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做一個小調查:
1. 你是不是一個話很多的人,本來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點,卻被你說得很囉嗦?
2. 你對思考問題時是不是經常卡殼,總感覺找不到那個點?
3. 很多時候別人讓你發言,本來思路活躍的你,站起來卻不知道怎麼表達?
如果上面描述的就是你的問題,那麼,恭喜你,接下來我所要講的內容,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把握不住重點、話到嘴邊卻不知道怎麼來表達,最本質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思維過於活躍,神經生理學表明,一個人的髓鞘太短,思維就顯得很活躍,個人的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往往很難跟得上思路的遞進和轉變,這時的表現就像一個得了暫時性失憶症患者。
因此,想要提高你的表達力,最根本的一步就是放慢你的思維跳躍的速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給你的思考路徑建立一個框架,不讓它過於發散暢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思維分為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思考框架的根本作用,就是把發散性思維變成集中性,從而使得我們的思考始終聚焦在問題點上面——這個「思考框架」,就是「結構力思考」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概念解析,所謂「結構」,指的是組成整體各個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從上到下,從大到小,從左到右,這些都是結構。有了結構,可以讓我們想問題更清晰,做事情有條理,說話更清楚所謂「思考」指的是人的思考過程。它有三個特徵: 第一,思考是隱性的;第二,思考是複雜的;第三,思考也是快速的。
作為世界500強公司的諮詢顧問,在《金字塔原理》的基礎上,李中秋老師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見識,寫出了《結構思考力》這本書,在書中,他把結構思考力分為4大模塊:
1.透過結構看思考,即結構思考力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它能夠幫助我們跳出過往的不健全的思考結構,以更清晰全面的結構來去審視身邊的事物和問題,說白了就是讓你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2.透過結構看表達,當你有一個想法和思路時,用結構化的方式把它梳理得更加清晰,並且把這個方案能呈現出來,讓我們的發言更加有說服力。
3.透過結構看問題,在分析問題過程中,你發現有些問題壓根是沒有解決方案的,這時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框架性的方法,來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4.透過結構看共識,如果一個人有了結構化了還不能很好地提高團隊的效率,尤其那就意味著大家的結構是零散的,沒有共同的成分,這時就需要通過結構化思考來確定一個統一的行動方式,提高執行力。
看到這裡,你對結構思考力是否有一個清楚的認知?那麼,我們來做一個小思考檢驗一下: 「如何將200ml的水裝進100ml的杯子裡?」
你可能會說喝一半再倒、或者是換個杯子等,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意識,解決問題重點,不僅要找到答案,而且要找到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
為什麼200ml水倒進杯子裡水會流出來? 是因為杯子小嗎,還是由於重力的緣故?再細想一下,還可能在於水是液體的原因?你對比一下,杯子、地心引力、水的形態這三個維度就可以理解為分析這個問題的一個結構,不但把問題想全面了,而且還分得很清。
上面的結構思考是,我們遇到問題以後,會習慣性基於我們過往的理性的思考結構來做決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慣性思維」,很多時候這種思維方式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在平時的判斷中,我們需要刻意去鍛鍊自己的結構化思考方式。
從整體上來看,結構化思考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是要理解我們現有的思考結構是什麼樣,第二是對這個現有的思考結構進行評判,看它是否健全、合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需要對它進行重構,重構完以後,就用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來去表達我們這個結構。——這三個環節分別叫做「理解」、「重構」、「呈現」。
綜上所述,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加強對結構思考的認識。
假設,今天老闆在群裡說晚上9點開會,作為他的秘書,你需要和他匯報今天的會議沒法開。那麼,你要怎麼和他說呢? 如果你說:「老闆,今天呂經理有事來不了。小王倒是沒有關係,她明天後天都有時間。但是明天會議室被人訂掉了,而且今天晚上宗大大要去外地開會,明天才能回來。所以,我們的會議明晚安排不了,可以安排在後天上午,您看行嗎…… 」估計你這麼一匯報,老闆當場就想把你辭退。
結構思考力表達的本原則是,先說結果後說原因。也就是我要告訴老闆,今天晚上9點的會議,需要改在後天上午。知道結果後,無論被告知者是同意還是問到原因,首先展開談話的兩個人是達成共識的。比如老闆問我為什麼不能按時開會,我會告訴他,今晚9點,石總和張經理都不能參加會議,並且明天會議室被訂掉了,只有後天上午是合適的。 你有沒有發現,把同類原因歸納在一起後,表述就會很清楚。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結構思考力,那就是:它是一門使隱性的混亂的思維,變得顯性而清晰的一種方法。 如果說多幾句,我會繼續把它的學習方法告訴你,比如結構思考力的四個特點,掌握結構化接收信息的三個步驟如果時間充裕,我會做深入介紹,除了結構思考的特點、結構化接收信息的步驟,我還會具體介紹培養結構化思維的兩種方法。
在這裡,結構思考的四個特點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打個比方,當我和老闆報告說今晚9點的會議需要改在後天上午時,是運用了結論先行的辦法。當他問我為什麼,我首先會報告說「與會人員今晚的時間不合適」,其次是「後天才能好預定會議室」。這兩點就是結果下面的原因,這就是「以上統下」。 另外,我把張經理和石總兩人不能參加會議的原因放在一起,這是「歸類分組」。 最後,把這件事情形成一個邏輯遞進的關係,向老闆匯報。
另外,結構化接收信息的三個步驟,第一是識別信息,它是接收信息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分清信息中的事實、理由和結論分別是什麼?至於識別信息的方式,作者在書中給我們的方法是:「尋找提示詞」。
一般情況下,當出現「因此、所以、由此可見、顯示出」這些詞的時候,就屬於結論的提示詞。 出現「由於、因為、鑑於、根據什麼」這些詞,就是理由的提示詞。 當我們從別人的話中找到這些提示詞,它會幫助我們,理清楚別人,要說什麼。
第二、根據這些提示詞所表現的關係,畫出結構圖。這一步是結構化接收信息的核心。 一般情況下,在接受別人信息後,我們就開始下判斷或者做決策。這時候的決策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被別人的思維帶跑。如果我們能夠訓練自己,在頭腦中畫出結構圖,這會大大的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一句話概括主題。 這屬於技能進階的階段。不但能讓我們一句話歸納別人的意思,還能清楚地把意思傳遞給別人。 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視頻,講的是馬雲如何在6分鐘內說服孫正義投資幾千萬美金的經歷。這裡面就是運用了結構思考的方法:簡短的時間概括主題。在麥肯錫管理中,這個方法被稱為「30秒電梯法則」。
最後,李中秋老師在書裡總結了一個一句話說清楚問題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