定是你一個好的選擇
  • 一書一法一工具|思維訓練|整理的藝術:6步教會你創意思考法則
    很顯然,《整理的藝術》就是這樣一套書,它並不是教你扔扔扔,它希望教會你如何把每樣東西放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整理的藝術1》教你如何收納;《整理的藝術2》教你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而到了第三部,《整理的藝術3》教你如何梳理自己的念頭,成為更有創意的人。
  • 如果你精通水平思考法,就無敵了!
    不是去完善舊觀點,而是如何提出新看法,不是一味地追求正確性,而要追求豐富性。在這個故事中,小孩並不知道什麼是水平思考法,但他的思考打破了傳統思維,孩子思考的焦點是,如果不存在孩子,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以下些許費腦的四步內容可以幫助你提升水平思考力。水平思考是一套思考流程,其主要包含以下四步。
  • 深度思考讓邏輯思維強大|從《蝴蝶效應》看透本質的六步思考法
    因為世界是動態發展著的,不存在絕對孤立的個體;信息也並不是靜止不變的,明明解決了問題A,卻導致了出現了問題B,這就是典型的「淺思考」,沒有抓住事情的本質。只有經過深度思考,找到事物的內在規律,讓邏輯思維更強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思考的整理學》來教你
    無意間翻開了《思考的整理學》,卻發現了寫論文的秘籍。說實話,《思考的整理學》一看書名就和寫論文沒多大關係,入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只認為是本關於怎麼思考的書。可能最近忙於論文,所以一旦書裡出現「論文」兩個字,大腦自然而然就格外關注,眼睛也會在這些段落上停留更多的時間。
  • 不光你的衣櫥需要整理,你的大腦也需要
    資訊時代,我們大腦每天接收到的信息紛繁蕪雜,有一部分會被我們的大腦當作是有用的作為知識儲存起來,但是大腦儲存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它們是雜亂無章地存儲在大腦之中的話,這些知識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毫無用處。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思考的整理學》,作者是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而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將我們大腦中的知識進行分類儲存,這樣在使用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快速分類檢索,從而提高工作與生活效率。
  • 如何進行高效地學習,這是創業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那麼作為普通大眾的創業者來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如何來學習?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一.學習是什麼1.定義:學習就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 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可以很有效地加以系統化的掌握和整理,能夠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體系相融合,構成新的知識體系。而另一種類型就是沒有知識體系的學習者,不具備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體系,對於新知識的學習無法形成完整的結構體系,沒法形成有效的記憶鏈條,往往在實踐過程中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 麥肯錫精英們推薦的思維方法:「筆記思考法「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領導讓你去處理一個工作上的問題,問題發生是因多種因素交織而成的;你在大腦裡收集到了各種信息,但是仍然會遺留很多細節問題,導致思考到的方案並沒解決根本問題。這是因為人類大腦並不擅長對信息長期的記憶,所以,信息分類、清單思維都是對大腦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的可視化的分類、陳列,從而幫助人類釋放大腦存儲負擔,從而增加思維的活力。比起在大腦裡思考,在筆記本上寫出可以更加刺激大腦的思考,更容易使你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整體概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