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世界正在悄悄獎勵那些學習能力強的人。
的確如此。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未來的高度。
作為知識大爆炸時代的一員,你是否曾和我一樣鬱悶過:
為什麼我這也學不會那也學不會?
報了那麼多網課,為什麼沒有太大進步呢?
原本學校的那個學渣怎麼突然變得那麼厲害?
是不是我年齡大了腦子不好使?
再一看,發現身邊的斜槓青年一個個步入優秀者的行列,更加令我羨慕。
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厲害?同樣是過一年,別人年薪百萬,而自己根本不值得一提。
難道他們的智商比我高得多?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
反思之餘,我看了幾本書,綜合了認識心理學家、教育家等十幾位專家的著作,總結了關於高效學習的3部分內容:
《清單革命》這本書是美國歐巴馬醫改的白宮顧問阿圖·葛文德所著。不僅在醫學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更得到了各行各業的極大推廣。
清單在學習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有以下3點:
1、明確學習目標、抓住學習重點、細化學習步驟
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或是習得技能,也就是有目標可尋。
大多數人對於目標處於模糊的狀態,沒有清楚的剖析將目標清晰化、具體化。導致學習知識時抓不住重點,找不到具體可以的方法。
當我們學習知識時不妨這樣做:
1)按主次關係或利用(四個象限法——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列出需要掌握的關鍵知識點
2)分別列出需要解決的疑點、難點
3)針對所列疑點難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角度或資料
4)篩選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寫出詳細步驟
5)在具體的操作步驟前標上具體的執行時間,具體到每天的每分鐘
通過清單找到學習的關鍵點,做好時間管理依次完成每個步驟,減少了做無用功的時間有效的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樣更有利於目標的進展。
2、避免無能之錯,降低錯誤率
我們需要學習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們的大腦早已不堪重負,但錯誤還是無法避免。
人類的錯誤分為兩大類型,「無知之錯」,可以原諒;「無能之錯」,不被原諒。
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能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有遺忘知識點的時候,這時可以通過使用清單,為大腦搭建起一張「認知防護網」,彌補我們與生俱來的認知缺陷,如記憶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
減少錯誤率有效的縮短了學習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
3、持續改善清單
清單的三大原則是:簡單、可測、高效
注意:即便是最簡單的清單也需要不斷改進。簡潔和有效永遠是矛盾的聯合體,只有持續改善,才能讓清單始終確保安全、正確和穩定。
清單不是寫在紙上的方法,而是印在心上的習慣。清單,正在一步步變革我們的生活,變革這個複雜的世界。
清單,讓學習更簡單高效,讓清單成為一種習慣吧。
1、創造合意困難,加深記憶效果
在《認知天性》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合意困難」。這是由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在學習中給自己製造一些麻煩,從而提高長期的學習效果。
這些麻煩在短期看來可能是無效的,甚至是浪費時間,但長期來看,卻可以綜合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
我們可以掌握以下3個方法:
1 )運用檢索測驗,加深記憶效果
檢測也就是我們經常做的考試,作者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定期檢索測驗的方式,有助於我們對知識的掌握。
我們都有聽寫默寫的經歷,通過一次次的檢測一次次的出錯,我們記憶的更加牢固。
樊登老師在每講一本書前總有一個先畫腦圖的習慣,實在想不起書中知識再去翻看。這也就是為什麼講書時根本無需一頁頁翻書的原因,既提高了效率又真正的記住了書中的知識。
通過以上「痛苦」的檢測方式,所學知識將會更牢固的留在學習者的大腦中。
2)復盤
復盤是眾多成功人士慣用的方法,步驟分別是:收穫、不足、行動。
收穫,就是用放電影的方式把一天所學或所感受到的知識、感悟等清晰記錄下來,是積累經驗和加深記憶最好的辦法。
不足,明白當日在學習過程中哪些是自己的盲點、難點,哪些地方做的好不夠好。
行動,針對前面兩點做出合理準備的計劃安排,具體到每分鐘。
復盤是大而細的一項任務,剛開始可能會出現中途退群的過程,但想要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堅持下去。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原地復盤,這樣便能很好的記錄經驗和知識,及時對當下發生的一切做出最快最好的認識。
3)顛覆練習方法
說到練習,我們不得不提學生時期背書的故事。
我們常常一遍又一遍的讀書,時間久了自以為會背了,可遇到考試的時候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其實,這是大腦中的元認知誤導了我們。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我們,這樣不斷重複的練習基本是無效的。我們需要走出認知誤區,打破認知天性。
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練習方式更好的掌握知識。
書中為我們提供了3種練習方式:
間隔練習
間隔練習,就是學習了一項新技能後,間隔一段時間再練習。
間隔練習的原理與經常檢測的原理類似,當我們把一種練習間隔進行的時候,有助於鞏固知識,更有利於產生持久記憶。
穿插練習
穿插練習,就是當學習一個包含了多個步驟的新知識時,可以多個步驟穿插學習。
即簡單學習了一個步驟之後,就學習其他步驟。而不是等一個步驟完全學會,再學習下一個步驟。
雖然這樣的練習方式短期來看容易產生混亂,但對於長期記憶更有效果。
多樣化練習
我們都知道,從事不同的活動,可能運用不同的大腦區域。採用多樣化練習的方式,有助於保持大腦的多個區域活躍,從而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
間隔練習有助於我們加深記憶,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組合,有助於提高我們對知識的辨識能力,從而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打造多元知識體系。
所以,日常的練習中,我們要將幾種練習方式結合運用,更有助於形成我們的知識體系。
經過長期反覆的檢測、復盤、練習,我們已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型,當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們已經可以像條件反射般去解決。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只有保持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有人或許會說:我太笨了,就是學不會,再好的方法也還是白瞎。
其實人們對於智商有許多誤解,《認知天性》一書告訴我們,人的智商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智商高低不是學習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了一種思維模式:「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這種思維模式,就是「成長型思維」。
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的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很丟臉,認為人的天賦、學習能力是一成不變的,面對逆境不敢迎難而上,會逐漸變的不自信甚至墮落。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覺得努力很正常,認為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獲得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面對逆境會迎難而上,在挫折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逆商,會越來越自信篤定。
大名鼎鼎的NBA巨星麥可·喬丹是世界體壇的一個傳奇,堪稱籃球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
喬丹面對失敗的態度,令人心生敬意。
他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投失過9000多個球,輸過300場比賽,26次在最後一投的時刻,辜負了隊友的信任。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而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喬丹的成功案例很好的說明了:天賦人人皆有,但能力來自艱苦努力。只有努力,才有回報,人生沒有捷徑。
要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我們需要的不是超強的大腦,而是堅信努力的意義,是自律、勇氣和永不言敗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在不斷的失敗中積累經驗、提升技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成為一個越挫越勇、越學越優的終身學習者。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心智模型,擁有成長型思維,成為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