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合併成為一篇長文。
1. 目標思維
2008 年,我即將畢業,那時實踐能力比較弱,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我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先找份工作,解決溫飽問題,再尋求突破。
2. 排除思維
有了目標之後,我到招聘網站投了很多簡歷,發現就像石沉大海一樣,沒有回音。我對此做了反思,自己用廣撒網的方式投簡歷,效果太差,應該學會聚焦,排除那些明顯不適合自己的公司和職位,只保留一個求職方向。
3. 串聯思維
通過聚焦,我終於找到了一份實習工作,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於學習實際工作中應用,提升工作的效率知識上面。
後來,意識到技術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不能只關注技術,還應該培養其他能力,因為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能力結構也是不同的。要獲得進步,就要打破原來的能力邊界。所以我主動去與業務相關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理解業務的需求和痛點,想辦法解決業務中遇到的問題,讓數據更有價值。
我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教練型的研究者和設計者,而不是命令型的控制者和監督者。我知道這條路還很長,自己的能力還有很多短板,但是有了方向,分階段去學習,把每個階段學到的能力串聯起來,相信總有一天,我能到達期望的終點。
4. 標籤思維
為自己培養一個標籤。
5. 平臺思維
要有藉助平臺來進行騰飛的思維。
6. 地鐵思維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重複著報表的製作,沒有對數據進行思考和分析,不知道數據分析的目標是什麼,感覺自己正在逐漸淪為「報表製作的機器」。
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連機器都在不斷學習,機器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這樣發展下去,我想我的職業前途堪憂。
我意識自己應該洞察數據背後有價值的信息,並把信息結構化,變成知識地圖,進而讓自己對事物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智慧。
7. 行家思維
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有一個 MECE 原則,也就是要做到各個部分之間相互獨立、所有部分完全窮盡。在實際的工作中,運用歸納思維的時候,可以搭配使用 MECE 原則。
9. 自學思維
建立了知識框架以後,開始一步一步地自學相關的內容。
有了知識框架以後,學習會變成按需學習的模式,針對某個知識點,可能會看好幾本書,看看不同作者分別是怎麼寫的,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果還是不明白,就去網上搜索相關資料。
10. 木桶思維
一個人的能力木桶由 3 個部分組成,硬能力是底板,軟能力是圍板,軟素質是箍繩。
一個人一輩子的精力,假如只有硬能力,沒有軟能力和軟素質,那麼很可能木桶就圍不起來,就很難獲得合理的回報。
11. 長板思維
在擁有了一個木桶之後,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儘可能把長板變得更長,用心打磨這個標籤。
12. 換桶思維
木桶有大有小,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升級換桶的過程。
13. 逆襲思維
在《高效學習 7 堂課》中,有一句比較扎心的話:請不要用工作量的積累,掩飾自己低水平的重複,這樣永遠不會像高手那樣逆襲。
想辦法從低水平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更大的目標,才有逆襲的可能。
14. 高手思維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需要 10000 小時的刻意練習,而不是 10000 小時的簡單重複。比如說,很多人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絕對超過 10000 小時,但是英語水平低下的人卻比比皆是。
在技能練習方面,有一個公式:
快速掌握技能 = 好的練習方法 x 足夠的時間 x 合理強度 x 專業教練反饋
好的練習方法,我認為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應用,用於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15. 成本思維
學習一項技能,達到專業水平要花 10000 小時,如果每天學習 4 小時,每天學習 250 天,就要花 10 年時間。
人這一輩子,能有幾個 10 年用來學習啊?
所以,學習也要有成本意識,絕大部分技能,並不需要練到專業級別,只需要用 1000 小時,達到熟練程度,就可以滿足工作需要。
16. 教練思維
高水平的教練,懂得控制訓練難度,知道循序漸進,並變換自己的訓練方案,讓人能夠堅持進行艱苦的訓練。
有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有 15.87% 是新知識時,難度適中,學習效率是最高的。
17. 整合思維
現代社會,時間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如果我們能把零散的碎片時間整合到一個目標上,用知識框架整合碎片時間的學習成果,那麼學習目的就會更加明確,注意力就會大大提高,經過日積月累,也能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18. 網絡思維
雖然網際網路倡導的是網絡互聯,但是現在很多大型的網際網路公司,考慮到自己的商業利益等因素,實際上正在變得越來越封閉,所以不要指望僅靠一個網站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搜索不同類型的內容,建議用不同的網站。
19. 搜索思維
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嚴重依賴搜索思維,每次遇到問題就喜歡搜一下,基本上 80% 的問題都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
20. 焦點思維
在資訊時代,每天的信息就像洪流一樣湧現在我們面前,如果沒有焦點,就容易感到焦慮。
當看到一條信息時,往往會先想一想,這條信息對自己是不是有用?如果沒用的話,就採取「閱後即焚」的模式,看完直接刪除或關閉。
對於真正有用的焦點信息,儘量納入自己的知識框架,讓它和已有的知識產生關聯。
21. 臺階思維
從入門到專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走樓梯一樣,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往上爬,想要踏上更高的臺階,前面的階梯是必不可少的。
22. 結構思維
回顧我早期的學習經歷,發現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被動地接收一些零散的知識,不斷地收藏和下載新的資料,卻很少用結構思維進行吸收內化。
直到搭建了知識框架,才形成結構化的輸入和輸出,用於指導自己的學習。
23. 拆解思維
學習技能的時候,仔細拆解高手的方法,比自己盲目學習的方法要好的多。
比如說, 一個簡單的柱形圖,通過對標「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專業雜誌的配圖,從標題、顏色、字體、坐標軸、網格線、標籤、圖標等一系列不同的元素進行拆解,上升為「道」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術」的層面,大大提升了圖表的專業氣質。
24. 聯繫思維
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都是把事物聯繫起來的分析思維。
因果分析的代表方法是麥肯錫倡導的「現象 - 問題 - 原因 - 對策」,代表工具是「魚骨圖」,代表步驟是「連問 5 個為什麼」,通過追問前因後果,明確適用邊界,發現問題的本質。
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需要,想出互惠互利的方案,這樣的合作才能長久。
26. 複利思維
寫作具有複利效應,因為寫作可以復用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工作中寫郵件、寫方案、寫計劃、寫總結、寫報告等,學習中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生活中寫日記、寫書信、微信聊天等。
如果寫出了高質量的文章,那麼還能帶來認同、連結人脈、流量變現等福利。
27. 躍遷思維
要真正實現躍遷,不能總是停留在低水平的輸出上,而是要對標專業選手去努力。
在《高效學習 7 堂課》中,秋葉老師介紹了輸出的 7 種模式:
(1)記錄筆記:用筆寫勝過用手機拍照。
(2)思維導圖:把所學內容的邏輯畫出來。
(3)解讀文章:帶著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
(4)對外分享:最好的學習就是自己去教別人。
(5)內化實踐:到現實中去印證別人的觀點。
(6)復盤文章:寫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7)課程研發:做培訓課程或編寫教材。
這 7 種模式的輸出,難度是依次遞增的,可以看作是難度由低到高的輸出躍遷。
28. 問題思維
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能激發出好的答案。比如要了解數據分析領域,我們不妨先想一想以下 7 個問題:
(1)領域涉及哪些概念?
(2)發展歷史和前景如何?
(3)最近兩年的報告有哪些?
(4)領域最知名的專著有哪些?
(5)行業的競爭格局是怎樣的?
(6)領域裡頂尖的幾家企業是誰?
(7)業界有什麼大的活動?
如果我們帶著類似這樣一組結構化的問題,去觀察、學習和交流,並把信息梳理成知識體系,就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29. 視覺思維
數據分析圖表、思維導圖、視覺筆記、流程圖等,都屬於視覺思維的輸出形式,如果應用得當,就能明顯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
30. 清單思維
怎麼避免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犯下低級的錯誤?
清單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清單思維就是把執行細節標準化,用來指導和規範日常的行為。
31. 成果思維
學習之後,寫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列檢查清單,都屬於學習成果,但最根本的成果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效學習者之所以高效,往往是因為他利用所學的成果,解決了現實中的問題,用高質量的輸出檢驗能力,而不是用低質量的輸出感動自己。
32. 挑戰思維
想進步,就要挑戰自己的舒適區。
33. 重複思維
我在學習數據分析的時候,往往會把數據分析的思維、方法和模型,重複應用,多次訓練,不斷去印證、改進和完善,也就是「舉三反一」。
34. 套路思維
不同的問題,往往有不同的套路,有時候老套路能夠解決新問題。
比如「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試著用來解決現代社會信息過載的問題,卸載了手機和電腦大量的軟體,專注於那些對自己確實有幫助的信息。
35. 建模思維
建模思維有助於提升「模式識別」的能力,大多數人的模式識別方法過於簡單,在沒有經過訓練之前,很難快速地做出理性的思考。比如專業投資機構,往往是通過數據建模來開展工作,而業餘的股民,常常依賴直覺或小道消息買股票,因而後者更容易遭受損失。
36. 合作思維
互惠互利的合作,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合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交易。作為一名公司職員,就是在用自己的技能和時間,獲得相應的工資,然後再用工資去購買我們生活所需的其他東西。
在高速變化的商業世界裡,你要依靠什麼技術,以什麼姿態加入分工,以什麼效率級別參與合作?
小結
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促進能力成長的最佳舞臺,關鍵是要選好方向、搭好體系、請好教練、用好網絡,做好總結、強化成果、輕鬆跨界。
以上就是高效學習的 7 種能力,即: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復盤力、輸出力、遷移力,而這 7 種能力的背後,其實是 36 種思維產生的結果。
關於高效學習的方法很多,發現頭條裡的這類學習性的內容很豐富,上頭條搜高效學習...幾乎各種知識點都有,點擊下方卡片搜索「高效學習」看更多價值千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