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經歷的事情,終於等到大學畢業,以為可以遠離這件事情,卻發現簡直幼稚可笑,各種培訓、各種工作上的挑戰都離不開學習這件事情。
當我們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發現倆個可怕的問題,一是知識太多,有種學不完的感覺;二是去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發現一個糟糕的問題,就是當時也算聽懂了,卻運用不到實際的問題中,或者,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
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一、什麼是「臨界知識」?
在介紹「臨界知識」之前,必須先要明白作者所說的的「知識」,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不是一回事。
我們普遍認為的「知識」是:我們在某一個地方購買的課程,或者是一個我們認為的有智慧的人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在作者眼裡,這些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那麼,他是如何定義「知識」的呢?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也就是說,上述兩條信息是不是能夠定義為知識,取決於了解它的人能否實用這些信息改變自己的行為,產生新的結果。
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就變成了知識。
那麼,什麼是臨界知識呢?
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有些只是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大,因此,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你就會往山的兩側跑,而不會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
你之所以會怎麼做,是因為你知道石頭會越滾越快。
如果你懂的牛頓第二定律F=ma,你不僅僅能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會越來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加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稱為「臨界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經常有家長對我說,我們家的孩子上網成癮,這可怎麼辦,每次談話說的好好的,他也答應了,沒有一次能做到,表面上看,是這個孩子又有網癮又說話不算話,但是,事實上,是這個孩子缺乏自制力,只是顯現在這些事情上而已。
我們只需要解決自制力的問題就好,如果每個問題都能找到它的本質原因,掌握解決本質問題的知識。
只有真的理解或者掌握一些比其他知識的影響更有決定性的運用,這些知識能夠在具體的場景實用並且發揮作用,才能算的上掌握了一項臨界知識。從而總結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臨界知識。
二、如何發現「臨界知識」。
1、提升認知深度
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那麼,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掌握這些臨界知識,從而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習效率。
什麼算是深度認知,例如我們在計算小數乘法的時候,2.5×0.7的時候,找同學教的時候,同學只會告訴你這個算是怎麼乘,當你去問老師的時候,老師會先教你計算法則,這個計算法則就是臨界知識,找計算法則的過程就是深度認知過程,當你通過深度認知掌握了計算法則,即臨界知識,那麼所有的小數乘法都學會了。
2、提高認知效率
了解問題的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
回到做題的問題,有的人做一道會一道,有的人做一道會三道,也就是舉一反三,因為這三道用到的是同一個知識點,我們要做的是掌握這一個知識點,然後把這一個知識點應用到三道題目中,而不是研究每一道題的做題方法。
3、總結自己的臨界知識。
我們要找臨界知識,就要去它可能出現的地方去尋找,那麼哪些地方比較容易產生臨界知識呢?那就是可信度比較高、使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裡,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等。那麼,具體如何找,作者提供了以下辦法。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很多底層規律都能夠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學習,然後總結規律,去運用,去實踐,直至找到統一規律,即臨界知識。
<2>找到最重要得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耳熟能詳的規律,我們可以去尋找它的出處,就能發現它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如果能夠用更加底層、 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有的時候,我們對一個領域的解釋並沒有相關的儲備知識,找不到更底層的解釋。
解決方法一:想辦法查詢相關領域的書籍,查看有沒有能夠幫助我們的內容。
解決方法二:自己給出一個可能的合理化假設,然後驗證是否合理。
三、如何運用「臨界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怎麼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呢?
答案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
刻意練習有兩個方面的重複: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這個過程做起來並不容易,可是,想要有所得到,就必須要有所付出,自己慢慢的積累,才會有所收穫。
作者給出他自己的一個辦法:
先找這個場景下的專業技術解釋,然後再對專業技術解釋進一步深入分析,聯繫到臨界知識。這樣,我們就能積累不同場景下臨界知識的應用,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這個臨界知識。在未來新的類似場景下,我們就更容易第一時間聯繫到這個臨界知識,產生預見性認知。
每個人都應當建立自己的筐架來積累自己的臨界知識,不過,確實有一些重要的臨界知識是通用的。
例如:複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
黃金思維圈是一個看透問題本質的利器
這是我們平時看待問題的三個層面,回憶一下,大多數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往往停留在What層面,如果你是在How層面,或者在Why層面,那就是一小撮人之一,請你堅持一下。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如果有人感興趣,請自己查閱。
總結:了解什麼是「臨界知識」以後,結合普遍的臨界知識和自己總結出來的臨界知識,然後把它運用到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