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問題的回答同時涉及邏輯思維、分析思維、歸納思維、演繹思維、金字塔思維。
結構思維或結構化思維或結構性思維在近年的企業培訓中,其被關注度或影響力越來越高,這也反映出中國企業在人才培養時,開始日益關注企業全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在TSC能力模型中提出:人的能力是由如下三個部分構成(見圖3-10):
圖3-10
注1:TSC能力方程式:能力=思維T×技能S×認知C;
注2:T=Thinking;S=Skill;C=Cognition(認知,我理解的掌握知識的水平)
注3:圖3-10的內在邏輯是:思維調動我們掌握的知識(認知)結合技能產生有效的行為。
在這裡,如何實現對知識的有效調用,用得最多的就是結構化思維。
我在講思維相關的課程時,經常說:「結構化思維就象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的幽靈,它無處不在,它與人類天生的發散型思維模式相反,所以需要強化訓練」。
在所有的思維工具的訓練中,我個人一直認為結構化思維的訓練是我們能力開發與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
上述這些問題,我在平時的授課中,經常有人提及。
在如下的四個方面的內容中,我希望嘗試給讀者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
回到問題本身
在上文中,我提出了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應用的不同思維方法,同時在上文中也提到系統思維的邏輯。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問題(無論是question還是problem)往往由多個部分在空間及時間中交織而成,表象為雜亂無序,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思維工具,把表象雜亂(複雜)的問題變得結構而有序,這個思維工具,就是結構化思維。
註:我們經常說複雜問題簡單化,其中的邏輯不能成立。
先澄清一個定義:複雜的意思是:重複和雜亂(復不是多,而是重疊,只有重疊後發生纏繞,才會顯得雜亂,所謂「複雜」,是「先復再雜」);
其次,呈現複雜的問題不可能直接就簡單化;
再次,複雜的問題需要先結構化(問題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再重複,不再雜亂);
最後,結構化的問題才可以實現簡單化(在大結構中,拆分出小的結構)。
所以,我們可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修改為:
複雜問題結構化,結構化的問題簡單化。
這句話很簡單,其意也不深,但在我的實際體會中,能想到這樣做,能知道這樣做而且也是這樣做的人,少之又少。
下面回到我們的主題:問題結構化的過程,就是結構化思維運用的過程。
結構化思維與上述幾個思維工具的關係如圖3-11所示。
圖3-11
結構化思維的步驟
步驟1: 拆分:即把問題的各個部分完全拆開,想一下一團交織在一起的數據線是如何分開的?
步驟2: 組合:找到拆開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重新構建出一個有序的結構,想一想步驟1中分開的數據線又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如圖3-12所示)
圖3-12
因此,所謂結構化思維,簡單概括就是兩步法:
第一步:解構(分) ;
第二步:結構(合,這裡「結」為動詞)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看起來簡單的兩步,但其中包含多種思維工具與方法
第一步:解構:
解構可簡言之為「分」,呈現的狀態如樹狀圖、魚骨圖等,它的基礎原理是MECE。
什麼是MECE?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四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MECE是麥肯錫的第一個女諮詢顧問巴巴拉·明託(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對於一個重大問題,如果它由多部分組成,又呈現為錯綜複雜的狀態,那麼需要在「解構(分)」的階段,把它分開,在「分」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法則。
圖3-13
第二步:結構
在把問題分開的基礎上,按不同的對象及其內在的不同規律,延用不同的組合方法,簡述如下:
2.1對靜態的對象:歸納法
2.2對動態的對象:演繹法
而歸納與演繹就是邏輯思維(分析思維)的主要方法。
註:我在授課中,從解構到結構,再到各種工具的綜合運用,結合不同類課題或案例,需要一天的時間。
結構化思維的應用(舉例說明)
下面,以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來講述結構化思維的運用。
示例1:談一下英語中時態的學習方法,用結構化思維快速理解英語時態的定義與種類。
(讀者可能感覺奇怪?怎麼突然從談論管理跳到英語學習了,其實,結構化思維的運用本來就是全領域的,你可以用它去分析工作中的各種問題,也可以去分析家庭關係,學習教育等)
先提問題:如果你是大學本科畢業(高中也行),請思考下面的問題(Question):
以上問題問過不下百人(本科畢業以上學歷),沒人可以回答出來,呈現的狀態就是學過時態,大致知道一些,但說不清楚。(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講,絕大多數人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都沒有實現結構化,這也是為何學習有時讓我們感覺很難或很亂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們在容易遺忘知識,很難有效應用知識的本質原因)
如果你讀到這裡,也覺得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那麼讓我們一起運用結構化思維來回答:
第一步:解構-分(見圖3-14)
圖3-14
注1:時態的正確定義是: 不同的狀態的行為與不同的時間關聯,呈現出不同的時態。因此,時態是由行為採用的狀態和行為關聯的時間構成(解構-拆分)
注2: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將來(過去將來是什麼,請複習);
注3:狀態分為:一般、進行、完成、完在進行(完成進行是什麼,請複習);
注4:上述拆分時態的方法就是MECE,如圖3-15 所示:
圖3-15
第二步:結構-合
英語16種時態的來歷
上述四種時間與四種狀態的組合(結構),就是16種時態的來歷,如圖3-16所示:
圖3-16
16種時態如下:
一般過去式;過去進行式;過去完成式;過去完成進行式;
一般現在式;現在進行式;現在過完成式;現在完成進行式;
一般將來式;將來進行式;將來完成式;將來完成進行式;
一般過去將來式;過去將來進行式;過去將來完成式;過去將來完成進行式;
小結:在本次結構化思維的運用中:
解構的階段運用MECE(此處表現為樹狀圖);
組合(結構)的階段用的是歸納法。
上面這些內容,在實際中,我只需要講3分鐘,就可完成對這個知識類別的清晰定義,而絕大多數中國學生學了十年也依然混亂。
由此可見:如果實現了知識的結構化,無論是我們「教」知識,還是「學」知識,都會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我一直提倡結構化學習的根本原因,而結構化學習的基礎,依然在於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另: 在運用結構化思維的基礎上,我用3個月時間完成了英語知識體系的結構化,這也就是結構化英語的來歷。
示例2 什麼是團隊管理?
回到管理類課題,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我們提到了此問題,現在嘗試用結構化的方法來回答。
第一步:解構-分(見圖3-17)
圖3-17
在圖中,按「MECE」的原則,把「團隊管理」的概念分為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又繼續分解為不同的要素,但在此步中,還沒有完成「團隊管理」的「結構化」。
第二步:結構-合(見圖3-18)
圖3-18
在「分」的基礎上,按不同維度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勾勒出「團隊管理」的結構圖,也可以按此圖給出結構化的理解:
問題:什麼是團隊管理?
回答:我個人認為,團隊管理包含如下四大維度:
維度1:團隊的整體業務管理
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確定團隊的共同目標;
明晰團隊任務
確定分工及任務分配
任務執行
維度2:過程推動
即在團隊任務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團隊負責人對團隊成員提供過程支持與激勵
維度3:過程管控
即在團隊任力執行的過程中,團隊負責人對團隊業務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質量及資金要實現按計劃的過程管控。
維度4:團隊氛圍建設
主要包括確定團隊規則及團隊溝通模式,以建立良性的團隊工作機制,從而確保上述三個方面的工作在一個良性的團隊氛圍中運行。
上述四個方面,都是團隊管理領域的重要內容,為此,團隊管理者需要有全面清晰的思維,強烈的責任意識、對工作的有效推動力及過程控制力。同時,當我接手一個新團隊時,我個人認為需要從如上四本方面對團隊的當前狀態展開評估,從而發現主要的問題點,並制定針對不同問題點的改進策略。
小結:
在此部分,我們用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例子來幫助讀者理解結構化思維的應用,需要強調的是:
結構化思維因為完全不同於經驗導向的發散思維,故在培養上有一定的難度;
我們面對的各種「Question」及「Problem」,本質上來講,都是結構化的,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對它的培養;
結構化思維的培養是我們在學習及工作中突破「亂」或「無緒」的最有效工具。
在本文中,沒有詳細闡述「歸納法」和「演繹法」,將在其它文章中細談。
再次重申:當我們對問題(無論是Question 或 Problem)不清時,請嘗試用結構化思維找出它的結構,而這是我們如下行為能夠確保高效的基礎:
結構化學習;
科學決策;
高效溝通(包括各種溝通行為,匯報、請示、述職、指示、輔導、談判、會議等等);
合理計劃;
科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