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5年後,同學瑤瑤從設計轉型做產品。總監推薦了很多書單幫她儘快上手。
瑤瑤也很勤奮,買了N多書,N多網課,可半年過去了,瑤瑤經手的一個產品再次被駁回,總監有點生氣,跟瑤瑤說:看再多書用不上也是白塔。
瑤瑤很苦惱:看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課,為啥派不上用場,還是處於學習的底層次呢?
知識管理專家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提到: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無法提升,是因為我們掉入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怪圈:我們越努力,要學習的知識越多。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在原地轉轉。
所以,要從老鼠賽道出來,我們要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擁有"臨界知識"。
一、什麼是「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的概念最早源於查理芒格《窮查理寶典》書中的「普世智慧」,它是一種在專業或較為廣泛的領域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知識,同樣具有臨界效應。
簡而言之,「臨界知識」是在廣泛的領域內具有指導意義的知識,是底層通用規律。比如二八法則、黃金思維圈等思維框架。
舉例說,80%的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信息,20%的人讀書是為解決問題,而幾乎沒有人投入時間提升知識結構能力。
知識結構能力,是知識體系的組成方式。百科上的解釋是: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廣博的知識面,具有與實際需要相吻合的知識體系。
簡單的說,知識結構能力,是本專業知識和複合型知識的統一,是一專多通,採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能力。
擁有知識結構能力的人,其背後的底層思維,就是臨界知識。
根據二八定律,我們知道: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知識和知識是不同的,有些知識帶來的威力更大,影響更廣,這些少數帶來關鍵影響的知識,叫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一種可頻繁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的基本規律。
二、臨界知識不好用,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慣性
既然臨界知識這麼好,為啥我們很難學到?其實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慣性,主要是:習慣性防衛和「拔苗助長」心態。
1、習慣性防衛:人都喜歡找理由,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跳出盒子》一書中寫到:人非常容易找出很多理由,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從而避免我是不好的。
假設同事A和同事B約了場地打球,第一天同事A遲到,第二、三天也遲到了,這時候同事B會想:怎麼這麼沒有時間觀念,老遲到啊。但假設是同事B遲到,TA就會說第一天路上堵車、第二天家裡有急事,第三天鬧鈴壞了等。
所以,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喜歡歸因他人,當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會歸為外部因素,這種心理叫做「基本歸因偏差」。
明白了這個心理基礎,就能理解為什麼人會有習慣性防衛。因此,即使別人告訴他的行為模式是不合理或低效的,他也不願打開心扉。
就像一個加了密封蓋的杯子,無論我們怎麼晃動,都無法給杯子衝水。
同樣,讀了再多書,如果不能意識到可能讓自己的行為有所變化,這本書的效力則有限;
聽了再多的講座,如果只是認為中醫好或西醫好,停留在這上邊,也沒法獲得成長。
2、拔苗助長心態不可取,真正的高效學習需要以慢為快
那什麼是拔苗助長心態呢?
曾國藩曾反省自己讀書做學問無恆心,是因為拔苗助長的心態作怪:巴不得立刻見成效,沒有耐心做到日積月累、盈科後進的功課。
朋友圈裡經常會有《21天讓你脫貧》、《十分鐘教你創業》這樣的課程,借著內容創業的風口,每一個信息都在呼籲我們快速掌握新技能。
但快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說學習過程快就能提升能力,相反,越是要快速提升能力,越需要下慢功夫。
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自己的太平軍,秘訣就是「結硬寨,打呆仗」。太平軍二次西徵前,陳秀成、李秀成聯手大敗江北、江南大營,用的是「圍魏救趙」之計,就是先調動清軍遠出,再趁機滅了這兩個大營。
曾國藩吸取了江北、江南大營慘痛的教訓,不上「圍魏救趙」的當。先是「結硬寨」,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馬上紮營 、挖壕,即便太平軍瀕臨城下,也始終不動一兵一卒,守住關鍵要地。
再是「打呆仗」,湘軍每到一個城市,不與太平軍硬碰硬,而是就地挖壕,把城市外圍的壕溝隔斷,給太平軍斷糧斷水,生生把太平軍拖死。
同樣,學習也需要「結硬寨,打呆仗」,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是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需要抱著以慢為快的心態,多總結、歸納新舊知識的聯繫,學習知識背後的底層規律,過程看似慢了其實是快了,有了對關鍵知識的內化,我們才能學的更通透。
三、4個技巧幫你發現臨界知識
想要提高學習能力,學會臨界知識法,有以下幾個步驟供大家參考。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選擇感興趣的領域,去閱讀關聯的書籍,從而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後,都會聯繫起來。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舉了這樣的例子:
作者對演講感興趣,也經常被TED演講所打動,後來才明白 ,如果一個演講打動人,是個人能力問題,如果很多演講打動人,背後很可能有規律可循。
好的演講都有一個好結構:開頭要「建立坡道,了解觀眾訴求」,中間「要少說我的,多說你」,最後「要引起情感共鳴」。
於是,當他研究了100場演講背後的方法後,等再看TED演講時,就懂得哪裡是用了這個結構。以後自己在社交或演講時,就知道怎樣把這個結構運用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尋根溯源,找到知識的源頭,有利於深層次理解臨界知識
王小波曾講過一個笑話:一個將軍看到一個士兵很緊張,就遞給他一個口香糖,士兵咀嚼後,將軍問他,還緊張麼?
士兵說,不緊張了,但這個口香糖好像沒味道。
將軍說:因為這個口香糖我吃過。
從這個笑話故事延伸到知識,我們可知:一手的信息是精華,充滿營養;二手信息是雞肋,營養欠佳。想要獲得一手信息,我能要尋根溯源,找到知識源頭。
作家馬爾科姆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說:任何人只要在某領域持續努力,並刻意練習1萬小時,都能成為天才。
是這樣麼?如果讓一頭豬天天爬樹,訓練1萬小時後,我們是否會期待,它會像猴子一樣輕鬆爬樹呢?
職場上,一個35歲的程式設計師,至少寫了10年以上的代碼,訓練遠超1萬小時,但仍難逃「35歲現象」,為何?
於是,我們繼續找原因,發現2016年,埃裡克森在《刻意練習》中給出了答案:並不是刻意練習10年就能成為大師;天賦、練習方式等因素也很重要,在這些基礎上的刻意練習才可成就人才。
埃裡克森的解釋靠譜多了,但似乎還缺少理論支撐。
我們繼續找,發現197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波特.西蒙與威廉.蔡斯,在研究了西洋棋大師和新手之家的差異後,得出結論:西洋棋大師的記憶中有5萬-10萬個棋局組塊,而這些棋局組塊需要約10年才可在腦中形成。
這就是10年定律的原型。這樣通過追本溯源,我們找到了「一萬小時定律」的源頭,對刻意練習有了更立體深刻的了解。同樣,這個找源頭的過程,無形中也加深了我們頭腦中的「臨界知識」。
3、用更基本的原理解釋這個知識
這一步其實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即能用更底層、通用的規律,就不用新的假設。這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還是「一萬小時定律」的例子,說的是:任何人在某領域深耕1萬小時,都可以成為專家。但通過溯源心理學,我們就會發現,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生理學上的解釋是:學習知識和行為之間的密切與否,與對應的神經鏈強弱有關,即神經鏈越強,學習掌握的越牢靠。而想要強化神經鏈,就要反覆訓練:閱讀、思考、研究、實踐。
所以,單純投入一萬小時未必能成為專家,聚焦並持續高強度練習才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這個過程,我們用「刻意練習」這個底層知識,解釋了「一萬小時定律」。不但把新舊知識連結起來,還懂了該定律的局限性。
4、無法解釋時,自己創造一個假設驗證
如果我們對一個領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也找不到基本原理,怎麼辦呢?
建議是創造一個假設,然後再驗證假設是否合理。其中,假設驗證我認為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預設的結論。
比如,刑警正在抓兩名逃犯,有目擊者說在森林公園的楊樹酒店,刑警趕到後,發現路標被熊孩子挖掉了了,面前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上的木牌A寫:這是去楊樹酒店的路。
第二條路的木牌B寫:這不是去楊樹酒店的路
第三條路的木牌C寫:另外兩塊木牌上一個是真話,一個是假話,我說的不會錯,要仔細找哦!
如果你是刑警會選那條路?(思考ing)
真相是應該走第三條路。我們運用假設驗證法:假設A木牌是真話,那麼B木牌就是假話,這樣兩條路都同樣楊樹酒店,顯然是不可能。相反,假設A木牌是假話,那麼B木牌就是真話,這樣兩條路都不通往楊樹酒店,因此,第三條路的木牌是對的。
福爾摩斯說:一旦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一定是真相。
這個故事中,我們運用排除法這一邏輯思維,先假設後排除不可能因素,最終驗證了預期結論。
四、應用臨界知識的3個方法
我們理解了臨界知識的概念,及發現臨界知識的方法,怎樣把臨界知識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
1、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華爾街之狼》中,萊昂納多飾演的貝爾福特是一個窮小子,入職股票公司後,大領導帶他吃飯,貝爾福特看到兩種領導風格:小領導擅長打壓員工,大領導擅長操控員工。
領導為了讓員工賣命幹活用的套路不同,前者打壓員工積極性,讓員工產生恐懼;後者操縱員工心理,激發員工欲望。
後來,貝爾福特開了一家小股票公司,員工非常擁護他,拼命為他賺錢,貝爾福特的公司越走越大,並迅速成為華爾街第一富人。為什麼貝爾福特能讓每個員工都如此賣命呢?
因為他運用了之前大領導的「操縱法」,抓住了員工心理及領導的本質,並不停實踐練習。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才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比別人成長的快。
大量地持續練習《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說過:我們能成為頂尖高手並沒有什麼秘訣,只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基本的技能就是需要持續、大量專注的核心技能。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漫長的19年職業生涯中,專注於積累經驗和專業知識,有人質疑他尋找雄性不育株的方式太慢而不見成效,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節奏,持續研究,最終獲得突破。
刻意練習的關鍵是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這是知識管理的核心,也是提升學習能力最重要的底層方法之一。
2、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是利用已有的舊知識解釋新知識,那麼我們就可以一個問題去解釋另一個問題,找到該解釋的底層規律。
比如知乎上有人問:小孩不聽話怎麼辦?我們界定問題:父母對孩子影響力不足的問題。
那麼這個問題,也是《影響力》一書中探討的問題,我們摘出影響力中的部分要素:互惠、承諾。
①「互惠」達成共識
媽媽不想小孩天天玩遊戲,於是對寶寶說:如果今天把作業寫完,明天帶你去迪士尼玩,好不好。這是你過「 互惠」原理,施加影響力。
②「承諾一致」形成良性循環
接著上邊的話題,小孩知道,聽了媽媽的話,乖乖寫作業,第二天就能去迪士尼,如果媽媽說:今天有客人來,改天再去玩吧!
在孩子心中,就會打破承諾一致的理由,你的權威受損,下次你再說什麼,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你騙人,我才不信!
所以,這就是用原有的舊知識解釋一個新問題,在解釋過程中,我們掌握了「臨界知識」。
3、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我們真正擅長並懂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中,我們要比90%的人做的好。
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找對了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知道了能力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的多。
倡導價值投資的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並指出投資者需要有足夠能力精心挑選生意,而「精心挑選」意味著你不必評價所有的生意,僅需要做能力圈內的生意;能力圈大小不重要,但知道它的邊界很重要。
查理芒格就此解釋伯克希爾的投資,關於投資只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可以投資、太難理解。我們把投資領域局限在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備選項內。這就是投資大師們的能力圈及邊界。
再比如,作者成甲懂的知識管理,就去做知識管理的IP,袁隆平擅長水稻種植,就去提高農產品效率。朱之文擅長唱歌,就去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歌喉。
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才算真正擁有能力,這也是底層認知最重要的一步。
在能力圈做事,持續投入精力,大量練習,才能聚焦優勢領域,從而放大個人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邊界。
小結:
「臨界知識」是不同學科背後的邏輯基礎知識,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你必須把他們種到你的
大腦裡,然後用畢生的時間去培訓他們,讓他們變成你隨時能夠使用的本領。
上文我們學習了如何掌握臨界知識,具體如何做呢?
掌握臨界知識,高倍速提升認知效率:
(1)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2)藉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3)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我是@薔薇靈靈棲 ,分享乾貨和有意思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