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素材和想法就是思考了嗎?你錯的很離譜,沒有它,談不上思考

2021-01-09 一書一法一工具

現在的人們要麼娛樂至上,成宿成宿通宵看電視劇,估計這一類人以中老年婦女為主;要麼遊戲至上,通宵通關打怪,這一類以未婚男同胞為多;要麼晚上睡不著,刷抖音來休閒,只要是打算休閒的都愛刷。

不過,這裡我說的不是以上人群,而是那些努力的人們;雖然同樣在刷,刷文章,刷視頻,刷學習,可是刷來的更多的是焦慮,為何會如此呢?

源自於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消極情緒;我們做一件小事情都希望面面俱到,要麼是完美主義者要麼是焦慮人群,導致我們有了一種強迫症。

來自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了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興趣、價值觀對知識進行過濾,有助於思考的整理。

一、為何會過度思考不好呢?

1、一條路走到黑,容易鑽N角尖

老師經常會說你在一些小問題上太較真了,你自己鑽進N角尖裡了 。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形容鑽牛角尖的;而我們過度的思考,如同走進了一個S胡同,容易南轅北轍鑽N角尖。

2、過度的思考更多成為了一種體力勞動

什麼是思考?思考就是對信息的思謀和考量,進行的二次加工。

過度的思考,往往會忽視思考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加工;過度的思考,信息早已不需要加工;而更多走的是徒勞的信息累加,更多的是體力勞動。

3、過度思考放大了思考的重要性

有個說法叫做一路走到底,追求完美到極致,然而未必能獲得豐碩的成果。

我們總是想的比做的多;經常會提出很多想法、點子和計劃,在想的事情上花費很多時間。

我們愛通過現象來尋找隱藏的信息;通過別人的言行來判斷對方的對錯;很多對方的細微細節被過度的放大;我們經常感到不安;以及在社交的過程中過分的去思考對方下一步的的行動方向來提前做好規劃等等行為。

我們過度的思考,導致了我們更加焦慮以致於遲遲不敢開始行動起來。

二、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呢?

1、專注一點並非是理想選擇

我們往往在專注的同時鑽了N角尖,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本書中作者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主題只設定一個的話就太多了,希望你們至少帶著兩個或者三個主題出發的忠告。」

開始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做事不是應該專注,只做一個選題嗎?

其實當我們選擇兩條與這條道路不同的道路一起前進,我們才能發現這條道路是遠還是近,是能達到彼岸還是是死胡同。

如果我們只選一個主題來做,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思考專注的時候更加高效?

一個主題從手帳到筆記本是一個移栽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的筆記本是一個主題一個頁面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再做一個遞進筆記本,即一個主題兩個頁面;一個頁面就是筆記的要點歸納等,另一個頁面就是自己的靈感、想法等。

好的思考是建立在頭腦充分整理、運轉平穩的正常情況下的。

人吃多了便秘,消化不良;人吃的單調了會營養不良;同樣我們學習吸收的知識太多太亂了會;學習的知識太單調了,則限制了自己的想像,限制了自己的知識面。

跨學科研究,就是在知識領域通過嫁接結出累累碩果,我們必須明白相通事物之間很難互相互的影響。

2、提煉思考碎片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知識碎片是屬於第2手信息或者第3手信息的。

第1手信息就是自然本來的面目,很多新聞就是第1手信息;

第2手信息就是對第1手信息的摘要和整理;

第3手信息就是對第2手信息的抽象化的處理, 更是思考的升華。

如何高度提煉思考碎片?

就需要我們跳下抽象的梯子將第2手信息,第3手信息,還原到第1手信息。將那些最重要的東西留下來,去掉不重要的。

對於第3手信息的整理是很耗費時間的,不僅僅要量化歸納,還有立體結合,特別是質的統合。

在知識碎片收集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是第一步的;我們可以做成知識卡片,有兩點是必須的,一點是出處,一點就是卡片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梳理整理卡片的時候,內容重複的為共識,其中不同的是沒有形成固定體系的,是具有獨特性的。

3、正確的思考源於催化劑的催化

牛頓曾說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是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是各種知識素材的收集整理;第二步是將各種知識進行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呈現出來。

思考的催化劑就如同這個鉑一樣。如果只有氧氣和亞硫酸氣體混合到一起,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一旦投入鉑這個金屬就會產生化學反應。

用一個公式展現就是:

素材+想法====催化劑:酵母素(靈感)====真正的思考

詩詞為何聽起來很優美,在於其特殊的排列組合在於其加入了靈感這個催化劑;而我們的思考就是一次有意思的排列組合。

而這個有意思必須是具有你個人獨創性的,必須是新思想新發現;而要想具有自己獨創的思考離不開靈感的迸發這個催化劑。

而只有靈感催化劑融入才能將素材和想法真正融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思考。

推薦一個不錯的思考方法:知識卡片素材+各種想法+融入各種靈感====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考體系。

4、遺忘才是思考整理最好的篩選機

前面我提到過一個峰終定律,大概意思是一部電影結束後,能夠還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除了劇中出彩的地方,剩下的只有結尾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收穫。

一個在峰值最高點,一個在結尾的時候;這也是很多我們看過電影後最後能留下的記錄。

要想讓我們的腦袋變成極為高效的工廠,就需要不斷的遺忘。

學習是學習;同時學會忘遺忘也是一種學習。

我們吃多了會跑肚子,需要上廁所;上完廁所後就會好很多;而思考的整理也需要這麼一個過程,那就是通過遺忘來對那些不重要的進行篩選。

我們做了很多筆記,感覺記到筆記本上以後我們會感到安心,結果往往是忘得一乾二淨,而只有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所以,通過時間分化的考驗,通過遺忘,篩選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

寫在最後

這本書對於大腦的思考有其獨到的地方,比如靈感迸發最好的三個地方就是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那靈感迸發最好的三種狀態: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想了解更多關於思考方面的內容,歡迎入手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

精華閱讀:

讀書沒意義,知識無法內化,三步教你建立立體讀書系統實現質變

教育是在提高你的思考,而反常識的是可怕的洗腦,在泯滅你的思考

書讀百遍已過失,費曼學習法和復盤法向內求索,快速升級讀書系統

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早日打造結網系統,知識內化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讓你思考更有想法,表達更出色
    而現在《圖形思考與表達的20堂課》作者久恆啟一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圖解。它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比思維導圖更簡單的圖形思維工具,能讓你思考更有想法!表達更出色!它也沒有上面幾種表達方式的諸多不便,它簡單,易製作,益思考,好表達。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把寫作靈感的獲得比喻成釀酒:釀酒時即使有再多的小麥,僅有小麥也是無法生產出啤酒,中間還需要一個過程叫發酵。第一手素材也需要發酵。當我們獲得一些素材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想法和提示來激發它。
  • 21屆每日素材思考大結局!
    考研就是這樣一段過程,你在黑暗中摸索著,你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你為了走出黑暗
  • 漲見識了,學習和思考的關係,你有仔細思考過嗎?
    不知道大家平常思考過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嗎?這兩者本質上來講都是為了增加我們的知識水平,增加我們的認知能力的。但兩者畢竟不是同一個東西,學習是指什麼呢?思考又是指什麼呢?他們兩者又都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這其實是求知者一直以來討論的問題。在這裡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相關的知識內容來談談兩者的關係。
  • 《思考的整理學》:走出思考誤區,讓思考更有智慧
    正如《思考的整理學》裡提到的:「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階段,那麼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只是膚淺的想法罷了。」《思考的整理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的經典代表作。本書是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 《思考的技術》:懶於思考的人沒有生存空間
    你心理不平衡,安慰自己說:他天賦更好,他加班到深夜,他基礎更好,他人脈更廣……潛臺詞就是「如果給我一樣的天賦,如果我也像他一樣努力,我也能做到」。殊不知,真正的差距並不在此。以多數人「思考力」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和勤奮!什麼是「思考力」?直截了當說,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為什麼邏輯思考的能力重要?
  • 關於一篇閱讀素材的教學設計思考~~
    說白了,就是要訓練學生閱讀文章的同時思考——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 另外,文章中出現了很多和數字相關的信息,所以,培養學生Understanding details, interpreting data的能力也很重要。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上也要圍繞這幾個訓練目標來完成。 再者,要充分分析和利用好教材中為大家提供的一些練習和活動設計。
  • 獨立思考的價值:超越狹隘的對錯思維
    狹隘的思維使我們因小失大、沒有效率曾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有的只是一個錘子,那麼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像一個釘子」。這個比喻說的是人常常會過度依賴熟悉的工具,或是人會局限在熟悉的思考角度上,只是我們可能常常會忽略自己究竟熟悉什麼樣的工具或思考角度,尤其會忽略──我們老是用正確(對)/錯誤(錯)的角度(以下簡稱「對錯思維」)來看眼前的事情。究竟用這種「對錯思維」來看待事物有什麼價值,以至於我們往往無法擺脫這樣的思考方式呢?
  • 結構化思考:你的收入和地位,取決於你的思考和表達
    因此,想要提高你的表達力,最根本的一步就是放慢你的思維跳躍的速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給你的思考路徑建立一個框架,不讓它過於發散暢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思維分為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2.透過結構看表達,當你有一個想法和思路時,用結構化的方式把它梳理得更加清晰,並且把這個方案能呈現出來,讓我們的發言更加有說服力。3.透過結構看問題,在分析問題過程中,你發現有些問題壓根是沒有解決方案的,這時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框架性的方法,來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 《多維度思考》:學會這100條極簡思考方法,讓你的人生發光發亮
    文/吳呱呱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和愛人,總會在同一個問題上爭吵不斷,而且每一次都是不歡而散。可下一次,又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又會大吵一架。而且吵架的原因很簡單。就像書中所說的:「你實際上切斷了自己接觸不同世界的途徑,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認定其他人的想法錯得離譜。」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鄰居。
  • 《零秒思考》告訴你,沒有深入思考是一張A4紙不能搞定的
    他認為所謂的深度思考不是平時不怎麼思考,關鍵時刻再集中力量長時間冥思苦想。深度思考是需要平時積累的,需要平時注意快速收集整理思考靈感,通過不斷積累,最後思考才會不斷加深,形成所謂的深度思考,就好比和舉重訓練一樣,越多加訓練,就越有力氣。方法論這種方法是什麼呢?說出來,你可能會覺得它簡單而不敢相信,它就是「記筆記」。
  • 零秒思考:如何把想法落實到語言和實踐
    想法千千萬一提筆卻不知該從何寫起?開會抓不住重點,不知該如何回答和提問?頭腦空空、遲遲無法動筆寫企劃案?你是不是也會遇到如此困境?本周島主和大家聊聊一本很薄的書——《零秒思考》。作者是在麥肯錫工作多年的一位日本人寫的。這本書講述的就是如何把心中想法落實到語言和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本書可速讀,因為作者有點絮叨!
  • 冷靜思考,想法簡單的句子
    01、內心寧靜才能處事不驚,想法簡單才可逍遙自在,足夠淡定才不會患得患失。02、每天腳踏實地,全心全意地專注於每個當下的體驗和努力,就沒有時間後悔過去、擔憂未來,每天這樣過,就自然而然的有了豐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 你思考的方式有哪些?
    當你遇到一個難題的時候,你會想些什麼呢?這還用問,當然是想辦法將它解決啊!這沒有錯,那你是哪個方向思考的呢?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前天,我家的洗衣機洗到一半不動了,怎麼辦?這些就是水平思考。水平思考也可以說是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所以水平思考,是沒有限度的,是增加思考的廣度。水平思考,在於聯想力,你想到什麼方式,就是什麼方式。
  • 思考的整理學:從碎片素材到提筆成文,你可以學會這五種學習方法
    你知道拿到新聞稿件的資料後,怎麼樣處理才能更清晰易懂嗎?你知道收集素材有哪些方式,有哪些應該遵行的原則嗎?你知道如何做讀書筆記,才能讓自己快速讀完一本書嗎?你知道做完讀書筆記後,怎麼樣整理才能讓文章升華嗎?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01 有所思有思考的東西,其實就是有靈感。這裡分享5個建立靈感的小方法:a.搜集好的廣告作品與靈感素材任何文案策劃人都不是等案子來了才去想創意,而是提前積累創意。假設今天看了一部喜劇電影,我們可以邊看邊寫下來這部電影當中比較搞笑的情節,把它收入我們的幽默檔案中。生活中讓大家好笑的點或者戳淚點的事情,都要記錄下來。這些就是我們在寫這一類文案可以提供靈感的素材。
  • 《思考的藝術》如何批判性和創造性地思考
    本書開頭即以優美的文字描述思考:思考是一門藝術,它有自己的目標、標準、原理、法則、策略和防範措施。思考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藝術,因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都受自己思維習慣的影響。筆者畢業於廣東某985高校,大學校訓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校訓中把慎思作為重要的一條,也就是哪怕在博學的基礎上也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才會有更好的創新,正如此書,Critial and Creative Tought, 批判性的思考並有創造性的想法,這才是值得推崇的。
  • 高考作文,積累素材要會思考,用活材料衝刺高分
    寫議論文離不開兩種最基本的方法,擺事實和講道理。表面上看著是兩種論證的方法,其實卻是素材在支撐著我們如何論證。素材哪裡來?其實它是我們對於世界萬事萬物的認知和理解,但許多同學卻把素材理解成了從素材手冊上看到的文字材料中抽取,這是本末倒置的。
  • 《零秒思考》——如何讓你的思考速度成倍提升?
    喜歡寫日記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把心中所有的想法,壓力、不安和恐懼等都寫出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好很多。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腦中的所有想法和情緒寫出來,這樣心中的鬱結和不安會得到釋放。頭腦中浮現的想法轉瞬即逝,反反覆覆,沒有寫下來也就談不上積累,想法也不會深入。思考上的徒勞無功是指,對於一個課題不進行深入思考,也沒有高質量地解決問題,僅僅是觸碰到問題表面就結束了。而問題不寫出來,留在腦海中不僅會干擾你做其他的事,也很難做到深入思考。
  • 人工會被機器人替代嗎?暢銷34年的書教你學會思考,變成不可代替
    這就好似「填鴨式」教育,老師給你什麼你就接受什麼,長久如此,就會導致我們既沒有了學習欲望,也沒有了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因此,從填鴨式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是邁出獨立思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