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書,依舊沒有什麼改變?」
從15年開始,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這幾年以來,我們每天從手機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每次看到好的文章,我們點讚、收藏,慶幸自己學到了知識。
而實際情況是,了解的越來越多,但該迷茫的還是迷茫,該痛苦的還是痛苦。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方法論,還是沒有用呢?因為這些知識並沒有被思考和實踐,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
就像很多家長反應,我的孩子成績不好,可是他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不少,回到家裡就寫作業,有時候晚上十一二點還在學習。
其實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出現了一個誤區,就是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掌握了。
如果你覺得學習就是反覆閱讀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那麼你的想法是錯誤的。
根據《認知天性》這本書中對學習的描述,我們了解到,真正的學習是讓學到的知識在腦子裡隨時待命,真正需要用的時候,能夠及時調取出來。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思路才能清晰,才能真正抓住解決問題的核心。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11位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成果,他們將人類認知的規律與學習之間建立聯繫,並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得出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你說,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知識,但是對我的生活並沒有產生很大的效果。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堆零散的知識在腦海裡,如果沒有形成結構,反而會造成知識的冗餘,信息過量會造成大腦壓力過大。
好像各個領域的知識都了解一些,但是每當遇到實際的問題,大腦就一片空白。
1、不斷反思,理論聯繫實際,將知識變成條件反射
真正能夠產生作用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相關的資料,而是形成知識鏈、知識框架,給知識打上記憶結。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 醫生面對風險大手術時,他不但要結合以往的經驗,而且要把當下這個手術,在腦海裡不斷模擬,聯繫自己的知識經驗,將所有的步驟梳理一遍。
經過無數次這樣的深入思考,藉助觀察,將新舊知識結合,將理論聯繫實際,知識就會變成條件反射。
2、自我檢測,讓記憶更牢固
回到我們文章開頭講的那種現象,有些朋友書看完了就放下了,好的文章點了收藏也放下了,但是從來不去回顧。
因為要去看同樣的知識,太枯燥了,要去回憶或記憶這些知識更是痛苦。不如把時間留給更多新鮮有趣的知識。
但是你要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去回顧,自測,讓大腦之間的信息結合起來,強化大腦神經迴路。
研究表明,1次自測,一周後,知識的回憶率可以從28%提升到39%。
當大腦擁有足夠的知識,創造力才會迸發出來,才能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謂「後刻意練習」就是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加上符合腦科學規律的方法,比如: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等等。
1、間隔練習
間隔練習可以使知識更牢固。
因為頻繁的集中練習,會產生短期記憶,這種短期記憶如果後期不鞏固,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
而有間隔的練習,讓你在短期內遺忘知識,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回憶學過的一些概念。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強大腦的迴路,讓這些知識真正被記住。
2、穿插練習
練習的時候,加上兩個以上的主題。
有一個案例,將大學生分成兩組,給他們分別布置了四道幾何題和四道練習題。第一組同學是按照順序,先解幾何題,然後解數學題(集中安排)。第二組同學的題目混合在一起(穿插安排)。考完之後,第一組同學的正確率是89%,第二組同學的正確率是60%。
但在一周之後,再次測試時,集中練習的正確率只有20%,而穿插練習的正確率達到63%。
所以說穿插練習,從當時來看是學習效果不明顯,但是學習越困難,越有利於加深長期記憶。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好的方法,由於篇幅有限,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心智模型,就是按照一定的步驟,結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好比做一杯奶茶,當你熟悉之後,奶茶所需的步驟和材料,就是你的心智模型。
那麼這一心智模型的形成需要經歷以下三個步驟。
1、編碼
這個過程相當於讓大腦感知到一些東西,並使這些在大腦裡留下記憶痕跡。
這類記憶不會留存很久,遺忘了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也就提醒我們,對於一些有用的知識經驗,要牢記。
2、鞏固
鞏固的過程相當於把讓一些知識變成長期記憶,大腦會穩定這些記憶痕跡。
在鞏固的過程中,大腦會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起來。
這個過程就好比寫文章,我們寫初稿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把初稿放下,過兩天再看,修改幾次,主旨意思就漸漸明晰了。
3、檢索
想要真正的學到知識,首先,要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先把這部分的工作做紮實,然後,然後對已有知識識別,將新知和舊知的結合。
形成知識框架才能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心智模型
所謂學習能力是把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如果學習的過程很輕鬆,那麼你註定學不到什麼深刻知識。
更痛苦的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和能力。因為這個過程需要你掌握知識,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情裡學到知識。
尤其是對於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他之所以不愛學習,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學習才有效果,他一開始可能很努力的學習,但是方法錯了,看不到效果,比如他反覆閱讀了一篇文章,以為自己掌握了,但考試成績卻不好。長此以往,沒有正確的方法指引,成績提不上去,孩子往往沒有成就感,也就開始厭學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在學前,那麼恭喜你,這本書對你來說不要太及時。
如果說你的孩子已經上學了,成績不理想,那麼堅持運用這本書上的方法,肯定能對成績有所提升。
最關鍵的是,當孩子掌握了真正的學習方法,就不需要父母陪著了。他反而能夠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
點擊下方的連結就可以購買,少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就能收穫一套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