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從不孤獨
查理·芒格曾說過,我們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並掌握重要學科的基本規律,並把它們當作基本的思維模型來處理問題。
而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就遵循了相似的道理:能夠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複雜的一些現象。
這裡說到的臨界知識,可能並不能讓你付出就立杆見效,特別在前期,需要你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積累。
當你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你的學習速度才會從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快速成長,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學會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並將其應用起來,但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呢?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分享了以下3個方法,值得你我借鑑和應用。
興趣入門,找到重要知識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而你的愛好,或許就是你成為有趣靈魂的底色。
從一個興趣愛好入門,會讓你更用心投入去做,並能將其做到極致,找到背後的底層知識,刷新自己的認知。
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更沒有方向感可言。
具體可以如何做呢?那就是學會在日常中多留心,保持一顆好奇心,將習以為常的事,觀察其背後是否應用了那些已有的規律。
比如說,很多人喜歡寫作,會被一些寫作大牛所折服。那你是否有想過,別人為什麼能寫得好,具有這樣的吸引力呢?
如果只是一篇文章打動人心,那可能是個人能力原因,如果無數文章都能打動人心,那背後就可能存在有規律。
而當你能對這個習以為常的事情探尋原因的好奇心,就容易找到事物背後底層規律。
如果你有刻意拆解過對方的爆文,那麼你在看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原來他用的是某個寫作手法。
你的愛好,會提醒你掙脫平庸瑣碎的生活,體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生活不再油膩,靈魂更加豐盈充實。
而一旦你將其做到極致,你就會更深刻地領悟到那句經典的話:「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主動探索,找到知識源頭
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買課聽書,會利用碎片化時間每天聽本書,但聽完,卻更焦慮,為什麼?
認真審視背後的原因,在於很多人只是看似很認真去聽了,實則並沒有真正消化書本裡的知識。
儘管我們有聽到書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但這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去探索這個概念背後的源頭,清楚這個結論是怎麼得來的。
比如說,很多人在聽書的過程中,或許都聽到過1萬小時天才定律這個概念,大多數人聽完後,也就僅記住了這個結論而已。
事實上,你更需要深入研究這個概念的出處在哪裡,找到這個知識的源頭,才能更進一步掌握背後的規律,對其有更清晰的認識,且知道如何去應用。
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思考力,不要做埋頭苦學的人,而要做能應用知識的人,如此,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為己所用。
而要做到如此,就要多提問,多問幾個為什麼?探索背後的原理,找到知識的源頭所在。
什麼是知識源頭?即知識發源的地方,是知識剛剛被創造出來的地方。這裡的知識濃度和質量都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
知識如同河流一樣,當順流而下,離源頭越遠,支流越多,混入的雜質也越多。當一份知識摻雜了太多雜質時,就是一碗雞湯,知識的含金量就很少了。
所以,若想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就得具備一種探索精神,順著河流的脈絡,尋找知識的源頭。
突破設限,找到全新知識
除了學會上面說到的探索知識的源頭,還不夠,進一步需要突破設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知識,這樣,你才具有差異化,擁有獨特的競爭力。
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們要自己創造知識,很難,但實際上,這也是可以做到的,關鍵要敢於突破設限,創造假設,主動去尋找全新的知識。
比如說,當你在研究某個領域的知識時,通過大量的尋找資料,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可以給自己嘗試創造一個合理化的假設,並用行動去進行驗證。
可以把幾個相關的知識體系排列組合,創造化學反應,形成一套新的體系,並實驗。
通過這個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具有可行性的新知識。
當這個假設能被大量的檢驗驗證為真時,這時候新的規律也就會發現。
現如今,寫文章,開課程,做演示,練演講,這些都很普遍了,但只要你敢於嘗試,尋找差異化,一樣還是能創造出自己的知識。
當你開始嘗試去創造某個知識時,就會絞盡腦汁,傾其所有,深入探究,找到可實施的落腳點。
要知道,凡是嘗試提升自己創新能力的人,都可能走在成為知識源頭的路上。
成甲說,方法和技巧永遠只是工具,內心的熱情和天賦,才是讓生活創造精彩奇蹟的劍刃。
若想更好的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應該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擁有自己的熱情和獨立思考。
勤於向內心發問:你是誰?你喜歡什麼?對於這個世界你最深層的熱愛是什麼?
尋找臨界知識,值得每個人去踐行,它是把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的過程。
如果你能持續這樣訓練自己,未來的某一天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
- End -
作者簡介:李飛霞,一位堅信只要一直飛翔,就能遇見那縷霞光的讀寫跑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