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完了一門《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的課程,我覺得有些感觸,這裡把學習心得寫下來,分享給大家。
結構化思維,簡單說就是面對問題時通過某種結構,把問題拆解成一個能解決的部分,如同一看問題亂如麻,但是拆解開來分成一個個小部分,這樣就可以下手解決。如果說模型的話,就是一個金字塔模型,先總後分,由整體到局部的解決思路。
舉個簡單的例子,要想把200ml的水裝到100ml的杯子怎麼辦,乍一看無從下手,可能你容易想到一個答案,比如把水凍成冰就可以裝的下了,但是不完全,而且思考的質量很低,不全面。
怎麼拆解呢?
分析為什麼裝不下?1、杯子太小。2、水是液態,會流動。3、外部環境,有重力。
分別找對應的方法:
杯子太小,換成一個氣球的杯子;
水會流動,凍成冰柱,就放得下了;
有重力,放到太空,再打的水球都能裝下。
這樣不僅能分析的很全,而且清楚。
結構化思維就是這樣的金字塔結構,上面是要解決的問題,下一層是解決問題的不同方面,注意要排列窮盡。
反過來看,收集不同的信息,識別,篩選,最終得出結論,是金字塔模型的逆過程,這也是最常遇到的問題,用結構化思維解決問題。
這個步驟就是識別篩選信息,歸納整理信息,提煉信息,最後表達信息。
page1
如何識別篩選信息?
一種是有明確目標,這種是比較簡單,直接找關鍵詞就可以;另一種是被動接受大量複雜信息,生活中常見的也就是這樣,這時候就要學會篩選了,識別結論,理由,事實
找結論有三個線索,第一找結論,一般在因此、所以這樣的詞後。第二,開頭和結尾一般是重點信息,如果面談,問所以呢?
找理由,一般是原因是...,證據是...,第一,第二等等,
找事實,一般是數據和不帶感情色彩的事例。
下來重要的是判斷信息有效性的問題,有兩個要點:一是有沒有客觀事實來支撐結論和理由,二是事實和理由之間有沒有證明和被證明的關係。
page2
如何歸納整理信息?
這裡就涉及到信息分類,信息的分類就是為了讓相近的事物容易記一些,也就是橫向的拆解,比如各個子理由。
課程中用到的分類方法叫MECE法則。常見的5種分類法包括二分法,過程法,要素法,公式法,矩陣法。這裡就不展開說了,重要的是要閉環,不要有遺漏。
具體到生活中,比如有3C模型,4P模型,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工具。
page3
如何提煉信息?
這裡有兩個好的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一定要確保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否則結論就很可能不是正確的。如何窮盡在第二部分的MECE中講過,歸納法及時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個別事物到同類事物,簡單說就是找各個要素的共性。
如何找?
有兩種方法,一種叫描述性概括,就是找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另一種是行動性概括,就是找事件結果的共性。
日常工作中,好的結論往往是兩種方法的結合,才能找到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演繹法,就是三段式演繹法,你比較熟悉的可能是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一定會死。
這個核心就是講一個事實與對應的規律聯繫起來,得出結論。當你要說服別人的時候,這個往往會很管用。
這裡要注意的是大前提一定要無可爭議,不要是主管判斷,也不要是特別冗長的信息,不然就沒法達到效果。最好是公認的定律,公式,或者行業規律。
page4
怎樣清晰表達呢?
清晰表達有四原則:論、證、類、比。
論,就是結論先行,先說結論,最好在開頭。
證,就是以上統下,任何一個層次的要點必須是下一層要點的概括。
類,就是歸類分組,每個要點必須是同一類的。
比,就是邏輯遞進。
如果只有一秒鐘時間,那就說結論。如果有一分鐘就把金字塔第二層論點一說,如果有三分鐘,就把三層結構說完整。
重要的事情說三點,當對方問你問題的時候,最好你就說三點,一太少,二不夠,三正好。
下來你會發現,別人看你會不一樣。
記得,學會就多實踐,我們不缺的就是進步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