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2020-12-27 楠悅讀

本文字數541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學習》。

本書作者成甲,羅輯思維「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主講人。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量TOP 10的節目中,《成甲說書》佔了三成。

主業是景區設計諮詢,2009年聯合創辦了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

01、理解臨界知識

了解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知識?在作者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也就是說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

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換一種角度看,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

1、臨界知識

知道了什麼是知識後,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臨界知識。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

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這一信息,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山體兩側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石頭會越滾越快,這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但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F=ma,你就不僅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稱為「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而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臨界知識,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2、認知深度

作者說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的時代,我們拼的就是對於知識的認知深度。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並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

而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什麼是認知深度呢?有深度的認知能力就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作者說,提升認知深度,就要學習像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02、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可那些摘抄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擺脫「低水平勤奮陷阱」呢?

1、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讀過的書總是記不住,無法把知識內化成能力。

作者說,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

英國的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在這個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2、放慢速度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對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就是做思維導圖。一本書的觀點只要那麼幾個,把作者的觀點提煉出來做成思維導圖,然後通過補充思維導圖來對以往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關聯。

這個時候可以發揮自己的大腦,想到什麼都寫下來不要怕錯,等把所有的想法都寫完後,自己在重新整理。

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記筆記,還可以記憶知識,複習,做會議紀要等等,非常方便和實用。

3、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作者認為,讀書的時候把新知識和我們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效。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臨界知識。作者運用這一點就非常好。

作者寫公眾號文章的時候,他會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運用到複利、概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

這其實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一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作者的做法是:當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

問問自己,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作者還提到了,在學習臨界知識的時候需要具備兩個心態:

1、綠燈思維

很多人認為,讀書學習是受基因的影響。但作者說這是錯的,最大的原因是我們受習慣性防衛的影響。

什麼是習慣性防衛呢?就是當一個觀點不是自己認為的時候,本能的會進行抵抗。這種心理就是習慣性防衛。

舉個例子:

作者在春節回老家,碰到一個親戚大哥,就聊讀書學習這個話題,這位大哥說:我們家的人就是沒有讀書的基因。當年讀書就不行,我家兒子現在也不行,還是你們這種有讀書天賦的人厲害。」剛說到讀書學習這種事情跟天賦基因關係不是很大的時候,大哥放下舉起的酒杯,立刻反駁道:「你看,那電視上《最強大腦》裡面的那些人,看一遍就記住那麼多,問人家天南海北的事情都知道,人家看一遍就全記在腦子裡。我們這種人,看了電視劇過幾天就忘了演的啥了。」

作者對這段對話一直印象深刻。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這次對話對我們理解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有一個重要啟示是:更高效的學習,來自更合理的學習方法假設。

但即便作者告訴他一個可能更合理的理論假設,他此時考慮的也不是觀點是否合理,而是他的尊嚴是否受到了挑戰!

如果他承認了提出的觀點,那麼就意味著,他過去一直對外宣稱的理由「自己學習不好是因為基因問題」站不住腳了,這會讓他的處境更難堪。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窘境,他的大腦會開始說:警報,警報,準備戰鬥!

在這就涉及到一種現象,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別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

而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這麼想了,反而會把問題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偏差」。

別人出事兒,都是人品問題;自己出事兒,就是外部環境問題。這個現象反過來也成立。

比如,當別人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這小子又走狗屎運了;而當我們自己取得成就的時候,我們肯定覺得,這可是我辛苦努力應得的結果!說我走狗屎運的,你們都是誹謗!

而打破這種思維就需要我們建立綠燈思維了。什麼是綠燈思維?

讓我們先看看和綠燈思維相對的概念:紅燈思維。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你不了解情況。」「你先聽我說!」這是我們在紅燈思維下大腦所處的狀態。

比如,一個習慣了粗暴溝通的老闆,聽到了諮詢顧問給的建議:你和員工溝通的時候,要先傾聽,理解員工意見之後再發表你的觀點。不要沒聽完就做判斷……這時候,老闆多數情況下的第一反應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們公司的情況!」「我時間很緊張,哪有那麼多時間聽?」「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強硬,這幫人就不動,根本無法推動工作!」「去去去,別拿書本上的東西說教,不接地氣。」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而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比如,同樣是這個老闆,他聽完諮詢顧問的意見後,可以這麼想:「嗯,這個觀點雖然和我過去的做法不一樣,但是仔細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夠先傾聽再溝通,就能讓員工充分表達意見,可能產生新的創意;而且,充分溝通,也能避免我們討論了半天才發現大家說的不是一回事兒;還有,理解和傾聽,也是和員工建立信任的過程,能夠增加團隊的凝聚力。」

2、以慢為快

我們遇到新觀點時能夠用綠燈思維來積極面對,就為快速成長打下了第一個心態基礎。

可是,想要快速成長,僅僅有積極的態度還不夠,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具體執行中的心態。

作者說,快速學習首先要,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

選好關鍵要地後,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完成。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3、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其實還是二八原理。我們要以慢為快,其實是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如果把我們的時間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比如,作者認為學習一門外語,就應該花不成比例多的時間研究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什麼在影響你的溝通?然後在這個環節下硬功夫死磕。

一旦這麼做,你很快就會發現,把最基本的環節打通之後,再有新知識就能在這個基礎上生長,只要把新知識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夠和原來的知識融會貫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那就是運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

所謂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一類問題不停地記憶。恰恰相反,刻意練習至少有兩方面的重複:

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第二,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我們需要注意兩點:

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

2.大量地持續練習。

最後的話:

世界是如此複雜,我們用臨界知識做基本趨勢的預測是沒問題的。但是僅憑此,要做實戰級的應用是不夠的。

由於每個專業領域已經夠複雜了,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範圍又有限制,所以我們只能儘可能多地掌握臨界知識,綜合地實踐應用,才能在我們的能力圈範圍內做出正確的、重要的決策。

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對於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復盤我們每天的生活: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麼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後解釋為什麼。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並考慮應該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2.以教為學(教給別人);

3.刻意練習。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記錄;

2.定期回顧;

3.付費購買(買時間)。

相關焦點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成甲|好好學習之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6」二八法則作者在文中藉助人脈管理來講「二八法則」,重點談了有價值的人脈關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情感,提供情感慰藉信息,提供信息服務能力,分享資源能力緊接著又提了一個概念:結構洞(指兩個關係的非重複關係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是我在約讀匯飯糰的一次分享,關於學習,關於《好好學習》這本書。怎樣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 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關於學習的三個認知升級分別是:用微習慣培養習慣更有效;刻意練習可以讓學習效率急速飆升;用臨界知識構建多維競爭優勢最有競爭力。
  • 《好好學習》:聰明人不廢蠻力,掌握臨界知識,升職事半功倍
    知識爆炸時代,我們淹沒在海量的信息當中,無法自拔。那麼多的知識究竟學習什麼?怎樣去學?對於學習普通者來說,似乎顯得有些無所是從。相對於學霸來說,我們好像少了高效學習的方法,沒有認識到學習底層的規律,所以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實際上,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光靠記憶細節,會讓大腦不看重負。
  • 4步讓你發現臨界知識,徹底掌握高效學習秘笈
    知識管理專家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提到: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無法提升,是因為我們掉入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怪圈:我們越努力,要學習的知識越多。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在原地轉轉。
  • 好好學習:掌握「臨界知識」,助你學海無涯
    當我們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發現倆個可怕的問題,一是知識太多,有種學不完的感覺;二是去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發現一個糟糕的問題,就是當時也算聽懂了,卻運用不到實際的問題中,或者,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 第三章: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精華版總結03
    本文是《好好學習》第三章的精華版總結。前面《掌握臨界知識,實現高效率快成長》和《反思讓我們的學習能力實現複利增長》,針對成甲的《好好學習》,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對反思的理解。《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方法》對引言和第一章、第二章進行了總結,大家可以打開簡要回顧。本文主要針對第三章進行總結。
  • 臨界知識——個人學習成長的槓桿支點
    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從:知識和知識之間為什麼是不一樣的,怎麼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邏輯,如何將「臨界知識」應用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臨界知識,四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關於「臨界知識」的「知」和「行」。成甲老師在學習「學習」的道路上探索了6年,在「怎麼學習」領域有著豐富的自我實踐和方法論。
  • 《好好學習》掌握學習管理和底層認知,提升高效學習力
    一、學習上沒有得到知識提升,是因為缺少知識管理的認知。很多大家在學習上不斷地嘗試很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果沒有知識管理的認知,學再多的知識,無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那麼學習上顯然無效。 知識管理是通過對外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者行動的速度。在知識管理認知分為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數據管理的維度。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精讀
    最近一個培訓機構強烈要求我精讀《好好學習》這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那我就把我的讀書報告分享出來,不管有沒有人看,我都希望能與讀者共勉。初識臨界知識臨界知識,在我看來,就好像是一種催化劑,但是它並不是傳統意義的催化劑、速成法,相反的,它以慢為快,層層深入,是一種有效幫助我們學習獲取知識、消化、吸收,然後舉一反三的知識。臨界知識具有「普世」價值。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成甲 今日繼續研讀成甲老師的暢銷書《好好學習》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對應原書的23-109頁。承接第一章拋出的概念「臨界知識」,本章詳細講述了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及方法。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此外他還經常受邀給眾多著名機構,比如清華MBA、第九課堂、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進行有關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演講。關於本書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講如何管理自己知識的書。它將幫助你把零碎的知識打造成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構建你的學習競爭力,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財富積累的過程。
  • 搭建知識體系,從改變心態做起|《好好學習》
    然而,在這個知識泛濫的時代,尋找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搭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一問題並未得到簡化。就拿筆者的本科四年來看,因為高中時代慣性比較大,學習上還算是兢兢業業,成績上雖沒有拔尖,但也可以被認作是佼佼者。到了畢業,才發現自己的專業知識連一堆散沙都算不上——散沙起碼得有沙子啊!
  • 掌握這3個方法,找到屬於你的臨界知識
    而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就遵循了相似的道理:能夠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一些現象。這裡說到的臨界知識,可能並不能讓你付出就立杆見效,特別在前期,需要你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積累。當你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你的學習速度才會從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後臺回復【好好學習】獲取高清思維導圖。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好學習》。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
  • 《好好學習》| 掌握臨界知識,以慢為快,迅速達到個人能力升級
    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才是王道。一口氣讀完了成甲的這本《好好學習》,邊讀邊思考,收穫很大,忍不住要分享出來。書的標題叫"好好學習",個人感覺副標題"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更能表達成甲想要告訴我們的。對於知識的學習,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要學哪些知識,也就是哪些知識值得花時間學習。
  • 《好好學習》: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認知深度?
    那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呢?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成甲老師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如何學習,進行個人知識管理進行了解答。1.學習什麼知識,提高認知深度?在《好好學習》中,作者把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分為三個級別:1.執行能力,相信很多人都學習過時間管理、如何高效工作?如何高效溝通等之類的書籍或課程,市面上有很多書籍會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會比較方便。在學習後,一般可以應用於實際工作或生活。
  • 80%的人深陷具體事務中,因為沒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
    ——成甲老師 今日,繼續閱讀成甲老師的書籍《好好學習》第三章內容「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即原書的113-168頁。本章也是本書的重要章節,告訴大家如何尋找和踐行臨界知識。讀罷第三章,總結出以下五個問題,與各位共享。
  • 一年讀500本書的可行性,認知深度與臨界知識|《好好學習》
    全靠自行腦補——我的理解:如果你善於管理自己的知識,並且這些知識可以「四兩撥千斤」,「放之四海而皆準」,那麼你的學習模式就達標了。如何做到深度認知?如果有那麼一個知識點(原理),你既可以用來解釋房價增長過快,又可以全面解析「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那就是「臨界知識」——還是那句話「認識事物底層的結構與規律」。九年義務教育所有的必修課已經教過大家什麼是臨界知識。按照作者的指引,我覺得有收藏書籍嗜好的讀者,可以找出初中學過的政治課本,研讀之後應該可以獲得底層思維、很好地過完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