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偷懶」的學習讓你更優秀——掌握臨界知識

2020-08-29 IT爸爸育兒

不知道你們的朋友圈是怎麼樣的,反正我的朋友圈裡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大咖、牛人的課程介紹。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想獲得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簡直不要太容易。比如,你只需要花199元訂閱《前哨·王煜全》的課程,就能第一時間獲得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了解的全球科技創新風口。如果你擔心自己吸收知識的效果不好,還可以花上幾百元去參加某個特練營,在裡面磨練一個月,學習、提升、強化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即使是免費的,也有大量的優質資源充斥在網際網路上。比如:TED,B站,慕課等等。只要你想學沒有找不到的資源。

網際網路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效率,縮短了知識到達最終用戶的時間,但也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化。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吸收、理解知識的能力不一樣,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認知深度不一樣。


有人問:為什麼一線城市的房價那麼高?有的人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有的人回答: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的人群又過度集中在一線城市,所以推高了房價。

同樣是手拿茅臺股,有的人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而有的人卻不斷的上車下車,最後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因為有的人把時間當朋友,有的人卻把時間當敵人。

同樣是看到了團購市場,為什麼美團的王興就能在千團大戰中勝出?在其他團購網站大打廣告戰時,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而是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了系統的開發和效率的提升上,最後脫穎而出。



認知深度決定了每個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當然也決定了行動的結果。有句話叫:「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即使你賺到了,市場也會用各種方法收割你。」

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給認知深度下個定義。所謂的認知深度是指: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去尋找可信度更強的普適結論,這些普適的結論可以推廣到更普遍的領域。


而這些結論就是架構我們底層思維模型的支柱,也是我們需要獲得的臨界知識。

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不可能學完所有的知識,但如果你相信二八原則,就應該會理解,在這些看似紛繁的知識中,一定存在20%的知識是最核心的內容,它們可以運用在80%的領域,也應該獲得我們80%的關注。只要掌握了這20%的臨界知識,就擁有了撬起整個地球的支點,開啟「四兩撥千斤」的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到哪裡找臨界知識呢?

臨界知識的本質是用更加可靠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麼可靠的領域的問題。簡言之,就是解決問題最穩妥的辦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處理問題。所以哪個領域的知識可信度高,就去哪個領域找臨界知識。

哪個領域的可信度最高呢?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可能你會疑惑了,這些跟我們日常生活沒啥關係啊,這裡面有啥臨界知識呢?


這裡談的是可信度的問題。比如你去買菜,買了十個蘋果,重約10斤。很顯然,數學上蘋果的個數就比物理學上蘋果的重量更可信。因為數字10到哪裡都不會變,哪怕你離開地球,蘋果的個數都不會發生改變,10還是10,不會變成9或11,但蘋果的重量就不一樣了,你在地球上稱出來的重量,是有適用範圍的,它的適用範圍就是地球,離開了地球,重量的可靠性就存疑了。

不同學科所得出來的重要結論或者總結出來的規律,是有不同的適用範圍的。所以一定要用可信度更高的結論或規律去解釋問題。比如以前有人說房價的暴漲都是丈母娘惹的禍,還總結了一個詞叫「丈母娘經濟」,但其實這些解釋的立足點並不可靠,因為這些結論並沒有普適性。相反,如果通過供需關係、不均衡分布以及規模效應等基礎知識來解釋,雖然也可能不對,但從可靠性方面,卻優於前者「丈母娘經濟」的觀點。

可能熟悉樊登老師的人都比較清楚他選工具書的一個原則,就是對書中的結論要有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論證過程,這樣才能保證書中總結出來的結論和規律具有可靠性與普適性。

那究竟該如何找臨界知識呢?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既然是臨界知識,一定具有普適性,每個領域都可能涉及到,因此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去深挖,在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去思考其背後是否應用了我們已有的規律。



比如演講和寫作這兩種看上去不一樣的輸出形式,其實背後的普適規律是一樣的。

比如演講的三個模塊:坡道、賽道、甜點。坡道就是鉤子,用它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或是獲得聽眾的信任;而賽道就是你演講的結構、內容、風格、以及你跨領域、跨學科的整合能力,它是讓演講出彩,獲得競爭力的關鍵部分;而甜點則是體現整個演講價值觀的部分,喚起聽眾感性的認知。

演講的三個模塊:坡道、賽道、甜點對應寫作的三個模塊分別是:標題+導入語、文章的觀點+案例、金句升華。所以儘管演講和寫作的形式不同,但其背後的邏輯和規律其實是一樣的。

找到最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不管是哪個領域的,產生知識的規律都大致相似,都會經歷三個階段:開拓、分歧、綜合,分別對應著三個人:開拓者、分歧者、綜合者。比如生物學領域,達爾文就是開拓者,在宏觀經濟學領域,約翰·凱恩斯就是開拓者,弗洛伊德就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開拓者等等。

想要了解一個領域,就得先找到這個領域的開拓者是誰,看看這些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是哪兒?思考這些開拓者為什麼要「譁眾取寵」,自立「門派」。一定是現有的思維框架無法容納他的思想,因此他需要開宗立派。而他所得出的結論或者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臨界知識的前身或者就是臨界知識。



比如一萬小時理論,你去找這個理論的出處,你會發現一萬小時其實是基於埃裡克森的代表作《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這本小書的核心思想延伸開來的,但這個理論卻有自己的局限和適用範圍,在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一些問題時必須考慮到這個理論的適用邊界。

所以當得到一個理論或是規律時,一定要追本溯源,知道原理的出處。

用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思考日常生活

科學的研究方法流程是怎樣的呢?有一句話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先提出假設,然後基於假設去採取行動,行動後得到反饋來驗證你前面做出的假設,如果是正反饋,那說明你前面的假設是成立的,同時方法也是得當的;而如果得到的是負反饋,則說明你的假設有問題,或者你的方法有問題。

比如,我們在朋友圈裡推銷產品,拿賣書為例。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是:書的銷量不好。那我們可以假設:是否能增加推薦書籍的曝光頻次,來達到提升銷量的目的。當然我們期望的結果是:提高書的銷量。

根據假設採取行動,增加書籍的曝光頻次,可沒想到這個方法不管用。為什麼不管用呢?因為增加書籍的曝光只是表面上的膚淺工作,可以舉一個反例,在賣書群裡賣得最好的那個人,之所以賣得多不是因為自己的曝光量,賣得好的這個人壓根兒都沒怎麼推朋友圈,但他照樣能把書賣出去。所以提高書籍的曝光率可能並不會對提升銷售有幫助。

增加書籍曝光量的假設不成立,那該如何才能提升銷售呢?這時我們就需要試著用臨界知識來理解、解釋問題。那些賣書賣得好的人究竟有什麼秘訣呢?顧客為什麼要在你的店鋪下單買書呢?這樣不斷的問自己Why,最後找到一個可能的臨界知識——信任。無信任不交易,要達成交易先得取得陌生人的信任,而且需要快速獲得客戶的信任,那要如何快速獲得信任?這時就得繼續去尋找另一些臨界知識來解決信任問題,最後用行動去驗證你所做出的假設。


這就是科學的講究方法,不斷的嘗試提出新的假設,然後用你掌握的臨界知識去解釋、驗證你的假設。


結語

網際網路給了每一個人在其各自細分領域超越自我,超越別人,取得成就的機會。同時,移動網際網路又降低了每個人的交易成本,讓那些頂級人才的溢價越來越高,普通人的生存條件在一步步惡化。當你可以花一點小錢就能在市中心買一套房子時,你還會住縣城嗎?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那些擁有深度認知能力的個人更具有競爭優勢,你要怎麼應對呢?



【作者簡介

六六,007er,鏡姐夢想領讀會聯合創始人,專注於個人成長、育兒及婚姻情感。

相關焦點

  • 好好學習:掌握「臨界知識」,助你學海無涯
    當我們靜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發現倆個可怕的問題,一是知識太多,有種學不完的感覺;二是去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發現一個糟糕的問題,就是當時也算聽懂了,卻運用不到實際的問題中,或者,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中「臨界知識」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 《好好學習》:聰明人不廢蠻力,掌握臨界知識,升職事半功倍
    而深入思考,將具體事物抽象化,不但可以節省記憶的空間,還能把精力用在思考上,一旦掌握了做事的套路,很多事就迎刃而解。今天推薦一本來自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你尋找到迅速提高進步效率的方法。
  • 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掌握臨界知識,我們就能「四兩撥千斤」,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我們要想獲得和應用臨界知識,首先要驗證其可靠性和適用範圍。比如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其實來自於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訓練的研究成果,它主要是一個身體技巧的訓練。思考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就不一定也適用一萬小時訓練。
  • 孩子學習不會靈活變通?掌握「臨界知識」,讓孩子也能舉一反三
    "這種類型的題目,昨天晚上不是有教過你解題的方法嗎,這道題只需要稍微變動一點點就可以解出來了,你在好好想想到底應該怎麼去解這道題好嗎?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寫出來的。"我這樣對孩子說。但是,所有的知識都有一個比較相似的特點,於是可以簡單的來說:知識就是信息。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顯得更加的重要,所以更加需要去掌握"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的定義"臨界知識",指的是能夠在更廣泛以及更全面地指導我們去行動的基本規律。
  • 學習了臨界知識該如何利用
    臨界知識是《好好學習》這本書的精華所在,我們知道了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臨界知識能讓你提升學習層次
    知識管理專家成甲在他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裡說到: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而且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成甲在這裡提到的與一般知識不一樣的知識,叫做臨界知識,臨界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在學習中,學習並運用臨界知識,才能幫助我們解決知識焦慮。什麼是臨界知識?又怎麼去找到臨界知識,並且掌握應用呢?成甲在《好好學習》裡面一一解答了讀者的這些疑惑。1、什麼是臨界知識?
  • 臨界知識——個人學習成長的槓桿支點
    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從:知識和知識之間為什麼是不一樣的,怎麼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邏輯,如何將「臨界知識」應用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臨界知識,四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關於「臨界知識」的「知」和「行」。成甲老師在學習「學習」的道路上探索了6年,在「怎麼學習」領域有著豐富的自我實踐和方法論。
  • 《好好學習》| 掌握臨界知識,以慢為快,迅速達到個人能力升級
    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才是王道。一口氣讀完了成甲的這本《好好學習》,邊讀邊思考,收穫很大,忍不住要分享出來。書的標題叫"好好學習",個人感覺副標題"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更能表達成甲想要告訴我們的。對於知識的學習,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要學哪些知識,也就是哪些知識值得花時間學習。
  • 掌握這3個方法,找到屬於你的臨界知識
    而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就遵循了相似的道理:能夠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一些現象。這裡說到的臨界知識,可能並不能讓你付出就立杆見效,特別在前期,需要你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積累。當你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你的學習速度才會從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
  • 4步讓你發現臨界知識,徹底掌握高效學習秘笈
    朋友圈裡經常會有《21天讓你脫貧》、《十分鐘教你創業》這樣的課程,借著內容創業的風口,每一個信息都在呼籲我們快速掌握新技能。但快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說學習過程快就能提升能力,相反,越是要快速提升能力,越需要下慢功夫。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 什麼是臨界知識?
    比如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這即使算知識,也屬於沒用的知識。而與此不同的另一種知識,比如石頭從山上滾下來,會越滾越快,這就是一個有用的知識,而且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和作用力成正比,與物體質量成反比),就不光能解釋這個現象,甚至可以利用它去造火箭。而這種能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基本規律,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運用臨界知識,遠離低水平勤奮陷阱
    成甲在《好好學習》這本書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成功的人善於學習那些有著更強大力量的知識,掌握並運用這些知識,會讓人看得更透徹,成長得更快,這類知識,就是臨界知識。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臨界知識,分別是:臨界知識是什麼,如何掌握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 好好學習:6個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幫你打造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
    這本書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01、理解臨界知識了解臨界知識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知識?在作者的定義裡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 80%的人深陷具體事務中,因為沒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邏輯
    臨界知識是系統內部元素間複雜作用關係相互抵消後呈現出的簡單規律。 從短期看,學習臨界知識的進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是從長期看,用臨界知識學習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二.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第十四課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感興趣的領域,無論是營銷、策劃、諮詢、金融、法律、貿易等等都可以。我們此前說過,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之後,都會聯繫起來。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這個步驟非常重要,也是大多數人在學習研究的時候忽略的一個環節。比如你可能接觸過1萬小時天才定律,大多數人學習這個方法,就是記住這個結論。
  • 疫情下應屆生春招受阻:空窗期莫等閒,掌握臨界知識突圍招聘大戰
    知識的數量是無限的,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學的完。而臨界知識是有限的,只要我們能夠掌握可以解釋現象的規律,就能夠實現「少即是多」。用二八定律來解釋,就是用80%的時間去學習20%的臨界知識,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職場問題,都可以用這20%的底層思維來打通困惑,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 第三章: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 《好好學習》精華版總結03
    本文是《好好學習》第三章的精華版總結。前面《掌握臨界知識,實現高效率快成長》和《反思讓我們的學習能力實現複利增長》,針對成甲的《好好學習》,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對反思的理解。《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和方法》對引言和第一章、第二章進行了總結,大家可以打開簡要回顧。本文主要針對第三章進行總結。
  • 成甲|好好學習之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我們看問題可分為三個層面:在生活中、工作中,大部分人思考的時候,是站在what角度思考問題,很少有人從how去思考問題,站在why角度思考問題的人就更少了。我們都知道這法則可以運用和表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如世界上20%的人擁有了80%的錢,20%品牌佔有80%的市場,我們也可以用80%的時間來學習真正有用的20%的知識等。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3.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4.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哪兩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