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刻意練習」時代:構建「心智模型」擺脫「假努力」

2020-09-03 寶寶創意社

引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一本書你念上百遍,其意自然明了。

所以,從第一天上學起,爸媽就教導我們要老老實實死記硬背,因為「書山有路勤為徑」!

我們認知世界裡的頭號學習方法即:刻板地盯牢相關知識點,一遍遍識記,堅持不懈的努力,直到記住為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直到這一天,有人說,你這樣做不對,是白費力氣的「假努力」,一遍遍重複基本記不住什麼東西!真是讓人大吃一驚。

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由美國作家馬克·麥克丹尼爾、亨利·勒迪格三世和彼得·布朗合作完成的《認知天性》,它剛一出版就震驚學術界:因為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

《認知天性》說:「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那麼,它又提出什麼有洞見的方法推翻這一相傳千年的認知,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真相?

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習的誤區、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目標。

01、學習的誤區:元認知偏差讓人陷入無用功的「假努力」

「元認知」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名詞,指對認知的認知,當我們的第一認知出現偏差,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當然也會出現偏差。

(1)以為重複學習,才有好的學習效果

到目前為止,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都告訴我們,不論在哪個領域哪種學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知識,並進行集中練習。然而《認知天性》的作者表示,這是一種效率最低的方式。也就是說元認知出現了偏差。

具體表現在哪呢?比如很多家庭早上都曾遭遇過這麼雞飛狗叫的一幕:家長拼命喊孩子起來早讀,因為一貫的認知告訴我們早讀時間金貴,錯過太可惜。同樣,學校每天的早讀課也是雷打不動的貫穿了我們整個學習期間。

但實際上,這種無目的的讀書只能形成短期記憶,學過或考過轉眼就忘,回頭再想就茫然無序:這個知識點我學過嗎?怎麼一點印象也沒有?

這就是元認知偏差帶來的「假努力」。因為大腦中元認知佔了上風,所以很容易就陷入「自己已經掌握所學」的誤區。

(2)認為掌握的知識越多,學習能力就越強

不少人以為自己掌握的知識點多就是學霸,其實不然,真正的高手是有創新能力的人,只有堅持主動性學習,他們的能力才能保持越強。

這樣做的誤區,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 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 知識的學習方法。

另外,還有些人認為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無法改變。顯然,這是給自己不努力找藉口。這些認知偏差都容易把人們帶入無用功的「假努力」。

02、學習的方法:「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合意困難

既然學習有誤區,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要跳出之前的元認知,建立新的認知體系。先是改變方法,再從方法到行為模式,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心智模型

所謂的心智模型是刻意練習後的一種人本能的條件發射,是一種不用思考的下意識行為,而處理不同的事情需要建立不同的心智模型。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客戶的訂單快把福特公司銷售處的辦公室塞滿了。突然,有一臺電機出了毛病,幾乎整個車間都不能運轉了,相關的生產工作也被迫停了下來。公司調來大批檢修工人反覆檢修,又請了許多專家來察看,可怎麼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兒,更談不上維修了。公司高層震怒,晚一分鐘修好都是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時有人提議去請著名的物理學家、電機專家斯坦門茨幫助。

斯坦門茨來後仔細檢查了電機,然後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畫了一條線,對工作人員說:「打開電機,在記號處把裡面的線圈減少16圈。」人們照辦了,令人驚異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生產立刻恢復了!福特公司經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說:「不多,只需要1萬美元。」1萬美元?就只簡簡單單畫了一條線!在當時,這是一個普通職員100多年的收入總和!斯坦門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轉身開了個清單: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福特公司經理看了之後,不僅照價付酬,還重金聘用了斯坦門茨。

這個真實的案例,就是一次運用了高水準心智模型解決突發事件的完美演繹。

那麼,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呢?如何才能做到為自己建立新的心智模型?

十一位認知心理學家,耗時10年時間,總結出來一種學習方式,叫做「檢索練習」,它是真正高效的學習方式。

什麼是檢索練習?在了解這個概念之前,我們還要先弄明白學習是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過程,各種信息進入大腦後,會經歷第一道程序,叫做編碼,儲存在大腦的神經元與神經通道中,形成短期記憶。少部分信息經海馬區加工成為長期記憶,這一過程叫鞏固,與人的記憶目的有直接關聯。

而提取信息的過程便叫運用,專業名詞即檢索。要清楚,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是為了運用。基於此,認知心理學家確定了學習的終極目的:把知識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並保證運用的時候能夠快速的檢索知識。檢索式學習就叫做檢索練習。

→檢索練習有三個方法:

(1)考試

《認知天性》的作者認為,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很多人都有這個發現,在大考前的連續考試往往學習效率非常高。這便是檢索練習在發生作用。

做題是一個提取舊知識運用新知識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考試的學習效率要比單純刷題的效率更高。有些同學喜歡一邊刷題一邊翻書,其實這時應該忍住衝動,讓自己大腦處於有點困難的「合意模式」,才能進一步調動大腦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做中學

叫項目制學習,也叫動態學習。這種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學英語,有人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不會說,有人去英國住一年就能講出流利的英語。學習任何知識都是一個道理,不要只是死記硬背,花極短的時間掌握大量的靜態知識之後,就要立馬投入實踐。這就是動態學習的功效。

(3)費曼

人們常說,教是最好的學。費曼就是一種在指點別人的過程中檢索自己知識系統的方法。因為教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對相關的舊知識做檢索練習,考察你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不知不覺就幫你加強了記憶,並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種方式在學習和工作中都經常遇到,當你給他人講解了相關知識後,自己也突然醒悟過來,原來知識還可以這樣運用,真的非常奇妙。

→如何提高檢索練習的效率?

注意:光有檢索練習是不夠的,作者提醒大家,要長期記憶必須刻意練習,並進行有困難的檢索。這就是「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合意困難。具體可以從四個角度來進行:

a、間隔檢索

需要定時檢索一番,類似於艾斯浩賓遺忘曲線的運用,要求我們把相關知識拆分開,然後分時段檢索來加強記憶。

b、穿插檢索

好比我們上課最好各種科目穿插進行,這樣能最大限度刺激大腦活力。

c、多樣檢索

這裡的多樣性,是指同一事物的多樣性。比如同一個學科,你要試著用多種方法去檢索。同一種運動,要試著用不同姿勢來進行。以此激活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繫。

d、重複檢索

當然重複是必要的,但是不是重複死記硬背,而是重複檢索練習。學習中可以理解為對照知識點考自己,或者和同學相互提問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印象。

03、學習的目標:成長型思維讓自己實現終身成長

一個人要建立強大的心智模型,一定離不開長久而努力的刻意練習/學習,運用成長型思維,最終實現終身成長。

目標的確立分三個階段:

(1)明確初級目標

主要分為學會知識和運用知識兩步走。即指前面所說的編碼、鞏固和檢索。

(2)明確中級目標

這裡要求打破初級的認知局限,打造良好的心智模式。其中包括

a、能力方面,在不擅長的領域需要彌補

b、思維方面,有些偏見需要修正和完善

c、心智模型,前提是大腦形成條件反射

(3)明確高級目標

強調努力的力量,運用成長型思維,不斷進行認知突圍,實現終身成長。

相信那句話:好的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助你飛躍成功的彼岸!願大家都能拿起這本書,找到更好的自己!


我是左手抱娃右手寫字的二寶媽,希望和萬千辣媽一起成長。喜歡請關注@寶寶創意社

相關焦點

  • 搞清定義好上路:構建心智模型,升級認知
    搞清定義好上路:構建心智模型
  • 學習使錯了勁事倍功半,要將知識化為能力,須打造出心智模型
    二、「後刻意練習」所謂「後刻意練習」就是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加上符合腦科學規律的方法,比如: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等等。因為頻繁的集中練習,會產生短期記憶,這種短期記憶如果後期不鞏固,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而有間隔的練習,讓你在短期內遺忘知識,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回憶學過的一些概念。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強大腦的迴路,讓這些知識真正被記住。2、穿插練習練習的時候,加上兩個以上的主題。
  • 《刻意練習》:學會正確的努力,讓一切更完美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正在讀的一本書《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家認為:所謂的一萬個小時法則只是有失嚴謹的誤讀,一萬個小時並不存在,真正有用的是刻意練習!那怎樣刻意練習才算是真正有目的的練習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80%的人學習都是錯了勁,要將知識化為能力,必須打造出心智模型
    研究表明,1次自測,一周後,知識的回憶率可以從28%提升到39%。當大腦擁有足夠的知識,創造力才會迸發出來,才能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二、「後刻意練習」所謂「後刻意練習」就是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加上符合腦科學規律的方法,比如: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等等。1、間隔練習間隔練習可以使知識更牢固。
  • 學習方法論-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即有目的的練習,但又不僅僅是有目的練習。我們從它的幾個特點來了解它本身的含義。①『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經想出怎樣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訓練的方案應當由導師或教練來設計和監管。』解讀:我們在各個領域的學習中,都需要一套周密且有效的計劃,在初期的學習中我們往往不能靠自己盲目去制定。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就像健身後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來潛能,只要你堅持刻意訓練。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通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創造天才。
  • 幫孩子擺脫填鴨式學習,走出《認知天性》誤區,成為主動學習者
    了解人類認知規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還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其實就是掌握一項技能的過程。4、進入後刻意練習時代,成為終身學習者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出沒有天才這一說法,只要通過刻意練習都能達到,它強調的是持續地有目的性的練習、保持專注、及時反饋、走出舒適區。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心智模型有三個基本預測:1)人們通常僅對他們認為真實的東西建立心智模型;2)人們通常只建構一個而不是多個心智模型;3)人們傾向於只從他們建構的一個心智模型中提取數據與信息做出決策與選擇。
  • 《刻意練習》: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一起創作了《刻意練習》,他們通過研究體育、音樂、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成功的共性:發現不論什麼行業,刻意練習是提高技能的不二法寶。 他們堅信: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否有天賦,只要遵循刻意練習的原則,你的夢想都可能實現。
  • 探索用戶心智模型
    Mental-model是心智模型的意思,也可以稱為概念模型,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就是人是如何認識,定義一個事物的。最近,越發覺得,在用戶研究中,很核心的一個環節就是要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因為, ...Mental-model是心智模型的意思,也可以稱為概念模型,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就是人是如何認識,定義一個事物的。最近,越發覺得,在用戶研究中,很核心的一個環節就是要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因為,只有理解了用戶是怎麼樣定義,表徵一個(類)產品的,才能更好地去挖掘和預測用戶的態度,期望,行為。但是,應當如何理解用戶的的心智模型呢?
  • 100個天才,99個都沒有天賦,只是找對了努力的方法——刻意練習
    就像阿德裡亞諾,在國米成名後沉迷酒精和女色而墮落,懶於刻意練習,自毀天賦,最終從貧民窟中走出來的他,又回到貧民窟。而郭靖的經歷至少告訴我們一點:普通人在天賦面前,不是靠簡單的勤奮努力,就能橫跨過去的;但有了刻意練習,就可以顛覆天賦設限的障礙。
  • 《刻意練習》避免無效學習,掌握刻意練習方法
    我記著有的人在群裡反饋著說,經過認真的學習這18堂寫作課程後,未能提高寫作水平,也沒有順利投稿成功。 這引起很多人對這門課程的懷疑,直到我們才知道,寫作是需要在每天持續地輸出,慢慢地在寫作上輸出積累,然後會發現持續地輸出寫作會獲取很大的提升。只要達到提升寫作水平並掌握了投稿平臺規則,一定獲取投稿變現。
  • 調整自己的心智模式
    每個學生都在大腦裡構建了一個小小的世界模型。我們把這個用來觀察世界的模型叫作「心智模式」或「思維定式」,它就像一個濾鏡,讓學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而那些「後進生」的狀況常常令人頭疼。他們常常受諸多因素的長期影響,比如考試的成績、學習的經歷、老師和家長的態度、自己的要求等。那麼,他們的心智模式是怎樣的呢?就學習成績來看,我認為「後進生」早期關於成績的心智模式可能如下:努力—成績不理想—再努力—不理想—失去信心。從上面的模式可以看出,早期「後進生」學業發展出現問題,卻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
  • 很多名利雙收的人,不僅僅懂得刻意練習,還有掌握了這4點
    不得不說,現在的95後的確有很多很努力,但是得到的結果始終令人不太滿意。甚至於身邊的90後也是一樣,回顧職業生涯的幾年,有的人自己創業做的風生水起。如果你理解我上述所說的,找到個人階段目標,理解有效學習,尋找垂直學科的專業體系,理解體系,刻意練習形成自己的,那麼相信你的成長速度將是倍增狀態。02.「如何構建方法論」。
  • 刻意練習還需勤於思考
    街頭的的士司機,幾十年的努力時間遠遠超過了一萬小時,他們成為大師了嗎?辦公室文員,一天8小時,一年上班250天以上,少說每年工作2000小時以上,10年如一日地寫材料、總結報告,幾萬小時都有了,成為公司高管了嗎?所以說,低水平的勤奮練習多少小時都沒用。
  • 成功不是行為的堆砌,為何心智模式的構建越來越受到關注?
    如果你真的想模仿上個案例中的那個領導,那就得找他好好聊聊,聊他是怎麼思考的,聊他的信仰,除了學習他做了什麼,還要了解他的心智模式。心智養成與學習一門技術有個相同點,就是都需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創造。而不會是別人直接餵到嘴裡,我們直接吞下去,身體就長起來了,沒有這樣的過程吧。
  • 怎樣進行刻意練習
    前天的文章中提到了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1萬小時中核心因素,做不到刻意練習,單獨的積累時間沒有任何意義。但裡克森主張,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細心而有指導的練習,也就是有技巧的練習,除此別無他法。他的研究顯示,超凡的技巧、不凡的成就、社會精英的地位,並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在於是否能夠通過「刻意練習」提高自己的技能。
  • 高效佔據用戶心智 阿里巴巴聯合BCG發布數位化品牌資產DeEP模型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天貓品牌營銷中心聯合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共同發布《數字營銷3.0 DeEP品牌心智增長方法論》,首推品牌資產評估體系——DeEP模型。  瞄準存量運營 發力心智轉化 DeEP補齊天貓完整生意增長體系  實現品牌運營的成功,核心在於佔據消費者的心智份額,實現與消費者建立認同和情感聯結,才能實現品牌轉化。數位化時代,品牌與消費者的線上觸點佔據主流,相較於傳統品牌建立,為追蹤消費者與品牌的持續互動行為來更加立體的評估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成為可能,並應用於數位化品牌建設實踐。
  • 一篇文章為你搞懂用戶心智模型
    我們雙十一剁手前分析、判斷商品的好壞,剁手時產生的劇烈情緒波動,剁手後腦海中不自覺飄過的種種念頭,想像自己拿到商品的樣子,推測快遞什麼時候發貨等等,這些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叫心智。二、心智模型是個啥?我們先來看下對於心智模型不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