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絕大多數職場人都意識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為了緩解自己對知識焦慮,大家會買很多書,報很多課程,記很多筆記。可是最終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僅僅只是知識的表面,卻根本無法內化吸收為自己的能力,更加無法實踐應用。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學以致用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卻非常的難。那麼如何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呢?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對於如何學以致用給出了很實用的方法。成甲老師的宗旨是「以用致學」。也就是你怎麼應用知識就怎麼學習知識。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先學了知識,然後思考它怎麼用。可是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會因為思維和知識儲備的局限性,而讓應用的時候不能夠突破自己的邊界。但是以應用為前提,再去思考哪些知識能為自己所用,這樣不僅能夠打破自己的邊界,還能夠聯繫現在的應用場景,讓知識真正的吸收內化並應用於實踐。
下面我會選取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三個學習方法,向他學習一下,怎麼學習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五星筆記法,深入挖掘隱性知識,提升能力內核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如何記筆記的書,其中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類:視覺筆記類(包括視覺簡圖、思維導圖和手帳等);另一類是三分法筆記(包括黃金三分法、康奈爾筆記等等)。
其實筆記的用途除了將知識再現之外,還應該有拓展性的思考和知識的引申。而以上這些筆記法雖然也很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弊端,就是記錄的顯示知識大於隱性知識。
1958年麥可·波蘭尼從哲學領域提出了一個概念,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稱之為顯性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可以被稱之為隱性知識」。
雖然黃金三分法和康奈爾等筆記法,會在顯性知識的基礎上,有思考和知識內核的提煉,但是顯性知識的比例仍舊是很高的。
如果筆記不僅是我們記錄顯性知識的工具,還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思考和改進自己知識體系的工具,那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成甲針對這個問題,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筆記法,叫做「五星筆記法」。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在記錄顯性知識的同時,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深入挖掘隱性知識,幫助自己提升能力內核。
什麼是五星筆記法?
所謂的五星筆記法,就是在記筆記之前先畫出一個五角星,五個角分別代表五個問題。當我們學習或者讀書的時候,要以弄清楚這五個問題為目的,帶著問題去閱讀和學習。
預判內容的核心,為什麼這個內容值得討論?很多人在學習之前,只是等待著課程的開始,期待著別人的論述和觀點的產出。但是如果在學習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來闡述這個內容,會如何討論這個話題?當我們先對內容有一個預判,才更能夠找到自己和對方之間的差距。為什麼自己沒有想到這些呢?是知識的積累量不同,還是思維方式不同呢?有了這些思考,我們更容易知道問題所在。
推理對方講解的邏輯學習並不僅僅是記住別人的觀點,而應該思考這些觀點是如何得來的,這些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他的論述。因為思考觀點是如何得來的,比直接記住對方的觀點更有收穫。
所以在記筆記的時候,不要一字不漏的記下對方的話,而是記下對方講解知識時候用到的關鍵詞,然後理順一下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係,推測對方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得出結論的。
提出疑問,串聯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很有啟發性的內容,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些知識對我有啟發?我對這些知識有什麼疑問嗎?哪些知識或者經驗和這個觀點相似,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當我們可以提出疑問,並且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那麼可以幫助我們將知識結成網絡。知識本身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通過整體性的思維來學習知識,才更能發揮出知識的效用。
知識背後的原理和思維模型是什麼?上一步是為了串聯知識,而這一步是為了縱向深挖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每一個知識點都並不是解決一個問題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深挖其背後的邏輯,找到原理或者思維模型,這樣才能讓知識解決一大類問題,或者跨界解決更多問題。
所以我們學到了一個知識點之後,可以深度升華一下問題的本質,看看這個知識來源於哪些思維模型或者思維方式。
如何將知識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行動不僅僅是記筆記的終極目的,也是學習的終極目的。所以思考和啟發不能僅限於想法或者筆記中,更多的是將知識列入日後的行動計劃裡,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所以五星筆記法的核心是通過對隱性知識的深入挖掘,幫助自己將知識內化為能力,落實到行動上。
二、以用致學,多維記憶靈活應用
1、情境學習
所謂的情境學習就是在現實場景下應用知識,而不是讓知識僅限於書本上或者筆記上,這樣可以提升記憶和應用知識的效率。而且應用的場景越多越容易熟練掌握知識。
用成甲的話說就是:「未來怎麼用知識,現在就怎麼用知識」。
比如說我們學習開車,如果只學習交通法規是無法把車開走的。我們必須真正的摸到一輛車,並且將一些知識和操作流程應用在這輛車上,才能夠真正的學會開車。
再比如我們拿到了一本菜譜,那麼我們也需要走進廚房,在現場一邊學習一邊具體操作,否則我們是無法做出香噴噴的飯菜的。
雖然這些技術類的知識很容易應用到一些實際場景裡,但是有很多通用知識是很難多場景應用的。那麼我們可以使用一種知識卡片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知識卡片法
在卡片上寫下知識點的用途而不是概念的內容。碎片時間時反覆回顧這些知識點,增強對知識的應用敏感性。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機抽出一張卡片,看看是否可以解決當前問題。如果可以,就把場景填到卡片上。隨著場景的不斷增加,可以不斷迭代卡片。比如將一些同類別的場景歸類,這樣可以對知識點的用途和適用範圍進行整理。
2、交替學習
很多人認為,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在一個學科或者一本書上保持專注。但是神經學家發現人大腦是可以產生兩種思維模式的,一種是專注思維另一種是發散思維。專注思維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而發散思維可以幫助大腦處於放鬆狀態,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多個區域相互聯絡,產生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
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人只有靈活的運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才能夠更高效的學習。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要一直讓大腦處於相同性質的學習內容中,而是讓大腦處於不同刺激狀態,這樣大腦才不會容易疲勞,而思考力和記憶力才更高效。
我們看書的時候,可以選擇兩至三種不同類型的書籍來讀,這樣有利於我們在兩種思維之間自由切換。學習課程的時候,也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時間,比如說半個小時,之後給自己10分鐘來思維發散。
3、通過提問回顧
上學的時候,老師也會讓我們複習一下學過的知識。可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複習方法就是回過頭去看一遍學過的內容。但是這種複習方式實際上只是避免了遺忘,但是對於知識的靈活應用並沒有什麼幫助。最好的複習形式就是通過提問來回顧內容。
比如說,今天學的這節課講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我有什麼啟發?老師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等等。
這樣通過提問來回顧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記憶力和思考力。讓學到的知識更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
三、內化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
無招勝有招是練武之人能夠達到至高境界。這樣的高手在比武的時候不會拘泥招式,可根據對方招數隨意使出高妙的破解招數。而且自己的招數沒有固定模式,所以對方也無從破解。
如果我們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那麼才能夠真正內化為我們的能力。
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1、費曼學習法:用熟悉理解陌生,用簡單理解複雜。
很多深刻的知識都是非常複雜也非常難理解的,想要讓這樣的知識為我們所用,必須要先能夠真正的理解知識。
可是怎樣才能真正的理解這些複雜又陌生的知識呢?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也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費曼是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成員之一,而這個小組的任務是研究原子彈的。雖然費曼一直研究的都是最深奧的學科知識,但是他卻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本領,就是可以將深奧的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經過他解釋後的知識,連一個十歲的孩子也能夠聽得懂。
所以費曼學習法的宗旨就是用熟悉的知識去理解陌生的知識,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內容。通過教學的形式來反向學習知識本身。
所以想要理解和學習那些深奧又燒腦的知識,我們不妨採用費曼學習法,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知識本身,這樣才能夠為下一步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2、刻意練習「招式」,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學習的本質不是背誦知識,而是遇到問題時,能夠隨時調取知識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後,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讓自己的能力不斷的精進,最後讓知識的應用變成瞬間的反應能力為止。
刻意練習是一種循序漸進並且不斷突破自己舒適區的過程。我們學習的狀態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懼區。舒適區是我們非常擅長的領域,而學習區是稍作努力就能夠掌握的區域。恐懼區是超過我們能力範圍很遠的區域,可能經過大量的練習也沒有辦法掌握的區域。所以刻意練習就是在學習區大量練習,不斷的突破學習區的範圍。這樣更容易讓知識變為能力。
這就好像練武一樣。初級的練武者都是先不斷的練習招式,直到慢慢的把招式練熟練。之後才能夠靈活的見招拆招,或者創建專屬於自己的招式。
成甲說:「我們只有掌握了學習、提問、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
終身學習並不是不斷的學習知識,獲得知識量的積累,而是一種能力,包括學習、提問和思考。想要高效學習,就要先了解學習的本質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查理芒格曾經說:「我的劍只傳給能揮舞它的人。」實際上真正會學習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培養學習能力的人,而不是只會「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