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的朋友圈是怎麼樣的,反正我的朋友圈裡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大咖、牛人的課程介紹。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想獲得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簡直不要太容易。比如,你只需要花199元訂閱《前哨·王煜全》的課程,就能第一時間獲得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了解的全球科技創新風口。如果你擔心自己吸收知識的效果不好,還可以花上幾百元去參加某個特練營,在裡面磨練一個月,學習、提升、強化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即使是免費的,也有大量的優質資源充斥在網際網路上。比如:TED,B站,慕課等等。只要你想學沒有找不到的資源。
網際網路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效率,縮短了知識到達最終用戶的時間,但也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化。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吸收、理解知識的能力不一樣,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認知深度不一樣。
有人問:為什麼一線城市的房價那麼高?有的人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有的人回答: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的人群又過度集中在一線城市,所以推高了房價。
同樣是手拿茅臺股,有的人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而有的人卻不斷的上車下車,最後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因為有的人把時間當朋友,有的人卻把時間當敵人。
同樣是看到了團購市場,為什麼美團的王興就能在千團大戰中勝出?在其他團購網站大打廣告戰時,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而是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了系統的開發和效率的提升上,最後脫穎而出。
認知深度決定了每個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當然也決定了行動的結果。有句話叫:「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即使你賺到了,市場也會用各種方法收割你。」
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給認知深度下個定義。所謂的認知深度是指: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去尋找可信度更強的普適結論,這些普適的結論可以推廣到更普遍的領域。
而這些結論就是架構我們底層思維模型的支柱,也是我們需要獲得的臨界知識。
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不可能學完所有的知識,但如果你相信二八原則,就應該會理解,在這些看似紛繁的知識中,一定存在20%的知識是最核心的內容,它們可以運用在80%的領域,也應該獲得我們80%的關注。只要掌握了這20%的臨界知識,就擁有了撬起整個地球的支點,開啟「四兩撥千斤」的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臨界知識的本質是用更加可靠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麼可靠的領域的問題。簡言之,就是解決問題最穩妥的辦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處理問題。所以哪個領域的知識可信度高,就去哪個領域找臨界知識。
哪個領域的可信度最高呢?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可能你會疑惑了,這些跟我們日常生活沒啥關係啊,這裡面有啥臨界知識呢?
這裡談的是可信度的問題。比如你去買菜,買了十個蘋果,重約10斤。很顯然,數學上蘋果的個數就比物理學上蘋果的重量更可信。因為數字10到哪裡都不會變,哪怕你離開地球,蘋果的個數都不會發生改變,10還是10,不會變成9或11,但蘋果的重量就不一樣了,你在地球上稱出來的重量,是有適用範圍的,它的適用範圍就是地球,離開了地球,重量的可靠性就存疑了。
不同學科所得出來的重要結論或者總結出來的規律,是有不同的適用範圍的。所以一定要用可信度更高的結論或規律去解釋問題。比如以前有人說房價的暴漲都是丈母娘惹的禍,還總結了一個詞叫「丈母娘經濟」,但其實這些解釋的立足點並不可靠,因為這些結論並沒有普適性。相反,如果通過供需關係、不均衡分布以及規模效應等基礎知識來解釋,雖然也可能不對,但從可靠性方面,卻優於前者「丈母娘經濟」的觀點。
可能熟悉樊登老師的人都比較清楚他選工具書的一個原則,就是對書中的結論要有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論證過程,這樣才能保證書中總結出來的結論和規律具有可靠性與普適性。
那究竟該如何找臨界知識呢?
既然是臨界知識,一定具有普適性,每個領域都可能涉及到,因此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去深挖,在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去思考其背後是否應用了我們已有的規律。
比如演講和寫作這兩種看上去不一樣的輸出形式,其實背後的普適規律是一樣的。
比如演講的三個模塊:坡道、賽道、甜點。坡道就是鉤子,用它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或是獲得聽眾的信任;而賽道就是你演講的結構、內容、風格、以及你跨領域、跨學科的整合能力,它是讓演講出彩,獲得競爭力的關鍵部分;而甜點則是體現整個演講價值觀的部分,喚起聽眾感性的認知。
演講的三個模塊:坡道、賽道、甜點對應寫作的三個模塊分別是:標題+導入語、文章的觀點+案例、金句升華。所以儘管演講和寫作的形式不同,但其背後的邏輯和規律其實是一樣的。
不管是哪個領域的,產生知識的規律都大致相似,都會經歷三個階段:開拓、分歧、綜合,分別對應著三個人:開拓者、分歧者、綜合者。比如生物學領域,達爾文就是開拓者,在宏觀經濟學領域,約翰·凱恩斯就是開拓者,弗洛伊德就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開拓者等等。
想要了解一個領域,就得先找到這個領域的開拓者是誰,看看這些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是哪兒?思考這些開拓者為什麼要「譁眾取寵」,自立「門派」。一定是現有的思維框架無法容納他的思想,因此他需要開宗立派。而他所得出的結論或者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臨界知識的前身或者就是臨界知識。
比如一萬小時理論,你去找這個理論的出處,你會發現一萬小時其實是基於埃裡克森的代表作《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這本小書的核心思想延伸開來的,但這個理論卻有自己的局限和適用範圍,在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一些問題時必須考慮到這個理論的適用邊界。
所以當得到一個理論或是規律時,一定要追本溯源,知道原理的出處。
科學的研究方法流程是怎樣的呢?有一句話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先提出假設,然後基於假設去採取行動,行動後得到反饋來驗證你前面做出的假設,如果是正反饋,那說明你前面的假設是成立的,同時方法也是得當的;而如果得到的是負反饋,則說明你的假設有問題,或者你的方法有問題。
比如,我們在朋友圈裡推銷產品,拿賣書為例。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是:書的銷量不好。那我們可以假設:是否能增加推薦書籍的曝光頻次,來達到提升銷量的目的。當然我們期望的結果是:提高書的銷量。
根據假設採取行動,增加書籍的曝光頻次,可沒想到這個方法不管用。為什麼不管用呢?因為增加書籍的曝光只是表面上的膚淺工作,可以舉一個反例,在賣書群裡賣得最好的那個人,之所以賣得多不是因為自己的曝光量,賣得好的這個人壓根兒都沒怎麼推朋友圈,但他照樣能把書賣出去。所以提高書籍的曝光率可能並不會對提升銷售有幫助。
增加書籍曝光量的假設不成立,那該如何才能提升銷售呢?這時我們就需要試著用臨界知識來理解、解釋問題。那些賣書賣得好的人究竟有什麼秘訣呢?顧客為什麼要在你的店鋪下單買書呢?這樣不斷的問自己Why,最後找到一個可能的臨界知識——信任。無信任不交易,要達成交易先得取得陌生人的信任,而且需要快速獲得客戶的信任,那要如何快速獲得信任?這時就得繼續去尋找另一些臨界知識來解決信任問題,最後用行動去驗證你所做出的假設。
這就是科學的講究方法,不斷的嘗試提出新的假設,然後用你掌握的臨界知識去解釋、驗證你的假設。
網際網路給了每一個人在其各自細分領域超越自我,超越別人,取得成就的機會。同時,移動網際網路又降低了每個人的交易成本,讓那些頂級人才的溢價越來越高,普通人的生存條件在一步步惡化。當你可以花一點小錢就能在市中心買一套房子時,你還會住縣城嗎?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那些擁有深度認知能力的個人更具有競爭優勢,你要怎麼應對呢?
【作者簡介】
六六,007er,鏡姐夢想領讀會聯合創始人,專注於個人成長、育兒及婚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