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結構化是結構化思維主要的應用場景,其實只要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結構化輸入和輸出通常也能夠自動的解決。
這裡我們以問題導向,假設你遇到一個問題,或者說是想要實現一個目標,可以怎麼樣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去做一個清晰、全面的思考。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如果大腦裡面沒有結構,那你在想一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裡就是糊的,沒有一個體系,可能會有一些碎片化的想法,但是這些方法沒有辦法串聯到一起形成疊加效應,那最後就很難得到對應的結果。
有了結構,即便是面對一個新問題,也能夠迅速找到解決的方向,比很多在這裡領域有積累的人,想得還要更清楚。
一、兩類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大致分成兩類:
1、清晰問題
一類是清晰的問題,它是具體可以衡量的。
把銷售額提高5萬,把利潤率提高10%,怎麼評價一篇文章。這就是清晰問題,比較好拆解。
2、模糊問題
還有一類是模糊問題,不具體也很難衡量的。
比如怎麼打造個人品牌提升影響力,社群運營怎麼做?這類就屬於模糊問題,不好直接做拆解。
所以結構化思考的第1步,就是要區分問題是「具體問題」還是「模糊問題」,如果是模糊問題就要先把問題變得更具體,才可以進行結構化的拆解。
可以問一個問題:這個東西做好的標準是什麼?
比如影響力的標準是什麼?可以是粉絲數、擁有的背書、用戶的口碑等等。
比如社群好的標準是什麼?可以是參與度、氛圍、連結程度等等。
二、怎麼用結構化思維拆解具體問題?
確定問題是具體問題之後呢,就可以開始結構化拆解問題了,這裡分享3個思考的方向。
1、元素法
元素法就是找到影響這個結果的元素有哪些。
知乎的經典問題模板,如何評價xxx,通常就可以用元素法。
比如「如何評價一首歌?」。
就可以從歌詞、旋律、編曲、唱功等相互獨立的不同維度展開去分析。
比如「如何規劃一個公眾號?」
就可以從內容規劃、運營規劃、人員規劃等不同維度去分析。
2、流程法
有些事情有典型的流程順序,流程法就是梳理出這件事的執行順序。通常做一件事可以用流程法去拆解。
比如怎麼寫好一篇文章,典型的流程:
選題——標題——開頭——正文——結尾——發布
比如怎麼做好一場活動的體驗,根據流程可以分成:
活動前的引導——活動中的體驗——活動後的情感關照
3、公式法
公式法就是把一個結果拆解成一個公式,通常提升某個數據的指標,都可以用公式法。
提高銷售額的公式:
銷售額 = 用戶數*轉化率*消費額度
提高閱讀量的公式:
閱讀量 = 觸達人數 * 點擊率 * 轉發量
通常一個問題的結構化,需要拆解成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層次可能需要用到上面三種不同的拆解方式。
下一篇文章我們我們用一個案例來梳理,如何用上面的三個方法把一個問題進行結構化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