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多卻用不上?4步讓你發現臨界知識,徹底掌握高效學習秘笈

2020-12-27 薔薇靈靈棲

畢業5年後,同學瑤瑤從設計轉型做產品。總監推薦了很多書單幫她儘快上手。

瑤瑤也很勤奮,買了N多書,N多網課,可半年過去了,瑤瑤經手的一個產品再次被駁回,總監有點生氣,跟瑤瑤說:看再多書用不上也是白塔。

瑤瑤很苦惱:看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課,為啥派不上用場,還是處於學習的底層次呢?

知識管理專家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提到: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無法提升,是因為我們掉入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怪圈:我們越努力,要學習的知識越多。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在原地轉轉。

所以,要從老鼠賽道出來,我們要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擁有"臨界知識"。

一、什麼是「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的概念最早源於查理芒格《窮查理寶典》書中的「普世智慧」,它是一種在專業或較為廣泛的領域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知識,同樣具有臨界效應。

簡而言之,「臨界知識」是在廣泛的領域內具有指導意義的知識,是底層通用規律。比如二八法則、黃金思維圈等思維框架。

舉例說,80%的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信息,20%的人讀書是為解決問題,而幾乎沒有人投入時間提升知識結構能力。

知識結構能力,是知識體系的組成方式。百科上的解釋是: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廣博的知識面,具有與實際需要相吻合的知識體系。

簡單的說,知識結構能力,是本專業知識和複合型知識的統一,是一專多通,採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能力。

擁有知識結構能力的人,其背後的底層思維,就是臨界知識。

根據二八定律,我們知道: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知識和知識是不同的,有些知識帶來的威力更大,影響更廣,這些少數帶來關鍵影響的知識,叫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一種可頻繁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的基本規律。

二、臨界知識不好用,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慣性

既然臨界知識這麼好,為啥我們很難學到?其實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慣性,主要是:習慣性防衛和「拔苗助長」心態。

1、習慣性防衛:人都喜歡找理由,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跳出盒子》一書中寫到:人非常容易找出很多理由,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從而避免我是不好的。

假設同事A和同事B約了場地打球,第一天同事A遲到,第二、三天也遲到了,這時候同事B會想:怎麼這麼沒有時間觀念,老遲到啊。但假設是同事B遲到,TA就會說第一天路上堵車、第二天家裡有急事,第三天鬧鈴壞了等。

所以,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喜歡歸因他人,當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會歸為外部因素,這種心理叫做「基本歸因偏差」。

明白了這個心理基礎,就能理解為什麼人會有習慣性防衛。因此,即使別人告訴他的行為模式是不合理或低效的,他也不願打開心扉。

就像一個加了密封蓋的杯子,無論我們怎麼晃動,都無法給杯子衝水。

同樣,讀了再多書,如果不能意識到可能讓自己的行為有所變化,這本書的效力則有限;

聽了再多的講座,如果只是認為中醫好或西醫好,停留在這上邊,也沒法獲得成長。

2、拔苗助長心態不可取,真正的高效學習需要以慢為快

那什麼是拔苗助長心態呢?

曾國藩曾反省自己讀書做學問無恆心,是因為拔苗助長的心態作怪:巴不得立刻見成效,沒有耐心做到日積月累、盈科後進的功課。

朋友圈裡經常會有《21天讓你脫貧》、《十分鐘教你創業》這樣的課程,借著內容創業的風口,每一個信息都在呼籲我們快速掌握新技能。

但快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說學習過程快就能提升能力,相反,越是要快速提升能力,越需要下慢功夫。

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自己的太平軍,秘訣就是「結硬寨,打呆仗」。太平軍二次西徵前,陳秀成、李秀成聯手大敗江北、江南大營,用的是「圍魏救趙」之計,就是先調動清軍遠出,再趁機滅了這兩個大營。

曾國藩吸取了江北、江南大營慘痛的教訓,不上「圍魏救趙」的當。先是「結硬寨」,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馬上紮營 、挖壕,即便太平軍瀕臨城下,也始終不動一兵一卒,守住關鍵要地。

再是「打呆仗」,湘軍每到一個城市,不與太平軍硬碰硬,而是就地挖壕,把城市外圍的壕溝隔斷,給太平軍斷糧斷水,生生把太平軍拖死。

同樣,學習也需要「結硬寨,打呆仗」,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是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需要抱著以慢為快的心態,多總結、歸納新舊知識的聯繫,學習知識背後的底層規律,過程看似慢了其實是快了,有了對關鍵知識的內化,我們才能學的更通透。

三、4個技巧幫你發現臨界知識

想要提高學習能力,學會臨界知識法,有以下幾個步驟供大家參考。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選擇感興趣的領域,去閱讀關聯的書籍,從而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後,都會聯繫起來。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舉了這樣的例子:

作者對演講感興趣,也經常被TED演講所打動,後來才明白 ,如果一個演講打動人,是個人能力問題,如果很多演講打動人,背後很可能有規律可循。

好的演講都有一個好結構:開頭要「建立坡道,了解觀眾訴求」,中間「要少說我的,多說你」,最後「要引起情感共鳴」。

於是,當他研究了100場演講背後的方法後,等再看TED演講時,就懂得哪裡是用了這個結構。以後自己在社交或演講時,就知道怎樣把這個結構運用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尋根溯源,找到知識的源頭,有利於深層次理解臨界知識

王小波曾講過一個笑話:一個將軍看到一個士兵很緊張,就遞給他一個口香糖,士兵咀嚼後,將軍問他,還緊張麼?

士兵說,不緊張了,但這個口香糖好像沒味道。

將軍說:因為這個口香糖我吃過。

從這個笑話故事延伸到知識,我們可知:一手的信息是精華,充滿營養;二手信息是雞肋,營養欠佳。想要獲得一手信息,我能要尋根溯源,找到知識源頭。

作家馬爾科姆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說:任何人只要在某領域持續努力,並刻意練習1萬小時,都能成為天才。

是這樣麼?如果讓一頭豬天天爬樹,訓練1萬小時後,我們是否會期待,它會像猴子一樣輕鬆爬樹呢?

職場上,一個35歲的程式設計師,至少寫了10年以上的代碼,訓練遠超1萬小時,但仍難逃「35歲現象」,為何?

於是,我們繼續找原因,發現2016年,埃裡克森在《刻意練習》中給出了答案:並不是刻意練習10年就能成為大師;天賦、練習方式等因素也很重要,在這些基礎上的刻意練習才可成就人才

埃裡克森的解釋靠譜多了,但似乎還缺少理論支撐。

我們繼續找,發現197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波特.西蒙與威廉.蔡斯,在研究了西洋棋大師和新手之家的差異後,得出結論:西洋棋大師的記憶中有5萬-10萬個棋局組塊,而這些棋局組塊需要約10年才可在腦中形成。

這就是10年定律的原型。這樣通過追本溯源,我們找到了「一萬小時定律」的源頭,對刻意練習有了更立體深刻的了解。同樣,這個找源頭的過程,無形中也加深了我們頭腦中的「臨界知識」。

3、用更基本的原理解釋這個知識

這一步其實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即能用更底層、通用的規律,就不用新的假設。這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還是「一萬小時定律」的例子,說的是:任何人在某領域深耕1萬小時,都可以成為專家。但通過溯源心理學,我們就會發現,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生理學上的解釋是:學習知識和行為之間的密切與否,與對應的神經鏈強弱有關,即神經鏈越強,學習掌握的越牢靠。而想要強化神經鏈,就要反覆訓練:閱讀、思考、研究、實踐。

所以,單純投入一萬小時未必能成為專家,聚焦並持續高強度練習才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這個過程,我們用「刻意練習」這個底層知識,解釋了「一萬小時定律」。不但把新舊知識連結起來,還懂了該定律的局限性。

4、無法解釋時,自己創造一個假設驗證

如果我們對一個領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也找不到基本原理,怎麼辦呢?

建議是創造一個假設,然後再驗證假設是否合理。其中,假設驗證我認為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預設的結論。

比如,刑警正在抓兩名逃犯,有目擊者說在森林公園的楊樹酒店,刑警趕到後,發現路標被熊孩子挖掉了了,面前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上的木牌A寫:這是去楊樹酒店的路。

第二條路的木牌B寫:這不是去楊樹酒店的路

第三條路的木牌C寫:另外兩塊木牌上一個是真話,一個是假話,我說的不會錯,要仔細找哦!

如果你是刑警會選那條路?(思考ing)

真相是應該走第三條路。我們運用假設驗證法:假設A木牌是真話,那麼B木牌就是假話,這樣兩條路都同樣楊樹酒店,顯然是不可能。相反,假設A木牌是假話,那麼B木牌就是真話,這樣兩條路都不通往楊樹酒店,因此,第三條路的木牌是對的。

福爾摩斯說:一旦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一定是真相。

這個故事中,我們運用排除法這一邏輯思維,先假設後排除不可能因素,最終驗證了預期結論。

四、應用臨界知識的3個方法

我們理解了臨界知識的概念,及發現臨界知識的方法,怎樣把臨界知識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

1、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華爾街之狼》中,萊昂納多飾演的貝爾福特是一個窮小子,入職股票公司後,大領導帶他吃飯,貝爾福特看到兩種領導風格:小領導擅長打壓員工,大領導擅長操控員工。

領導為了讓員工賣命幹活用的套路不同,前者打壓員工積極性,讓員工產生恐懼;後者操縱員工心理,激發員工欲望。

後來,貝爾福特開了一家小股票公司,員工非常擁護他,拼命為他賺錢,貝爾福特的公司越走越大,並迅速成為華爾街第一富人。為什麼貝爾福特能讓每個員工都如此賣命呢?

因為他運用了之前大領導的「操縱法」,抓住了員工心理及領導的本質,並不停實踐練習。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才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比別人成長的快。

大量地持續練習《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說過:我們能成為頂尖高手並沒有什麼秘訣,只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基本的技能就是需要持續、大量專注的核心技能。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漫長的19年職業生涯中,專注於積累經驗和專業知識,有人質疑他尋找雄性不育株的方式太慢而不見成效,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節奏,持續研究,最終獲得突破。

刻意練習的關鍵是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這是知識管理的核心,也是提升學習能力最重要的底層方法之一。

2、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是利用已有的舊知識解釋新知識,那麼我們就可以一個問題去解釋另一個問題,找到該解釋的底層規律。

比如知乎上有人問:小孩不聽話怎麼辦?我們界定問題:父母對孩子影響力不足的問題。

那麼這個問題,也是《影響力》一書中探討的問題,我們摘出影響力中的部分要素:互惠、承諾。

①「互惠」達成共識

媽媽不想小孩天天玩遊戲,於是對寶寶說:如果今天把作業寫完,明天帶你去迪士尼玩,好不好。這是你過「 互惠」原理,施加影響力。

②「承諾一致」形成良性循環

接著上邊的話題,小孩知道,聽了媽媽的話,乖乖寫作業,第二天就能去迪士尼,如果媽媽說:今天有客人來,改天再去玩吧!

在孩子心中,就會打破承諾一致的理由,你的權威受損,下次你再說什麼,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你騙人,我才不信!

所以,這就是用原有的舊知識解釋一個新問題,在解釋過程中,我們掌握了「臨界知識」。

3、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我們真正擅長並懂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中,我們要比90%的人做的好。

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找對了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知道了能力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的多。

倡導價值投資的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並指出投資者需要有足夠能力精心挑選生意,而「精心挑選」意味著你不必評價所有的生意,僅需要做能力圈內的生意;能力圈大小不重要,但知道它的邊界很重要。

查理芒格就此解釋伯克希爾的投資,關於投資只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可以投資、太難理解。我們把投資領域局限在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備選項內。這就是投資大師們的能力圈及邊界。

再比如,作者成甲懂的知識管理,就去做知識管理的IP,袁隆平擅長水稻種植,就去提高農產品效率。朱之文擅長唱歌,就去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歌喉。

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才算真正擁有能力,這也是底層認知最重要的一步。

在能力圈做事,持續投入精力,大量練習,才能聚焦優勢領域,從而放大個人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邊界。

小結:

「臨界知識」是不同學科背後的邏輯基礎知識,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你必須把他們種到你的

大腦裡,然後用畢生的時間去培訓他們,讓他們變成你隨時能夠使用的本領。

上文我們學習了如何掌握臨界知識,具體如何做呢?

掌握臨界知識,高倍速提升認知效率:

(1)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2)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3)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我是@薔薇靈靈棲 ,分享乾貨和有意思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01、理解臨界知識了解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知識?在作者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 《好好學習》:聰明人不廢蠻力,掌握臨界知識,升職事半功倍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知識爆炸時代,我們淹沒在海量的信息當中,無法自拔。那麼多的知識究竟學習什麼?怎樣去學?對於學習普通者來說,似乎顯得有些無所是從。相對於學霸來說,我們好像少了高效學習的方法,沒有認識到學習底層的規律,所以總是感覺力不從心。
  •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臨界知識能讓你提升學習層次
    知識管理專家成甲在他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裡說到: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而且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成甲在這裡提到的與一般知識不一樣的知識,叫做臨界知識,臨界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在學習中,學習並運用臨界知識,才能幫助我們解決知識焦慮。什麼是臨界知識?又怎麼去找到臨界知識,並且掌握應用呢?成甲在《好好學習》裡面一一解答了讀者的這些疑惑。1、什麼是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掌握「臨界知識」,助你學海無涯
    學習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經歷的事情,終於等到大學畢業,以為可以遠離這件事情,卻發現簡直幼稚可笑,各種培訓、各種工作上的挑戰都離不開學習這件事情。當我們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發現倆個可怕的問題,一是知識太多,有種學不完的感覺;二是去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發現一個糟糕的問題,就是當時也算聽懂了,卻運用不到實際的問題中,或者,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好好學習》| 掌握臨界知識,以慢為快,迅速達到個人能力升級
    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二個要培養的心態是以慢為快。這個"以慢為快"不僅在學習領域適用,在任何領域都是適用的。所以說它是底層心態,是根本性的。成甲書中說,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深以為然。慢是過程,快是結果。無論是一萬小時理論還是刻意練習理論,說的都是要反覆操練的問題。沒有之前反覆的刻意練習,怎麼會有之後的熟練掌握以及基於熟練掌握的高效學習?
  • 《好好學習》:運用臨界知識,遠離低水平勤奮陷阱
    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成功的人善於學習那些有著更強大力量的知識,掌握並運用這些知識,會讓人看得更透徹,成長得更快,這類知識,就是臨界知識。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臨界知識,分別是:臨界知識是什麼,如何掌握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 孩子學習不會靈活變通?掌握「臨界知識」,讓孩子也能舉一反三
    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顯得更加的重要,所以更加需要去掌握"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的定義"臨界知識",指的是能夠在更廣泛以及更全面地指導我們去行動的基本規律。如果人可以掌握這些規律並能夠靈活的應用到各個方面,那麼整個人的人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成甲 今日繼續研讀成甲老師的暢銷書《好好學習》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對應原書的23-109頁。承接第一章拋出的概念「臨界知識」,本章詳細講述了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及方法。
  • 這樣「偷懶」的學習讓你更優秀——掌握臨界知識
    不知道你們的朋友圈是怎麼樣的,反正我的朋友圈裡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大咖、牛人的課程介紹。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想獲得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簡直不要太容易。比如,你只需要花199元訂閱《前哨·王煜全》的課程,就能第一時間獲得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了解的全球科技創新風口。如果你擔心自己吸收知識的效果不好,還可以花上幾百元去參加某個特練營,在裡面磨練一個月,學習、提升、強化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 《好好學習》掌握學習管理和底層認知,提升高效學習力
    很多大家在學習上不斷地嘗試很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果沒有知識管理的認知,學再多的知識,無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那麼學習上顯然無效。 知識管理是通過對外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者行動的速度。在知識管理認知分為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數據管理的維度。
  • 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關於學習的三個認知升級分別是:用微習慣培養習慣更有效;刻意練習可以讓學習效率急速飆升;用臨界知識構建多維競爭優勢最有競爭力。
  • 掌握這3個方法,找到屬於你的臨界知識
    而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就遵循了相似的道理:能夠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一些現象。這裡說到的臨界知識,可能並不能讓你付出就立杆見效,特別在前期,需要你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積累。當你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你的學習速度才會從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
  • 什麼是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是成甲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定義的一種有用的知識類型,那知識還分有用沒用嗎
  • 《好好學習》第十四課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然而,你要深入研究這個知識的出處是哪裡。仔細找一找,就會發現結論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當你知道這個結論的原始出處,你對這個結論的可能適用範圍和可能的局限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埃隆·馬斯克說自己做每一行都是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 臨界知識——個人學習成長的槓桿支點
    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從:知識和知識之間為什麼是不一樣的,怎麼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邏輯,如何將「臨界知識」應用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臨界知識,四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關於「臨界知識」的「知」和「行」。成甲老師在學習「學習」的道路上探索了6年,在「怎麼學習」領域有著豐富的自我實踐和方法論。
  • 學習了臨界知識該如何利用
    臨界知識是《好好學習》這本書的精華所在,我們知道了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 如何高效學習?教你掌握規律的學習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把80%的經歷放在執行力,20%不完全用在專業能力,而沒有時間用在結構能力上。根據二八定律,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我們應該把80%的經歷投入到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上,建立自己的底層思維體系,通過掌握臨界知識讓自己做到遊刃有餘。什麼是臨界知識?
  • 第三章: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精華版總結03
    一、為什麼臨界知識可以四兩撥千斤我對學習臨界知識,能夠實現「少即是多」效果的判斷,建立在兩個重要假設的基礎之上。第一個假設,很多時候,複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臨界知識也是遵循了相似的道理: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世界現象。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