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對那些做什麼成功什麼的人很好奇,我不知道他們都是怎麼做到的?他們哪裡來那麼大的精力?比如鄧亞萍,做國手做到最佳最棒,退役後居然能夠用流利的英語與國際友人交流,無論做什麼她都能夠做到最好。
有人說她能吃苦,能夠堅持,有異於常人的毅力。而我也見過太多付出很多努力毅力也夠卻總是在原地打轉的人。
去年底去北京參加加拿大兒童遊戲治療的培訓課程,課程期間有一位同學帶著我們做遊戲操,而這些遊戲全部都是她自己設計的。
後來在課間交流得知她還參加《奇葩說》的海選,全票通過,又被選中免費參加奇葩說培訓,並且每期比賽都得到導師全票認可肯定得到參加決賽晉級的選手。
還有,她還是全國業餘射箭比賽銅牌得主。所有她取得的成績都讓我們對她刮目相看。她隨便的一個成績都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
我相信單靠努力堅持是做不到的,而能做到成績斐然,是因為她有著與眾不同的邏輯思維以及自己的學習方法。
成甲,《好好學習》作者,得到app《成甲說書》領者,主業景區設計師,通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一套自己實踐可行的學習方法,並願意分享的人。
我讀很多書對成甲老師卻是特別敬佩的作者。因為在讀《好好學習》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種跟作者距離很近的感覺,書中的每個方法都能夠感覺到是他自己親自去做到的,我也能夠跟隨他置身其中。
或許是跟我自己本身的職業有關,我從事與心理有關的工作,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以及思維是比較敏感的。而我本身就一直有一些沒有突破的地方,也就是自我局限。
這本書恰好切到我的點。這是我對這本書著迷的地方。
《好好學習》是教給我們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
學習知識,首先需要了解知識的概念。
什麼是知識?在當下線上線下鋪天蓋地的各種課程、書籍,這些算不算知識?
答案是不算!這些只能算是信息。能夠改變行為的信息才能稱為知識。
這些年我報了很多課程,充其量是我得到了很多信息而沒有把這些信息變現成為我有用的知識。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幫助我看到自己的問題,有助於我後面的調整和改進。
我們到底要學什麼?
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為什麼學那麼多依然原地打轉?原因是我在單純的追逐「效率」,追逐技術,而這些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無法讓我串聯起來,毫無規律可循的無效信息。而不斷的投入沒有回報加重我的挫敗感。相信很多人有跟我一樣的同感。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把80%的經歷放在執行力,20%不完全用在專業能力,而沒有時間用在結構能力上。
根據二八定律,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我們應該把80%的經歷投入到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上,建立自己的底層思維體系,通過掌握臨界知識讓自己做到遊刃有餘。
什麼是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第一,讀書升級,讓新舊知識聯繫,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書中作者講得自己過去讀書的例子深有同感,好像老師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教我們閱讀。摘抄書中好詞好句,怎麼抄也不會用,到寫的時候依然肚中空空。一直評價自己很笨。並不知道是方法太原始。
而現在我看書會更多與自己聯繫。這本書對我的作用是什麼?我需要什麼,這樣一來我從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契合點,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第二,學習臨界知識體系需要兩個心態。
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積極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開關就自動播帶。我們的思維也一樣,每到一個問題就會習慣性按照舊有的模式出現,與綠燈思維相對應的是紅燈思維。也就是遇到問題消極處理。比如遇到困難就會本能說「我不行」。當別人提成問題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在指責否定自己而引起習慣性的防衛。
而建立綠燈思維的重要性就是打破習慣性防衛,突破慣性的紅燈思維
紅燈思維與綠燈思維的區別: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是第一反應是如何反駁。
綠燈思維的反應是:為什麼不一致?是什麼原因?對我有沒有用?如何解決問題?
從紅燈思維轉換到綠燈思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的慢慢改變的過程。
建立綠燈思維我們就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新的挑戰。
以慢為快
之前我讀書有個習慣,如果一本書沒有完整讀完就認為我是半途而廢,這個跟我在學校裡受到的教育有關。不知什麼時候「看完」成為自己讀書的目標了,而往往最後不知道書中講的什麼。
我學習了新的閱讀方法,特別是這次參加鏡姐18天讀18本書寫18篇書評之後我對讀書有了新的理解。首先我會問自己為什麼讀這本書?想要達到什麼目標?解決自己什麼問題?在書中重點的地方慢下來細讀內化。
就像下面提到的如何提升學習能力中的反思能力,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是重點,我花很長時間在這個章節細讀內化,並且實施運用。
我認為反思是學習最重要的,作者也在書中強調反思是學習提升認知能力的最重要最基礎的技能。
提升學習認知能力的第二點是以教為學。
寫書評就是一種教學的方式。
輸出的過程是檢驗自己是否掌握,能否把學到的知識傳播出去。
我自己在輸出的過程中有困難的。這點是我需要突破的,我能夠看到自己沒有很好的邏輯思維,沒有建立系統的結構體系。希望通過寫書評來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最後,用學到的臨界知識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有三個要素
第一,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如何解釋這句話?也就是說做重大決策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完成。
我的一個朋友他非常有點子,而且做事果斷,能夠抓住時機,但是他有一個缺點是一旦進入管理運營階段就會出現問題。
他擅長判斷決策不擅長管理運營。我們很難做到看到自己的能力圈邊界在哪裡。
如果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優勢並利用自己的優勢就能夠做到超過90%的人。
第二,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
如何利用優勢?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瞄準,一招制勝。而敢死隊往往是失敗時的無奈之舉。
為什麼生活總是走不出陰霾?讀到這個地方才發現我們在生活中習慣性把精力用在應對失敗而不是尋找成功之路。
是不是很驚訝!這的確是很多人的誤區。我們經常在做拆東牆補西牆的無用功。
我們頻於應付生活的困窘,而不是專注於一件事情做到超出常人,做到一點就足夠讓我們在眾人脫穎而出。
瞄準!扣動扳機
長期的儲備就為最終的那一時,當我們擁有足夠的臨界知識體系就能夠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揮優勢。一切都有備而來。
只有我們儘可能多的掌握臨界知識,就能在能力圈之內做出正確的決策。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士大夫階層的人生理想。而今天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文憑學歷符號,更多的是在商業戰場上馳騁,用眼光和判斷力以及道德和哲學高度實現世俗和理想中人生的價值。
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不斷學習實踐,成為自己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事業有所成就。