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學了知識不會應用?3個方法幫你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2021-01-07 益菲讀書

現在絕大多數職場人都意識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為了緩解自己對知識焦慮,大家會買很多書,報很多課程,記很多筆記。可是最終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僅僅只是知識的表面,卻根本無法內化吸收為自己的能力,更加無法實踐應用。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學以致用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卻非常的難。那麼如何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呢?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對於如何學以致用給出了很實用的方法。成甲老師的宗旨是「以用致學」。也就是你怎麼應用知識就怎麼學習知識。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先學了知識,然後思考它怎麼用。可是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會因為思維和知識儲備的局限性,而讓應用的時候不能夠突破自己的邊界。但是以應用為前提,再去思考哪些知識能為自己所用,這樣不僅能夠打破自己的邊界,還能夠聯繫現在的應用場景,讓知識真正的吸收內化並應用於實踐。

下面我會選取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三個學習方法,向他學習一下,怎麼學習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五星筆記法,深入挖掘隱性知識,提升能力內核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如何記筆記的書,其中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類:視覺筆記類(包括視覺簡圖、思維導圖和手帳等);另一類是三分法筆記(包括黃金三分法、康奈爾筆記等等)。

其實筆記的用途除了將知識再現之外,還應該有拓展性的思考和知識的引申。而以上這些筆記法雖然也很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弊端,就是記錄的顯示知識大於隱性知識。

1958年麥可·波蘭尼從哲學領域提出了一個概念,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稱之為顯性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可以被稱之為隱性知識」。

雖然黃金三分法和康奈爾等筆記法,會在顯性知識的基礎上,有思考和知識內核的提煉,但是顯性知識的比例仍舊是很高的。

如果筆記不僅是我們記錄顯性知識的工具,還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思考和改進自己知識體系的工具,那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成甲針對這個問題,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筆記法,叫做「五星筆記法」。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在記錄顯性知識的同時,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深入挖掘隱性知識,幫助自己提升能力內核。

什麼是五星筆記法?

所謂的五星筆記法,就是在記筆記之前先畫出一個五角星,五個角分別代表五個問題。當我們學習或者讀書的時候,要以弄清楚這五個問題為目的,帶著問題去閱讀和學習。

預判內容的核心,為什麼這個內容值得討論?很多人在學習之前,只是等待著課程的開始,期待著別人的論述和觀點的產出。但是如果在學習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來闡述這個內容,會如何討論這個話題?當我們先對內容有一個預判,才更能夠找到自己和對方之間的差距。為什麼自己沒有想到這些呢?是知識的積累量不同,還是思維方式不同呢?有了這些思考,我們更容易知道問題所在。

推理對方講解的邏輯學習並不僅僅是記住別人的觀點,而應該思考這些觀點是如何得來的,這些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他的論述。因為思考觀點是如何得來的,比直接記住對方的觀點更有收穫。

所以在記筆記的時候,不要一字不漏的記下對方的話,而是記下對方講解知識時候用到的關鍵詞,然後理順一下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係,推測對方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得出結論的。

提出疑問,串聯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很有啟發性的內容,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知識對我有啟發?我對這些知識有什麼疑問嗎?哪些知識或者經驗和這個觀點相似,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當我們可以提出疑問,並且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那麼可以幫助我們將知識結成網絡。知識本身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通過整體性的思維來學習知識,才更能發揮出知識的效用。

知識背後的原理和思維模型是什麼?上一步是為了串聯知識,而這一步是為了縱向深挖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每一個知識點都並不是解決一個問題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深挖其背後的邏輯,找到原理或者思維模型,這樣才能讓知識解決一大類問題,或者跨界解決更多問題。

所以我們學到了一個知識點之後,可以深度升華一下問題的本質,看看這個知識來源於哪些思維模型或者思維方式。

如何將知識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行動不僅僅是記筆記的終極目的,也是學習的終極目的。所以思考和啟發不能僅限於想法或者筆記中,更多的是將知識列入日後的行動計劃裡,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所以五星筆記法的核心是通過對隱性知識的深入挖掘,幫助自己將知識內化為能力,落實到行動上。

二、以用致學,多維記憶靈活應用

1、情境學習

所謂的情境學習就是在現實場景下應用知識,而不是讓知識僅限於書本上或者筆記上,這樣可以提升記憶和應用知識的效率。而且應用的場景越多越容易熟練掌握知識。

用成甲的話說就是:「未來怎麼用知識,現在就怎麼用知識」。

比如說我們學習開車,如果只學習交通法規是無法把車開走的。我們必須真正的摸到一輛車,並且將一些知識和操作流程應用在這輛車上,才能夠真正的學會開車。

再比如我們拿到了一本菜譜,那麼我們也需要走進廚房,在現場一邊學習一邊具體操作,否則我們是無法做出香噴噴的飯菜的。

雖然這些技術類的知識很容易應用到一些實際場景裡,但是有很多通用知識是很難多場景應用的。那麼我們可以使用一種知識卡片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知識卡片法

在卡片上寫下知識點的用途而不是概念的內容。碎片時間時反覆回顧這些知識點,增強對知識的應用敏感性。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機抽出一張卡片,看看是否可以解決當前問題。如果可以,就把場景填到卡片上。隨著場景的不斷增加,可以不斷迭代卡片。比如將一些同類別的場景歸類,這樣可以對知識點的用途和適用範圍進行整理。

2、交替學習

很多人認為,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在一個學科或者一本書上保持專注。但是神經學家發現人大腦是可以產生兩種思維模式的,一種是專注思維另一種是發散思維。專注思維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而發散思維可以幫助大腦處於放鬆狀態,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多個區域相互聯絡,產生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

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人只有靈活的運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才能夠更高效的學習。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要一直讓大腦處於相同性質的學習內容中,而是讓大腦處於不同刺激狀態,這樣大腦才不會容易疲勞,而思考力和記憶力才更高效。

我們看書的時候,可以選擇兩至三種不同類型的書籍來讀,這樣有利於我們在兩種思維之間自由切換。學習課程的時候,也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時間,比如說半個小時,之後給自己10分鐘來思維發散。

3、通過提問回顧

上學的時候,老師也會讓我們複習一下學過的知識。可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複習方法就是回過頭去看一遍學過的內容。但是這種複習方式實際上只是避免了遺忘,但是對於知識的靈活應用並沒有什麼幫助。最好的複習形式就是通過提問來回顧內容。

比如說,今天學的這節課講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我有什麼啟發?老師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等等。

這樣通過提問來回顧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記憶力和思考力。讓學到的知識更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

三、內化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

無招勝有招是練武之人能夠達到至高境界。這樣的高手在比武的時候不會拘泥招式,可根據對方招數隨意使出高妙的破解招數。而且自己的招數沒有固定模式,所以對方也無從破解。

如果我們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那麼才能夠真正內化為我們的能力。

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1、費曼學習法:用熟悉理解陌生,用簡單理解複雜。

很多深刻的知識都是非常複雜也非常難理解的,想要讓這樣的知識為我們所用,必須要先能夠真正的理解知識。

可是怎樣才能真正的理解這些複雜又陌生的知識呢?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也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費曼是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成員之一,而這個小組的任務是研究原子彈的。雖然費曼一直研究的都是最深奧的學科知識,但是他卻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本領,就是可以將深奧的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經過他解釋後的知識,連一個十歲的孩子也能夠聽得懂。

所以費曼學習法的宗旨就是用熟悉的知識去理解陌生的知識,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內容。通過教學的形式來反向學習知識本身。

所以想要理解和學習那些深奧又燒腦的知識,我們不妨採用費曼學習法,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知識本身,這樣才能夠為下一步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2、刻意練習「招式」,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學習的本質不是背誦知識,而是遇到問題時,能夠隨時調取知識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後,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讓自己的能力不斷的精進,最後讓知識的應用變成瞬間的反應能力為止。

刻意練習是一種循序漸進並且不斷突破自己舒適區的過程。我們學習的狀態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懼區。舒適區是我們非常擅長的領域,而學習區是稍作努力就能夠掌握的區域。恐懼區是超過我們能力範圍很遠的區域,可能經過大量的練習也沒有辦法掌握的區域。所以刻意練習就是在學習區大量練習,不斷的突破學習區的範圍。這樣更容易讓知識變為能力。

這就好像練武一樣。初級的練武者都是先不斷的練習招式,直到慢慢的把招式練熟練。之後才能夠靈活的見招拆招,或者創建專屬於自己的招式。

成甲說:「我們只有掌握了學習、提問、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並不是不斷的學習知識,獲得知識量的積累,而是一種能力,包括學習、提問和思考。想要高效學習,就要先了解學習的本質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查理芒格曾經說:「我的劍只傳給能揮舞它的人。」實際上真正會學習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培養學習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會「學習」的人。

相關焦點

  • 「職場篇」三種方法,將知識內化成能力
    所以,如如果你只是知道冰山模型這個概念,但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它,沒能讓它成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那就沒用的。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知識內化成能力,讓自己的能力快速提升呢?今天給你三個方法:1.掌握20%的核心;2.知識和問題互相依靠,3、做系統化訓練。
  •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學習》。本書作者成甲,羅輯思維「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主講人。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量TOP 10的節目中,《成甲說書》佔了三成。
  • 《好好思考》:思考讓我們看見不同
    繼《好好學習》之後,知名知識管理研究者成甲,近日推出全新力作《好好思考》。這本書以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理論作為參考,分享了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作者把學習知識的基本單位定義為「思維模型」,並將其劃分為經驗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學科原理型、哲學視角型四個層次。
  • 「中國最會學習的人」教你「好好思考」
    作者把學習知識的基本單位定義為「思維模型」,並將思維模型劃分為四個層次:經驗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學科原理型、哲學視角型。在本書中,作者結合自己10多年的研究經驗,從基本原理、搭建知識體系、演示實戰方法等多個角度向讀者全面講述如何「好好思考」。
  • 放榜夜 | 瀘州文科659分考生李佳敏:多閱讀勤思考 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封面新聞獲悉自己的高考成績後,瀘州高中文科考生李佳敏回復了幾個朋友的問候,也安慰了幾個覺得考得不如意的同學。面對語文123分、數學146分、外語146分、文綜244分,總分659分的成績,佳敏說,這是自己正常的發揮水平。儘管高考後,她甚至從沒估過分。
  • 成甲|好好學習之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我們看問題可分為三個層面:在生活中、工作中,大部分人思考的時候,是站在what角度思考問題,很少有人從how去思考問題,站在why角度思考問題的人就更少了。作者給出了三點建議:1.擁抱變化(坐以待斃,很危險,在迅速變化的時代,我門需要積極主動的快速響應,去擁抱它);2.位置比努力重要(像賈伯斯當時如果是在偏僻鄉村,而不是在矽谷,我想他沒機會參加一幫計算機俱樂部,也不會發展趨勢,很難有後來的成就。
  • 《好好思考》|知識的增加不是成長,思考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成長
    關於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成甲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首次全面解析了它的原理、應用以及如何去構建這樣多元的思維模型。成甲曾被羅輯思維評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也因此他出版過關於學習的一本書,即大家所知的《好好學習》。2018年他在混沌大學創新商學院錄製上線「思維模型」和「刻意練習」課程,課程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
  • 信息大爆炸時代,掌握高手學習的3大方法,讓你輕鬆應對知識焦慮
    雖然這是一個小品的笑料,但它反映了一個問題:當你沒有明確問題和目標的時候,信息一多,人們就會失焦,最後丟失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而要打破這一困局,則需要我們掌握「提問式學習」的方法,在我們學習前問自己以下3個問題:1、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2、學什麼才能讓我解決這些問題?
  • 提升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寫知識卡片
    這裡的結構化知識,可以理解為概念間相互關聯組成的知識網絡。我們也知道,認知和問題解決還需要信息處理能力。但每個人硬體水平即工作記憶和信息處理速度相差不會很大(至少不是數量級的差別)。模式決定能力那為什麼象棋大師能在5秒內記住幾乎全部棋局,而不會下棋的連一個棋子位置都記不得呢?
  • 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卻還是什麼都不會 沒有學不會的知識,只有用不...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私信:邵老師,讀了你的深度思考方法,為什麼我抓不住事物的本質?邵老師,讀了你的PPT指南,為什麼我做PPT還是那麼難看?邵老師,讀了你的行業市場研究文章,為什麼我對新領域還是沒有頭緒?
  • 機器人加強孩子的知識應用能力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學校或社會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只有在製作試題或者使用生活中常見事物時,才會有所應用。但是孩子所學知識的應用,才能讓自己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解決問題,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 所有孩子需要的是驗證自己想像力和所學知識的方法。 例如,「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那豈不是一點作用都沒有?」而優迪爾機器人課程則會通過孩子自己動手、動腦來找到想要的答案「推拉門、升降梯,都需要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成甲 今日繼續研讀成甲老師的暢銷書《好好學習》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對應原書的23-109頁。承接第一章拋出的概念「臨界知識」,本章詳細講述了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及方法。
  • 學習使錯了勁事倍功半,要將知識化為能力,須打造出心智模型
    從15年開始,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這幾年以來,我們每天從手機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每次看到好的文章,我們點讚、收藏,慶幸自己學到了知識。而實際情況是,了解的越來越多,但該迷茫的還是迷茫,該痛苦的還是痛苦。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方法論,還是沒有用呢?因為這些知識並沒有被思考和實踐,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
  • 學了很多知識,依舊不會解決問題?你需要掌握「多元思維模型」
    傳統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標記、記錄、摘抄知識點,既沒有對知識進行思考和加工,也沒有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就很容易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主要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進行深度思考,不知道它們有什麼用、能解決什麼問題、不同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繫……沒有真正消化吸收學過的知識,學習的效果自然不好。成甲老師說:「知識的增加不是成長,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長。」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成甲赴美採訪查理·芒格先生,詢問他多元思維模式的學習方法。同年出版的《好好思考》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如何使用多元思維模式來思考深度。在《好好思考》一書中,程佳從思維模式出發,詳細闡述了什麼是有效學習,進而構建了一個全面系統的思維體系,幫助我們獲得超強的學習能力。現在我們開始探究為什麼讀很多書不能獲得知識。
  • 掌握這3個方法,找到屬於你的臨界知識
    而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就遵循了相似的道理:能夠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一些現象。這裡說到的臨界知識,可能並不能讓你付出就立杆見效,特別在前期,需要你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積累。當你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你的學習速度才會從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
  • 《好好思考》:6個方法構建多元思維模型,幫你練就高超學習力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思考》。本書作者成甲,羅輯思維「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主講人。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好好學習》:掌握提升學習能力的3個底層方法,避免低效努力
    2、以慢為快:臨界知識的學習遵循指數函數分布,即前期進展較慢,但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如果求快,就會成為對數函數分布,即你沒有學到活用的地步就停下來了,後期的增長會越來越緩慢。成甲老師在書中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反思的好處,而且總結出提升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寫反思日記。說到這裡,我想談談我的感受,其實從兩年前,我就開始寫年計劃、周計劃、日計劃、日反思,還有彭小六老師說的」每天找出三隻青蛙,然後吞掉它「,每日除了目標之外還有回顧。我堅持了大概一個多月,效果還不錯。
  • 《好好思考》:為什麼你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因為你不會好好思考
    以前我也常有這樣的感慨,但成甲《好好思考》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我明白了,我和老同學是認知上的差距,這些年雖然我也在學習,卻是低級的學習,只注重知識的積累,缺乏對知識的深度思考,沒有用知識升級自己的認知。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